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梓钰
随着全国多地迎来寒潮,很多爱美的年轻人又开始为要不要穿秋裤而烦恼,各种“秋裤阴谋论”也卷土重来。其实对于秋裤这种舶来品,为之烦恼的不仅是中国人,在它诞生的上百年时间里,从欧洲、亚洲一直到美洲,无数人都在要温度(穿秋裤)还是要风度(不穿秋裤)之间纠结徘徊。
如果从广义上讲,秋裤是指“穿在外裤里、以保暖为主要目的的长腿裤子”,具备这种功能的裤子甚至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大约在公元8世纪,欧洲贵族为方便骑马,开始抛弃传统的长袍改穿双层裤,其中紧身的外裤后来被统称为马裤,里面那层裤子则被称为衬裤,后者就是有案可查的秋裤鼻祖。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作品上已经可以找到各种长腿衬裤,说明秋裤已开始风靡了。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考证秋裤在英国起源时称,英格兰人开始穿秋裤始于17世纪。英格兰人发现秋裤在家里白天随便穿着很随意舒服,又可以当做睡裤,特别是给儿童使用,穿秋裤就变得流行起来。后来美国还出现一种更怪异的连体秋裤,它们的样式是将人体上下身全部包住,手脚腕口紧收,几乎等于将秋衣和秋裤无缝结合到了一起,以确保在寒冷的北美大陆冬季,能尽可能保持体温。这些早期秋裤原型依然以保暖为主要功能,在“吃不饱穿不暖”、食物缺乏、维持人体所需热量不够的时期,秋裤美观与否还不在当时社会的审美范围之中。
现代意义上的秋衣秋裤,一直要到20世纪初才正式出现,它的流行还与世界第一位重量级拳王约翰·萨利文有关。这位拳王喜欢穿着秋裤参加比赛,他打遍拳坛无敌手的威名连同身穿秋裤的猛男形象让欧美民众为之倾倒,英国一家制衣公司立即抓住这个商机,将其生产的秋裤以拳王的外号命名为“LongJohns”,由此引领了当时的时装风尚。很快,现代秋裤就因实用而风行全世界,从欧洲到美洲,甚至在远东的日本、中国,都广泛出现了它的身影。
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们很快就开始为秋裤实用但不甚悦目的问题而烦恼。二战战场上,秋裤成为冬季必备的军需品,大量配备参战的各国军队。1941年10月16日,一名驻扎在威斯康星的美国新兵在家书中写道:“上周五天气转冷了一点,我们收到了过冬的衣物。秋裤太暖和了,我一刻都不想离开它。”但很多二战老兵也回忆说,相当多的美军士兵对于是否要穿上这种鼓鼓囊囊、严重影响军人气质的衣物而犹豫不决。不过欧洲战场的暴风雪很快教训了这些爱美的美军士兵,秋衣秋裤迅速成为欧洲战场上美军的冬季标配。在几年后的朝鲜战争中,美军高层总结经验教训,为减少士兵对秋裤的抵触情绪,干脆早早地拍摄了一部宣传片,介绍包括秋裤在内的冬季制服特性,以确保美军士兵能身穿秋裤尽早适应寒冷的朝鲜冬季。
尽管对秋裤充满抵触,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仍是欧美地区度过寒冷冬季的必需品。人们一边抱怨它的臃肿,一边却不得不穿上秋裤才能出门办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欧美家庭和办公室广泛安装室内供暖设备,车辆、地铁也普及了空调,室内温暖如春,而人们冬日在户外时间很短,出行的人们不再需要长时间暴露在冷风中而担心受冻,失去实用性的秋裤迅速被喜欢时尚的年轻人淘汰,甚至被一些人视为“老弱病幼”人群才会穿的衣服。上世纪90年代后,各种耐寒保暖的新服装材料也大量出现,更加剧了秋裤在欧美的没落。
而在中国,秋衣秋裤虽然早已出现,但因为民国时期纺织工艺的落后,它的广泛兴起还是在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大力发展国产面料之后。由于这个时间节点与建国初期苏联对华援助巧合,才被“秋裤是苏联灭亡中国的阴谋”等谣言所利用。伴随着近年中国城市生活水平向欧美逐步靠近,秋裤在中国也同样迎来了被“嫌弃”的命运。不过近年来这种趋势也有所转变,各国人士都开始呼吁减少发电、节省能源,秋裤又开始返回人们必需品中,比如韩国前总统李明博就数次在广播演讲中公开呼吁,“穿上秋裤,节约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