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全球经济正处于转折分化的过程中。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内部也在转折中不断分化。首先,从供给侧的产业结构看,“三产”和“二产”正在分化,而各个产业内部好坏分化也非常明显。自2012年以来,第三产业的增速就超过了GDP和第二产业增速。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其一,从需求的角度看,广义恩格尔定律决定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需求将会从有形商品向无形服务转变,并且,对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具有很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其二,从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演进,生产性服务业逐渐从制造业分離出来,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但是,在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公共和生产性服务业依然不理想,在GDP中的比重依然远低于工业和建筑业,个中原因主要在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尚未很好落实。另外,就“二产”而言,虽然增速持续慢于“三产”和GDP,但是,“二产”内部的分化也非常明显: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如仪器仪表、医药制造、计算机通信设备等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这些行业的投资回报率显著高于上游行业和传统制造行业。
从需求侧看,分化表现在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持续上升,投资(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持续下降,而净出口的贡献甚至跌为负值。消费贡献的上升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毕竟经济发展、生产的目的就在于消费。然而,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在2015年只有52%(尽管2008年以来一直在缓慢上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只是略高于加蓬、利比里亚、卡塔尔、新加坡这些微小型经济体。在我国,对最终消费率较低的现象有很多研究,其中一个重要共识是:居民部门“没钱”。所以,增加居民部门收入以提高消费率就要求政府部门减税费,强化再分配职能,同时打破垄断——这些都是经济改革的“深水区”。另外,消费贡献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上升”,也就是说,其他两架马车——投资和净出口下降过快。
就区域经济而言,在全球危机前,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呈现强者越强的不平衡发展态势。危机后,随着中西部崛起、东部企稳,区域经济间分化不协调的现象得到缓解。与世界经济中发展中经济体相对发达经济体较快的增长一样,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较快的增长也同工业化、城市化的差异有关。不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中西部崛起的过程中,以增量资本产出比来衡量,中西部投资效率正在下滑。这意味着中西部地区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要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从金融层面看,要警惕不良率从东部向中西部蔓延的态势。
我国经济在供给、需求和区域层面的分化是经济整体向上转折的必然。但分化也意味着行业和区域风险加大,在保持整体乐观的同时,需要密切注意风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