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翔
“四治”工作法推动党建与扶贫联动共融
余翔
四川省蓬安县建立“四治”党建脱贫新机制,推行“党员聚在扶贫产业上、党组织建在扶贫产业链上、党的活动融入在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中”的扶贫模式,实现党建与精准扶贫的无缝对接,让5.28万名贫困群众进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解决基层班子涣散问题。乡镇党委实施后进村包抓整顿工程,一方面将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当中去,同时通过召开组织恳谈会、组织生活会融洽“两委”班子、增强战斗力。徐家镇采取组织跨村领、能人跨村带、资源跨村用等措施,促进了太阳村等后进村的转化升级。
解决基层力量不足问题。以正确用人导向树起干事创业风向标,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管好用好省市县有关部门下派的171名“第一书记”,强壮精准扶贫“主心骨”。省农业厅下派到杨家镇伏岭村的“第一书记”范景胜,充分利用农业信息与技术资源优势,为该村争取项目建成标准化羊场3000余平方米,整村推进农户标准化圈舍改造,受训农民达400余人次,群众亲切称他“羊博士”。
解决监管不到位问题。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定、民事民监、民事民管,坚持用好“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通过村民小组会议推荐、代表民主评议和公示等程序,把精准扶贫对象评判权力交给群众。同时,建立扶贫项目党员监督制度,引入党员群众参与项目质量监督小组对扶贫在建项目上路监督,构建共同谋划、共同参与、共同监督体系。
科学规划编制。坚持大家事大家参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通过群众提路子、干部出点子,“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班子科学制订“1+5”(“1”即基层组织建设,“5”即产业扶贫、安居扶贫、能力扶贫、基础扶贫、民生保障),变过去扶贫“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相如镇牛毛漩村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修路、兴水、建房、发展产业等9大类28条具体的帮扶措施,奠定产业发展基础,逐步形成了蔬菜、杂柑、肉羊、林下肉鸡养殖四大产业区,走出了“年初启动、年底脱贫”的新路子。
强化因地制宜。坚持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精准发力,全县有125个村探索“贫困户+业主”“贫困户+专合组织”“土地流转+就近就业”,将贫困户与业主、与大户、与专业合作社挂钩捆绑,通过土地资源、到户资金、贴息贷款等方式入股合作社,入股分红、劳务收益,形成利益链接机制。
注重产业培育。针对大部分是丘区山地贫困现状,县里因地制宜提出“带状打造,梯级开发”模式。锦屏镇西拱桥村投资500万元建200亩的脱贫产业园,为贫困户发展蔬菜大棚每个补助5000元,实现土地租金保收入、入园务工增收入、返租大棚创收入、“两金”入股稳收入,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示范村。
联村互动共建。共建“先进村+贫困村”联帮机制,36个贫困村与38个先进、富裕村结成“1+1”帮扶对子,组织观摩交流,教思路教方法,整合产业项目,共享销售渠道。巨龙镇关家坪村联动临近的双龙村建立区域联合党组织,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仅2015、2016年,就种植核桃树苗3万余株、1200余亩。
示范带动共赢。每名“第一书记”牵头领办1个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整合资源和政策优势,培养2—3党员养殖大户,强化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具有“造血功能”、辐射带动能力强、贫困党员群众参与度高的示范项目。
服务联帮共享。建立“党员先锋户+贫困户”联帮模式,由党支部牵线搭桥、结对联姻,通过优先低价、无款先供等方式提供产业发展基础材料和技术支持,实现了联帮互带、资源共用、成果共享。龙蚕镇一碗水村养猪大户粟德军、养鱼大户苏运明分别与8户规划有养猪项目的贫困户、6户规划养鱼项目的贫困户结对,既解决了贫困户资金短缺、技术缺乏问题,更壮大了该村生猪、养鱼两大拳头产业。
笃学深悟扶志气。针对一些村和村民“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主观脱贫愿望不够强烈的问题,组织党员和基层群众,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通过集中上党课、专题学习讨论、党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方式,既要扶“智”,又要扶“志”,提振脱贫信心。因病致贫、半身瘫痪的卢红斌,身残志坚、自力更生,建起了10多亩的鱼塘,发展垂钓场和小家禽饲养,年收益数万元,被市残联推荐参评省残疾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教育培训提能力。邀请专家、党校教师等对“第一书记”、村“三职”干部进行全覆盖培训,提高管村治村、致富带富、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采取专家上门咨询、帮扶单位现场办公、农技人员入户辅导等形式,举办对点培训和现场办公会,与贫困户实行“一对一”“点对点”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素质。
评选典型村树新风。组织群众开展星级文明户、示范户评选,获评4星以上贫困户将授挂星牌,通过“少数人”的示范带动,引导激励“多数人”见贤思齐、自我提高。杨家镇伏岭村陈向廷老人被“第一书记”范景胜的事迹感动,卖掉自己家的小牛犊,拿出2000元捐资修路,受到群众广泛赞誉。■
(作者系四川省蓬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