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陈平:面对“最可怕”肿瘤,更要给病人以尊严

2017-11-23 08:48黄祺
新民周刊 2017年45期
关键词:头颈颌面外科

黄祺

作为大学科的带头人,张陈平教授近几年考虑的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治疗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还病人以尊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通过修复技术,让病人回到正常的生活中。第二件事,是如何提高国内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整体诊疗水平,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上海,南浦大桥下的制造局路上,每天清晨,来自全国各地的口腔颌面、头颈疑难疾病患者,满怀着希望走进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求助于已经有60多年历史的一支医疗团队。这个团队,是目前中国最优秀的诊治口腔颌面、头颈部疑难杂症的医疗团队,张陈平教授,就是这个享誉国内外医疗团队的领头人。

张陈平教授,出生于1959年,这个时代出生的大多数人,未能像今天的年轻人一样接受完整系统的基础教育。但是,高考恢复第一年,他抓住了历史给予的机会。受外公和母亲的影响,张陈平决定学医,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从此走上了医学之路,师从我国头颈肿瘤的创始人之一邱蔚六院士。

也许是因为这一代人少年时期特殊的人生经历,他们更珍惜学习的机会、学术研究的环境,将近十年的求学之路,张陈平心无旁骛地钻研自己的医术和学术,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最终担负起继承和发展一个学科团队的重任。

提起中国的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科,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团队可以说是首屈一指,2012年因学科发展需要,医院原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细化分为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口腔颅颌面科和口腔外科三个独立科室。从2012年起,张陈平教授担任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行政主任。

其实,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光是这个学科的名称,就足够让人“云山雾罩”。“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到底是什么意思?记者也向张陈平教授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的回答通俗易懂:“简单地理解,人的头颈部,除了眼耳鼻喉,其他的都算我们这个专业。也可以这样说,人的消化道、呼吸道所有的大门,都是我们的范围。”

近十年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團队是各种国际权威专业论坛的座上宾,经常为海外同行演示自己的技术创新,成为了多个重量级的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业医生的国际培训基地。

作为一家三甲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接诊的患者,大多数病情复杂,肿瘤患者比例较大,张陈平教授自己的专业是头颈部肿瘤。这些部位发生肿瘤,被称为“最可怕”的肿瘤。不难想象,如果肿瘤涉及口腔、口咽等部位和器官,治疗势必可能影响患者的吞咽、语言以及相貌,这就是这类肿瘤“可怕”的原因。因此,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在为患者治疗控制疾病、拯救生命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国外对口腔颌面肿瘤疾病治疗效果有这样的人文角度的标准:如果患者能够在公众场合完整地吃一顿饭,就说明治疗是成功的。张陈平教授解释,口腔颌面疾病手术后,有可能带来流口水、吞咽困难、相貌改变等问题,这让患者难以回到正常生活,特别是社交生活。为此,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团队,将肿瘤学与整形外科相结合,尽可能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治疗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病人以后生活中的尊严。”张陈平教授说。

这些年,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患者对治疗效果有了更高的要求,张陈平教授在外地会诊中看到,由于诊疗难度高,这个专业的地区差异非常大,很多患者不得不千里迢迢到几家大医院寻求治疗。这样的现状,让张陈平萌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未来,他希望依靠团队强大的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将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技术,辐射到更多的医疗机构,提高其他医院在口腔颌面头颈疾病的治疗水平。

头颈部探“谜案”

今年的国庆节前,张陈平教授接诊了一位特殊的病人,说他特殊,并非因为这是一位外国患者,而是因为他的疾病很容易误诊,单靠影像检查结果无法得出正确的判断。

美国患者Peter先生(化名)常年旅居中国,70岁,3个月前,他发现自己右颈部的肿块又长大了,右颈有压迫感,并且感到头晕。Peter先生对这个肿块并不陌生,数年来,肿块时大时小,1年前曾长大过一次,突然又消失了。谜一样的肿块,困扰了Peter先生多年,他曾在美国的医院检查过,但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所谓“久病成医”,Peter先生慢慢了解了头颈疾病方面世界各国的医疗水平,张陈平教授的名字,也在他查询到的资料中。1999年,张陈平曾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Memorial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交流两个月时间,这家医院是世界上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私立癌症中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癌症诊疗中心之一。他还了解到,张陈平教授是国际抗癌学会(IAOO)理事,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院士。

循着张陈平教授的资料,Peter先生找到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经过全身检查后,疑点聚集到了头颈部肿瘤范围内。肿块的穿刺活检提示“低分化癌组织”,影像学检查提示颈部恶性肿瘤与动脉关系密切,也就是说,影像报告可以确认Peter先生的颈动脉表面生长了高度恶性肿瘤并伴颈淋巴转移。但是,这个癌组织究竟是原发在颈部,还是转移癌,又是不同的治疗方案,张陈平必须为患者弄清真相。

诊断复杂疾病,跟探案有很多相似之处,越是复杂的疾病,很多情况下必须依靠排除法。张陈平说,中国人鼻咽癌好发,西方人口咽癌好发,一开始也曾考虑过口咽癌的可能性。检查中,张陈平发现了患者舌根部的浓聚,这个症状有可能是炎症,也有可能是癌,舌根浓聚经过活检后发现并非癌症。

综合影像报告、病理报告,更重要的是考虑了Peter先生提供的病史——肿瘤时大时小,来去迅速,张陈平教授做出了最后的诊断,这是一个原发癌,名为鳃裂癌。

鳃裂癌?这个非常罕见的疾病名称,不仅是患者闻所未闻,很多医生也未必知晓。张陈平教授解释说,人胚胎发育早期,看起来就像一条拥有巨大头颅的小鱼,这颗“大头”后来就发育成我们的头部。发育早期,人和两栖类、爬行类、鸟类胚胎看起来很相似,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大头”里有几个鳃弓,鳃弓与鳃弓之间的裂缝就叫做鳃裂。但到了发育晚期,除了鱼类保留了鳃裂,其他动物的鳃裂都消失了。endprint

虽然人类没有鳃,但人类的鳃裂部位,保留了发育过程中的一些组织,这些组织是可以发生癌症的。

张陈平的诊断结论是,患者颈部高度恶性肿瘤快速发展,Peter先生需要接受手术。但问题又来了,Peter先生患有冠心病、高血压、房颤、室性早搏等疾病,此前一直在美国接受治疗。肿瘤生长于颈动脉周围高危区域,又有基础疾病,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颈部肿瘤团队,立即启动多学科诊疗机制,与麻醉科、心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深入讨论,制定了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要彻底切除肿瘤,又要保护生死攸关的颈内动脉,还要充分考虑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尽量减少对颈动脉的刺激、降低继发性脑梗风险,医生们不得不比往常更加谨慎。而且,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存在较严重的出血倾向。因此,手术剥离并切除颈动脉周围的肿瘤时如同在沼泽地中“排雷”一般惊险。

由于准备充分、技术娴熟、经验丰富,Peter先生的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后第六天,患者出院。

从7张病床到国际交流平台

Peter先生接受手术时,手术台边,来自澳大利亚、尼日利亚等国的多位进修医师,观摩学习了整个手术过程。对于这些外国进修医生来说,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上海医生的技术和规范化操作,让他们大开眼界。

事实上,近几年,来自世界各国的进修医生,经常出现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科的各个专科团队中,跟着中国导师观摩和学习。张陈平教授介绍,科室是国际口腔颌面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头颈肿瘤培训中心及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颅颌面亚太培训中心,今年还荣获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立项(上海交大医学院2017年度唯一)及上海本科重点课程立项。

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成立于1505年,是世界上最为知名的专科医师培训组织管理机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外科专科医师培养基地。2012年,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经过一番考察后,将唯一的一个头颈肿瘤国际培训基地,放在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作为头颈肿瘤外科医生培训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来自英国及世界各地的头颈肿瘤外科医生必须顺利通过上海培训中心的学习和考核。

来自西班牙马德里的Lorena Pingarron医生参加了2011-2012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协会(IAOMS)临床fellowship项目,Lorena医生在参加培训之前是马德里La Paz大学附属医院的一名普通住院医师。Lorena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进修,她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手术切除和重建修复的手术方式上受益匪浅,各方面临床技巧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回到西班牙后,她被聘为La Paz大学附属医院的主治医生,现在已经是该医院头颈肿瘤及修复重建外科部门的外科负责人之一,她至今仍怀念并感激在第九人民医院这一年的进修学习经历。

英国颌面外科医生Rami Salha在张陈平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为期一年的进修,回国后不久,他又再次自费来到上海,为自己“加码”了三个月的学习。

过去,中国医生总是到西方发达国家进修,学习先进技术,现在,越来越多来自发达国家的外科医生,到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口腔颌面头颈疾病的诊疗技术。这样的变化,让张陈平倍感骄傲。

这些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团队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平台。

学科的良好发展,让张陈平感到欣慰,强大的学术梯队已经成熟,他这一代没有辜负前辈的期待和厚望,年轻的一代也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追溯这支团队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口腔颌面外科起点虽然发展较晚,但起点并不低。国际上,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上世纪40年代,战火蔓延造成大量颌面部的战争创伤,促使口腔颌面外科迅速发展。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起步相对较晚,195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归国的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张锡泽教授,在广慈医院(现上海瑞金醫院)创建了口腔颌面外科,当时只有7张病床、6张牙科椅位,业务范围也仅限于开展良性肿瘤及炎症等的治疗。1955年,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邱蔚六教授加入科室工作。1956年,张锡泽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下颌骨切除后即刻植骨术获得成功,获国际口腔医学界瞩目。1961年,原口腔颌面外科分为口腔颌面外科与整形外科两个独立科室。口腔颌面外科床位增至34张,张锡泽教授任科主任。1964年,张锡泽第一个在国内开展了双侧根治性颈淋巴同期清扫术治疗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获得成功。邱蔚六教授首创使用全额隧道皮瓣一次整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取得成效;并在国内率先开展口腔颌面部癌瘤的化学治疗。1965年口腔颌面外科搬迁至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从邱蔚六院士到张志愿院士再到张陈平教授,团队在一代代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在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口腔颌面外科发展之路,开创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特有的治疗模式,在国际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张陈平教授说,60多年来,优秀的医生们为团队留下了独特的科室文化,这种科室文化,也是今天整个团队能够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说起团队文化,张陈平教授讲了一个小细节:张志愿院士教学查房,年轻医生们有点“怕”。张院士会随身带着手电筒,从侧面照射患者伤口处,如果伤口缝合不够平整,照射处会留下阴影,这个时候,手术医生就要等着挨批评了。“伤口缝合是不是平整看起来是小事,但张院士要告诉大家,缝合这个小事就能看到一个医生的认真、仔细、责任感,能看到手术过程是不是规范,医生是不是全力以赴。”

尽管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严谨、规范、为病人着想的科室作风,就这样通过一件件小事传承下来。邱蔚六院士也曾告诫年轻医生:“你们在手术台上是十分钟,对病人来说就是一辈子。”邱院士的话,对学生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endprint

现在,医院1号楼9楼的手术层,如果深夜还未熄灯,很可能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团队的手术还在继续。张陈平说,由于很多手术非常复杂,耗时很长,最长的一台手术曾长达21个小时。科室里的年轻骨干医生中间,产生了良性的竞争氛围,对此,张陈平感到很高兴:“这说明大家都想干得更好,都希望用真本事服众,这是件好事。”

面向世界的诊疗平台

作为大学科的带头人,张陈平教授近几年考虑的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治疗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还病人以尊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通过修复技术,让病人回到正常的生活中。第二件事,是如何提高国内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整体诊疗水平,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关于第一件事,张陈平带领团队已经做了大量的创新。口腔癌是头颈部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鼻咽癌,居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亚洲的印度与巴基斯坦等国则高达40%~50%。我国虽然不是口腔癌的高发区,但因为人口基数较大,患病的人数非常多。在张陈平教授的团队,口腔癌总体治愈率接近80%,晚期口腔癌的治愈率也已经超过60%,这样的治疗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同等。手术后重建缺损部位、恢复缺损部位的功能和外观,是张陈平教授团队的诊疗特色,形成了一整套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功能性修复技术。

现在,随着3D打印等新技术的出现,颌面部的修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修复效果也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近年来,他开展了近1200例颌骨功能性重建手术,他领衔的科研成果“下颌骨缺损的形态与功能重建研究”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全国20余家三级医院进行推广应用。

张陈平团队的亮眼表现,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但同时张陈平也意识到,中国很多医疗机构,还无法达到这样的诊疗水平。为了推动国内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顯微外科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学习班”“下颌骨功能性重建”及“功能性外科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培养了一批专门从事口腔颌面外科的骨干人才。

未来,张陈平希望通过专科医联体的形式,建立起各地专业同道的交流平台,将自己团队的技术和规范、流程等输送到各个医疗机构,让医生们得到更多的培训、观摩机会,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对于科室的发展目标,张陈平说,“希望建成类似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和MD 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那样的世界知名头颈肿瘤治疗中心。”目前,已经有不少海外患者到张陈平团队寻求治疗,当中国医疗服务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后,相信这里会真正成为面向世界的治疗平台。endprint

猜你喜欢
头颈颌面外科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稿约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STK15在头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Hep-2细胞株生长的影响
关于《头颈肿瘤防治专栏》的征稿通知
颌面软组织创伤160例急诊整形修复的护理观察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
小儿头颈外科手术的护理配合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