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花
书籍装帧只是『画封面』?在阅读方式多样化的时代,纸质书想要吸引人去阅读,除了文字内容本身,书籍的外观形态是吸引人注意力的第一步,書籍设计则是书的第二生命。
上世纪80年代,书籍设计还普遍停留在“画封面”和“书籍装订”层面。受到杉浦康平、吕敬人等书籍设计大师的影响,速泰熙的创作理念开始转变,慢慢走向书籍设计。
在速泰熙看来,书籍设计是书的第二生命。一本书,除了文字内容的气质,它的外观形态的气质则需要书籍设计去赋予。除了封面,书籍的装订方式、制作工艺、纸张材料,甚至每一个字的字体和大小,都需要精心设计。
“在当下这个阅读方式多样化的时代,纸质书越来越少有人看。所以书籍设计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纸质书必须要凭设计的艺术性打动读者,不仅要通过视觉效果来表现文字内容的精神内涵,更需要从视觉,甚至触觉上,呈现阅读实体书籍的美感,引导读者去体会有诗意的阅读。这样的纸质书,我觉得有生命力。”
从进入到书籍设计领域开始,速泰熙就一直在不断地创新。
1986年,速泰熙进入江苏文艺出版社之后的第一件作品《秘密战争中的女性》,开创了中国书籍设计以照片做封面的先锋。此后,内地书籍装帧界纷纷仿效,一度成为那个年代的设计时尚。他还将雕刻的艺术手法呈现在书籍设计中。在做《靖江印象》的设计时,他将当地地标—四眼井“凿”于书体。熟知靖江的人,一眼便能认出来。设计《吴为山雕塑·绘画》时,速泰熙把装订方式作为了设计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将雕塑所用的铜作为线装材料,并特意将书设计为向上翻阅。如此,铜线装订的样式正好就是吴为山的“山”字。
在他看来,书是和内容所传递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每一本都很特别,所以每一本书都应该有创新、有设计。
速泰熙形容自己是一个“不怕麻烦的人”,有时候委托方对他的书籍设计已经很满意,但如果他自己心里那关过不去,就一定会“死磕”到底。“灵感需要很多次反复琢磨,一开始想的会比较肤浅,不怕麻烦地不断去尝试,才能做出好作品。”
在为《靖江印象》做书籍设计时,原来版本封面上的四眼井是印刷出来的,委托方看到之后已经非常喜欢。但准备付诸印刷之际,速泰熙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真的在书上凿出四眼井来?
多年的书籍设计经验告诉他,这个想法很难做到。因为纸张印刷后折叠装订时,纸会缩掉一张纸厚的距离,井的位置就会移动,那么一本书的井洞就不在一条线上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多次去到印刷厂和师傅们一起研究。最后终于想到,在“凿井”时特意将每一页纸移动一张纸厚度的距离。如此,装订起来的“井口”就对齐了。“如果没有这个四眼井,这本书就显得平淡了。这样的设计贴合书的内容,又有创造性,又讨人喜欢,很过瘾。当你把所有的劳动都花进去后,达到设计理想的那种快乐,也会感染到看到书的人。”说起书籍设计的过程,已经74岁的速泰熙显得无比兴奋。
在书籍设计上始终奉行创新的速泰熙,骨子里是一个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术的人。他在书法、绘画、篆刻、后明式家具设计等方面的创作,同样硕果累累。这些看似与书籍设计没什么关系的爱好,却是他非常看重的积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多去感受这些传统的好东西,可以提升眼界和审美。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还能成为设计的灵感,成为现代设计的出发点。”
在设计《雕塑苏州》时,速泰熙便是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为灵感,将《雕塑苏州》设计成了20米长的“画卷”,黑白的苏州风景照片与吴为山题写的灰色行草诗句作为背景,然后把吴为山雕刻的苏州历史文化名人塑像,拍摄得像山一样宏伟高大,置于其中,意境深远。
这样的设计,也与速泰熙提出的“有根的现代”理念相契合。“所谓有根的现代,就是要让大家记住本民族的文化之根。在此基础上与现代的设计相结合,才能做出有文化底蕴、符合现代审美、有创造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