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效果

2017-11-23 13:13张娜胡珍霞
职业 2017年11期
关键词:工学规律记忆

张娜+胡珍霞

目前 “工学结合、学做统一”的一体化教学正在各技工院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家对一体化的理念是认同的,而在具体实施一体化课程的模式和方法上却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课题特点而变换方法。目前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比较宽泛,工与学的结合既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岗位动手能力相统一,更是专业内涵建设中课程模式与企业岗位模式相联系。本文旨在讨论在原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堂基础上,应该重视或增加的一些环节和技巧,从而帮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得常规的教学环节、教学安排、教学效果有更大的提升,达到让学生态度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兴趣更高的投入学习和操作、收获更大的效果。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随着所学专业的市场发展状态,建立适合当前行业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世界合作教育协会解释为:“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够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为此该教学模式推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導向”的理念,施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堂与工作岗位的融合方式,搭建一条学生从课堂直接走上岗位的通道,探索与众不同的职业教改方式。在不断追寻和探索教育模式的同时,对于课堂上的教师而言,总希望能掌握更多的技巧和方法,并适当地运用到教学中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下面列出几点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堂上可以加强或增加的环节和技巧。

学习伴随

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堂上,教师更多时候是一种学习伴随的角色,因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似乎一直起着侧旁指导的作用,这种角色更像是企业岗位上的“师傅”,一边教、一边练,也就是我们课堂上的 “做中学,学中做”。如果即将学习的知识点适合在操作中涉及,那么课堂的主体模式完全可以在学生的操作中推进,即先让学生做实验、测数据、分析数据,根据得到的数据总结归纳知识点,并提出疑问(即下一个知识点),为了解决这个新的疑问,对原来的实验加以改进,再测量分析、归纳总结。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都是一种学习伴随的角色。当然,始终在正确的知识点主线上推进、引导学生提炼和归纳知识点是教师所控制的。

团队意识培养

教师在最初与学生沟通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这是学生日后投入企业岗位时必须有的沟通能力。其次,在课堂上的分组活动中与同学间的讨论和交流会让吸收知识的效果更好,尤其是当面临班级学生人数较多,而暂时无法轻易改变这种情况的前提下,小组互帮互助、共同探讨,通过探讨得到的知识内容会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同时也有企业岗位员工的角色感。

为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积极地加入到各自的小组活动当中,在课堂的最初,给学生分组、让学生给自己的小组起个名字、自行设计一个小组标志,给学生一个命题,使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小组代表发言,介绍一下思维导图的内容和本组观点。在此过程中,不一定要向学生说明什么是思维导图,只要拿出一个实际的思维导图实例给学生看,再适当说明设计的意图和方法,学生就会知道如何去做。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简单的线条绘图以及口号的标写等等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经过这个过程,学生会更爱这个小团队,同时对每堂课上的小组活动都充满期待,因为有了强烈的参与感和集体荣誉感。

综合职业能力理念灌输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沟通并不只限于理论或技能知识点,对于本专业的认识、对于即将面临职业岗位的认知、对于未来所从事行业的理解都是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明确地知道自己应该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所谓综合职业能力一共包含三个方面,即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从专业能力角度来说,学生应该具备知识应用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和交流沟通的能力;从社会能力来说,学生应具有与人进行良好交流能力、简单的组织能力;从方法能力来说,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采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并从搜集到的信息资源中,准确地提炼有效信息内容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除了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外,在工学结合课堂中,小组活动、信息资料查找、制定实施工作计划等都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的助力。当然这种理念的灌输不是一朝一夕的,是贯穿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是渐渐将这种理念和能力传达给学生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对学生专业能力行为模式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为了达到学生做课堂主体的目的,就必须提升课堂效率,使学生充分明确课堂上的每个进程,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课堂行为模式,当学生多次执行一种模式后,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从而主动地去做。这需要教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制定一种模式,较完整的模式为: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 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过程;展示与评价。

当然,根据不同课题的不同情况,以上六步并非要全部执行,但是基本顺序一般不变,不论学生做哪一个环节,只要充分熟悉课堂模式,都会迅速进入任务状态。

合理运用记忆规律

许多教师都知道在教学中通过强调知识点以及反复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和学习。但是,如果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多了解并运用一些记忆和遗忘的规律,将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下图是他发表的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明确指出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有规律可循,整体按照先快后慢的速度发展。

通过对曲线的观察,可以发现所学到的新知识,如果不加以复习,经过24小时后,就只剩下原来的33.7%。而随着时间的发展,遗忘的速度又开始逐渐变慢,也就是遗忘的数量在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提醒我们:记忆新知识后,在开始遗忘之前就要及时复习;如果等到大部分知识都已经遗忘了,再去复习,就相当于重新学习。这样,记忆效率当然很低,学习效率也大打折扣。通过解读遗忘规律,人们得到的启示是:学习时要懂得提炼知识点,以框架提纲的形式记忆,要宏观把控所学内容,并不断复习、强化记忆,就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当然,记忆也有规律,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就会事半功倍。首先,当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时,一般容易记住最前面和最后面的内容,而中间的内容容易忘记。所以,一般选择先记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其次要按照框架来记忆。将需要记忆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记住框架后,再去记框架里面的内容。再次,根据遗忘的先快后慢的规律,记忆后要及时复习,反复强化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最后,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先理解了内容,然后记忆起来会更容易。

教师如果能根据遗忘和记忆的规律,在课堂上列出提纲,帮助学生去记忆,而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根据记忆的规律及时让学生复习和总结,学生会更好地吸收记忆知识点,也就更有利于下次课程教学的开展。

当今,文化与教育迅速发展,呈现出很多新的形式,突显出很多新的需求,同时各行各业在生产模式和产品功能上更是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而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方法与企业工作模式的结合总是不断变化。所以,无论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还是追求更高的教学效果,始终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对教学方法和技巧的不断研究、不断反思,必将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让他们在教学研究和反思中不断发现困惑,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南京技师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学规律记忆
盐工学人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记忆中的他们
巧解规律
记忆翻新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