◎ 刑洁
去教堂治病
◎ 刑洁
乐怡于2011年和男友付强一起去美国读研究生。刚到那里,一位师兄就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除非危及性命,不然千万别去急诊室,别叫救护车!”
对此,师兄有着痛苦的切身经历:他刚到美国的时候拉了一天肚子,于是叫室友送他去急诊室输液。从晚上九点排队到第二天早上五点,他如愿以偿输了一瓶葡萄糖,回家后瘫倒在床上。过了一个月,账单到了:1500美元!
乐怡抿着嘴笑,觉得师兄说得太夸张了。谁知没过多久,一天乐怡坐在朋友车上,不小心在路口发生了交通事故。所幸大家伤得并不严重,乐怡的脸上被划出一道伤痕,流了一点儿血。
在警察登记完信息之后,三个人按照流程去校医院做检查。足足等了两个小时,才有一位医生来询问几个人的伤情。乐怡清楚地记得医生进来了五分钟,说了三句话:“你们还好吗?”“发生了什么事?”“嗯,没事的。”然后清理了一下他们的伤口,他就走了。
两个星期之后,他们三个人各自收到了高达3000多美元的账单,是那天急诊的费用。说好的保险呢?乐怡含泪拨通了医院的电话,对方非常平静地告诉她这3000美元是需要她自费的。乐怡简直欲哭无泪,她终于相信了师兄说的话。
乐怡刚到美国的那几个月出现月经不调,在家人的催促下,她去了最近的一家公立市级医院看病。预约两个半月后,她终于见到了医生。拍好片子后,医生开始仔细地查问她的病史。问完祖宗几代的病史,医生又眯着眼睛看了半天片子,说什么问题都没有,就让她走了。虽然乐怡的困扰没有消除,可400美元的诊疗费却一分也不少。
乐怡很纳闷,难道美国女人就不会有类似的苦恼吗?后来她找机会请教了一位美国学姐Fiona。听说Fiona月经不调N年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她给出的建议竟然是“去教堂做礼拜”!
后来,乐怡发现身边像Fiona这样的人还真不少,他们对医院望而却步,转而笃信一些自我安慰作用大于实际疗效的所谓心理疗法、顺势疗法,生了病就硬挺着。但也有运气不好的情况,挺来挺去,结果挺成了重病。
两年后,乐怡和付强结婚了。在美国的那几年,乐怡去过急诊室两次(包括生孩子),付强开刀一次。她承认美国有最好的医疗设备,医护人员对待患者的态度也无可挑剔,但她不会感激这一切,因为拿到账单的那一刻,总会觉得再好的服务都是应该的。
后来孩子豆豆生病了,实在没有经济能力老跑医院,权衡利弊后,夫妻俩很快达成共识:最靠谱的“急诊”就是回中国治疗。
就这样,乐怡订了最早的航班回上海给豆豆看病。当时给豆豆看病的老医生一番望闻问切之后,熟练地开了药方:“孩子胃火大导致肺气虚,照方配药,吃上一两个月就没事了。”乐怡有些担心地问:“您怎么知道就没事了呢?”老医生摘下眼镜,声音不大却充满自信地说:“凭我30多年的经验。”
果然,仅过去20多天,豆豆的病症就基本消除了,乐怡那颗悬了几个月的心可算是放下了。
在得知乐怡是专程从美国回来看病时,一位医生告诉她,越来越多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外国患者远渡重洋来中国求医,这已经不是稀罕事了。
乐怡万分赞同:“去过美国才知道,那里才真正是看病难、看病贵、排队久!留学美国的这几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回国,有事没事都要跑几趟医院,走的时候还要带走一大包药!”(摘自《知音·海外版》2017年第6期 图/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