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域”中的学术团体:华人融入美国新途径探析

2017-11-23 05:27宋婉贞张振江
关键词:会员学术学会

宋婉贞,张振江

(1.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510632;2.暨南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 广州,510632)

“他域”中的学术团体:华人融入美国新途径探析

宋婉贞1,张振江2

(1.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510632;2.暨南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 广州,510632)

1987年9月,中国留美历史学会在美国正式成立。作为由在美华人组建的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主的学术团体,该学会在美30年发展历程不仅对美国学界和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也促进了中美两国文化与学术交流。在对该学会《会员通讯录》分析基础上,从移民史角度切入,研究其如何以学术研究为契机,与美、中两国保持互动并逐步融入美国社会,希冀为探究海外华人在国际关系发展中之作用及推动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等问题提供一种新视角。

在美华人;学术团体;中国留美历史学会;中美关系

二战后,由于客观历史原因,中西史学界的交往中断了近30年。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中外学术交流再度活跃,中西历史学者开始了新一轮的互相了解。期间,大批有志于史学事业的青年学者赴美国大学攻研历史。[1]根据国际教育协会1987—1988年度报告,该时期约有25000名中国大陆的留学生移居到美国,其中,大学毕业生占了74%。[2]凭借高技术和高素质,这一群体快速跻身于美国主流历史学界。1987年9月,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教授的高王凌等人发起成立了一个由在美华人历史学家参与的学术团体,即中国留美历史学会。在筹备初期,该学会即是基于对“中国的改革是具有深度的、全方位的,并非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个人的学术专业所能勾当的”[3]505之思考而建立的。其成立凝聚了一批有志于在美学习和发展的华人,并对他们在美国的安身立业及日后融入①起到了关键作用。“留学个人”通过组建学术团体,并与中美两国学术界互动以及自身努力,逐步立足并为美国社会所接受和肯定,这当然只是华人融入美国社会的众多途径之一,但却是一种标志着高水平移民发展的重要方式。这种以学术团体为载体的融合模式有别于传统的经济、政治移民,有助于为广大海外华人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考和借鉴。

一、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界目前尚未有专门研究改革开放后的留美华人史学家群体的相关著作与论文,仅有2011年扬州大学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20世纪40至60年代留美之美籍华人史学家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史学》一文,以黄仁宇、唐德刚、余英时为个案,探讨了20世纪40-60年代美籍华人史学家对中国大陆史学的影响。[4]与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相关的著作当属由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王希等主编的《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本书汇集31位改革开放后留美历史学者的回忆文集,讲述了各自在海外求学、任教、出版学术专著和参与美国大学管理的亲身经历,其中部分篇章介绍了与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的一些互动往来。[3]王灵智、方微所著的《战后华人知识分子移民美国和美籍华人在科技领域的贡献》一文则将移居美国的美籍华人视为“知识分子”群体,分析其在美国科技领域的影响。[2]

整体而言,关于改革开放后至今在美华人历史学者如何互动于中美两国学术界并最终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发展历程尚未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且一手史料运用较少。本文以中国留美历史学会为个案,将学会的在美华人会员视为一个整体,分析其自1987年建立后在美发展历程,进而得出一个新的发现,即在美华人不再以个人为单位孤立发展,且与传统的经济、政治途径不同,他们通过与两国学界互动及其自身努力,以组团发挥学术影响力的形式融入美国社会。本文通过对该学会成立以来的会员通讯录、与学会数位会员的访谈记录等一手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希冀为分析在美华人的发展提供一种客观可信的诠释。

二、定位与转变: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的发展演变历程

中国留美历史学会(Chinese Histor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以下简称CHUS)是中国留美史学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组织,于1987年9月正式在美国麻萨诸塞斯州注册,其会员现分布在中美数百个大学和研究所。学会拥有目前全世界唯一直接反映中国史学家学术观点的英文出版刊物——《中国历史评论》(ChineseHistoricalReview),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等订阅和收藏。此外,刊印“会员通讯录”(Newsletters),登载学会及会员的各种相关事宜。至今,该学会已历经了30年的发展演变历程。

(一) 学会性质的演变:联谊会——同仁协会——专业学会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及大陆学术氛围的日益浓厚,大批中国留学生赴美深造,其中也包括该时期抵美的中国历史留学生或学者,如王希、姚平等。他们在美国多所高校学习历史,同时,相同的华族身份使其在初入美国时逐渐相聚在一起,在生活等方面相互扶持,进而凝集起了一个具有联谊性质的团体。这些同仁定期集合在一起,交流日常琐事,进行历史相关问题的探讨,相互分享研究心得与资料文献以及学习、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大陆史学进行反思。由此,简单的联谊会逐渐发展为同仁协会,并使得这一群体在异国他乡不仅获得了乡情上的慰藉,也有了一个互通有无、相互协作的学术交流平台。②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因受经济改革为中心的社会变动之冲击,北京高校一批青年历史学者感到历史学必须改革创新,开始酝酿新史学运动,希望在思路和方法上有所突破。[5]这使得于1986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的高王凌教授等人倍受鼓舞,他们意识到,中国的改革必须经历一个长时期的文化建设,也不是个人学术专业所能达到的,因此,在抵美一个月后,高王凌教授便开始与同仁商议,并共同着手建立一个专业性的历史学会。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筹资、注册等问题,CHUS最终于1987年9月注册成功,并于当月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留美历史学人会议,有70余人从全美各地赶来参会并加入该学会,如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的王希、哈佛大学的李岩等。同时,会议还引来了诸如唐德刚教授和黄仁宇教授等老一辈学者的参与,他们对学会的成立表示鼓励和支持,并分别在会上作了精彩演讲。[3]505

CHUS在美国的正式建立,标志着以美籍华人史学家为主的专业学会正式在美国成立,也标志着美籍华人从求学个人向学术团体的角色转变。30年来,该学会建立起了一种群体形象、群体意识和群体力量,一直坚持以“加强中美史学界的学术联系与合作,提高中国史学工作者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促进中国史学早日走向世界”[6]为宗旨,并取得了较大发展。CHUS现任会长李小兵教授在访谈中回忆道:“中国留美历史学会在我的学术生涯中占据很大的地位,学会开拓的学术园地、创建的学人团体,对我以后的专业发展及生活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二) 规模的演变:人数逐渐增长、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

随着留美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CHUS在美国学术界的日益发展,学会会员数量也在不断发展。仅到1992年,会员数量便从1987年的70人增加至286人。③

历年会员的持续增加说明,CHUS的成立受到留美历史学生和学者的普遍欢迎。此外,该学会还引起了美国史学界的关注。在1988年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年会上,其主席入江昭(Ikira Iriye)教授作了题为《历史的国际化》的演讲,倡议“美国历史学家要同其他国家的历史学家建立密切的联系,互相交流观念和思想以打破民族界限,同时摆脱其作为‘文化束缚’的方法论上的自觉意识”。同时还专门提到中国留美历史学会,并指出该学会的成立是中美两国史学界交流日渐加强的标志,呼吁CHUS加入美国历史学会。[3]173随后在1992年,CHUS以分会组织(affiliatedsociety)的名义加入了美国历史学会,并每年定期在美国历史学会年会上举行专题讨论会。小组会数量在2002年后逐年稳步增加,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CHUS在美国历史学会年会上学术影响力的日益增强。

在2000年,CHUS同样以分会组织名义参加美国亚洲研究学会(American Asian Association)(AAS),并在其年会上举行专题讨论会,鼓励会员提交高质量学术论文。学会会员踊跃在AHA、AAS等学会年会上提交论文,也积极参加不同的研讨会、国际学术会议并投稿,其中大部分作品被收录到学会期刊《中国历史评论》(ChineseHistoricalReview)以及国内外主流出版物中,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好评。

表1 会员论文下载量

资料来源:Newsletterof Chinese Histor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Vol. XXIII (General No.65) Winter 2013.

表2 2012年部分国家和地区对CHUS会员论文全文下载量统计(单位:次)

国家总计占总下载量的比重美国25236.8%联合王国(英国)10615.5%巴西639.2%中国405.8%中国台湾地区375.4%荷兰243.5%未注明所在国家的用户223.2%德国213.1%中国香港213.1%澳大利亚182.6%日本162.3%新加坡162.3%新西兰142%韩国101.5%以色列81.2%墨西哥60.9%加拿大50.7%中国澳门2比利时1匈牙利1爱尔兰1

资料来源:整理于Newsletter of Chinese Histor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Vol. XXIII (General No.65) Winter 2013.(说明:全文下载量的统计时间段为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该图表的翻译以原图为主,中国澳门、比利时、匈牙利、爱尔兰等四个国家和地区是笔者根据原文图表的叙述整理和添加,但原文尚未对其“占总下载量的比重”一项未有明确说明,故表中暂为空缺。)

在30年的发展中,CHUS会员的不断增加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使得该学会在美国学术界的地位日益上升,从而吸引了一批美国一流的历史学家被聘为学会的学术顾问,包括前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入江昭,其历届年会也皆有著名美国史学家到会祝贺并作学术演讲。同时,该学会会员在美国社会甚至整个国际社会也有重大影响,如美国纽约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陈兼教授,即是享誉国际学术界的顶尖级专家,其学术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会的影响力。此外,学会在整个会员群体中的影响也很大。根据美国弗兰德斯大学历史系许光秋教授的介绍,学会的很多会员都很感激学会举办的诸多活动,帮助他们加强与美国史学界的交流,在发表论文、著作等方面为其提供了很多平台,尤其是《中国历史评论》这一期刊,更在他们在美国史学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很多会员的英文学术处女作都是发表在该期刊上的。④

三、 “他域”中的学术团体:中国留美历史学会在美国的立足之本

在移民云集的美国社会,作为一个华人学术团体,如何引领会员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是CHUS发展的核心所在。正是在不断探索与调适中,在与中美学界的交流互动中,该学会逐步找到了立足之本和融合之道。

(一)与美国学术界的互动与交流

CHUS与美国学术界的互动与交流更多是得益于其加入美国历史学会和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并以分会形式开展专题讨论会。在此过程中,在美华人会员有机会在会上提交和宣读所著论文,这有利于了解同行学者的研究情况,也能吸引众多美国历史知名学者加入谈论会中,如罗杰·丹尼尔斯(Roger Daniels) (辛辛那提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爱德华·马科德(Edward McCord) (乔治华盛顿大学历史学系教授)⑤等。学会向美国学术界展示了在美华人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思维,吸引了出版社和期刊杂志等的关注,进而为在读博士生和新近取得教职的年轻学者提供参与美国学术活动和发表著作的机会。[3]501

除加入美国主流历史学会以外,该学会坚持在美国各高校举办专题研讨会,借此加强中美两国史学家的交流与了解。如1989年在俄亥俄大学举行“1945-1959中美关系”研讨会;1991年在马里兰大学举行“海外华侨历史”研讨会;2008年在康奈尔大学举行“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研讨会等,由此吸引了大批美中史学研究者前来参加,美中学者针对同一专题进行探讨,加强了在美华人与美国学术界的互动与交流⑥。

(二)与中国大陆的互动与交流

CHUS与中国大陆的互动最早始于同出版社、学术期刊建立长久的友好合作关系。早在1990年,学会即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世界历史》期刊出版了会员的论文专辑,1992年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学会的第一本中文论文集,随后与学林出版社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这种途径,CHUS将会员的学术成果输送到国内,为国内的史学界引介国外的研究动态,开拓新视野。而大陆的出版及学术机构也通过主动约稿、洽谈出版事宜等途径加强与学会的联系。

另外,学会在1991年创立并实施了第一次“回国教学”项目,鼓励学会会员回国执教。在此过程中,在美华人为大陆师生介绍美国学界的理论、方法和观念,阐述在现代化过程中在美华人历史学家在美国史学界的发展历程,旨在促进在美华人历史学家与大陆历史学家的互动与交流。⑦这一途径为国内学者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从早期由美国路思基金会等资助的暑期回国讲学,到近年来由学会成员应邀回国短期或长期任职等,该项目至今仍在持续推进,大批在美华人史学者往返于国内各大高校进行讲学与学术交流,为国内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发展平台。

同时,CHUS还在大陆高校或同大陆高校联合举办国际会议。如2005年,在中国南昌大学举行“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政策面临的挑战”研讨会,3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2008年,与上海大学联合主办“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展望”国际学术会议,此次会议被视为CHUS与中国学术建制之间的第一次学术性合作⑧。此外,国内学术机构也通过共同举办学术会议或邀请参会等形式积极加强与学会的联系和互动,如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1993年召开第一次美国历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之前便向CHUS的所有会员发出了参会邀请⑨,这一联系和互动也得以延续至今。

(三) 与中国台湾地区的互动与交流

组织成员访台也是该学会的一项基本工作。1994年,受台湾当局的邀请,CHUS首次组织了26人的代表团访问台湾地区。此次访问主要有三个目的:就历史研究的最新趋势与台湾的历史学家进行交流;从历史的视角分析台湾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参观古迹以增强对台湾历史、文化及其与大陆关系的理解。⑩期间,张曙光教授、李小兵教授、翟强教授还有幸直接采访了蒋纬国和郝柏村,进一步了解了美台关系的性质和台湾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3]174截至2010年,该学会已组织了5次访台活动,在使会员加深对台湾及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认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台湾地区对CHUS的认识。

在上述与中美学界的互动交流中,在美华人将自身融入于学术团体中,不断提高研究的权威性,从而使美国学界逐步对其成果予以肯定。由此,他们不断融入美国学界,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协调发展。会员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著作,也为其在美国各大高校获取教职、发展学术等提供了平台,甚至多数学者获得了所在美国高校“终身教授”的称谓,逐渐为美国社会所接受。以学术为渠径,在美华人通过在学界立足而获得了在美国这个“他域”生存与发展的根基,逐步融入了主流社会。

四、结社与互融:中国留美历史学会对在美华人融入美国的影响

CHUS一直坚持以增进中美学术交流为己任,其会员同半个世纪前的留美学子一样,深感有责任加深中美历史学界的相互认识。通过结社组团的形式,他们汇集在了CHUS团体中,同时也借助学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CHUS见证了在美华人会员从一个留学生成长为专业史学家和大学教授的历程,也为在美华人融入美国社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理解与沟通——在美华人融入美国的第一步

在组织大量学术交流活动的同时,学会为鼓励会员的学术创作还特设“学术突出贡献奖”等进行表彰。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时期,CHUS这些活动为在美华人提供了诸多与中美两国史学研究者相互接触和了解的平台,进而加深了其对中美两国历史和现实的认知。

在历年的美国历史学会和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年会上,CHUS围绕中国历史与中美关系史设置了不同的研讨会主题,如美籍华人在美国的发展问题、中国妇女问题、中国城市与乡村问题、中美台关系问题、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系列问题等。大批美国史学家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了两国学术界对彼此学术动态的相互认知,同时,由于语言、思维等方面的优势,在美华人史学研究者与美国史学研究者对自身国家的历史理解得更为透彻,以研讨会为平台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促进了对彼此历史的进一步理解。由此,透彻的理解与沟通也成为在美华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第一步。

(二)结社组团——在美华人融入美国社会的新途径

改革开放后,受国内外史学发展的鼓舞,在美深造的学子感到有责任通过结社来加深中美历史学界的相互认识,因此加入了CHUS,通过参与学会的系列活动来为中美学术的交流贡献己力,并通过该学会获得了发展平台,逐渐融入了美国大学乃至美国社会。

在各会员相继取得教职的同时,为更好地引导其从“学生”转向“教师”,CHUS在1994年首次成立了专门的历史教学研讨会,以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等专题讨论形式为会员提供一个交流教学心得和获取建议的平台,以利于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美国高校的工作环境。这一形式深受会员肯定。其后,这一研讨会形式得以延续下来,并日渐规模化。随着文化外交的不断加强及留美学生数量的逐年增长,此种途径也必将有益于新一代在美华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美国的民主化土壤使得结社成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政治诉求、表达甚至是生存方式。在美华人以学术团体为契机,在发展自身的同时,通过华人社会的互动交流加强了他们从事中国史研究的权威性与合法性。这种结社组团的融入方式既得益于在美华人个人的创造性、能动性,也有美国社会的允许、华人社会的支持等。朱政惠曾提出,中国需注意培养既要有中国生活和学术的经历,又要有海外求学、语言和工作资历的史学研究者。[7]在美华人史学研究者正为此类的典型代表,他们在更为广大的知识生产场域、国际化的学术环境中不仅受到了美国史学界和史学家的影响,更得到了整个世界学术的影响。在美华人史学家这种汇聚于学术团体,积极发挥自身作用,进而更好更快地融入美国社会的举措必将在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的移民当代成为一种趋势。这一新途径在促进两国友好文化关系的同时,也为广大海外华人在移居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上的思考与借鉴。

注释:

① 文中的“融入”一词指广义上的含义,主要指在美华人与美国主流社会间的相互接纳、相互肯定的主客体关系,而不单指在美华人在“通过努力留在美国取得绿卡、成为美国公民,或学成回国报效国家,抑或周游世界,到达第三国成家立业并成为公民”等层面上的“融入”。

② 根据2016年笔者对赴暨南大学讲学的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中央大学历史和地理系主任李小兵教授的采访记录整理而成,李教授现任CHUS会长。

③ 参见Newsletterof Chinese Histor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General No. 10, Winter 1992.

④ 此为2016年笔者对赴暨南大学访学的美国弗兰德斯大学历史系许光秋教授的采访记录。

⑤ 参见Newsletterof Chinese Histor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General No. 48 , Spring 2003.

⑥ 参见Newsletterof Chinese Histor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 General No. 55 , Spring 2008.

⑦ 参见Newsletterof Chinese Histor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General No. 12, Spring 1991.

⑧ 参见Newsletterof Chinese Histor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Special Bulletin, Summer 2008.

⑨ 参见Newsletterof Chinese Histor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General No.23, Fall 1993.

⑩ 参见Newsletterof Chinese Histor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General No.23, Fall 1993.

[1] 中国留美历史学会.当代欧美史学评析——中国留美历史学者论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2.

[2] 王灵智,方微.战后华人知识分子移民美国和美籍华人在科技领域的贡献[J].南洋资料译丛,1989(4):73-85.

[3] 王希,姚平.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许曾会.20世纪40至60年代留美之美籍华人史学家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史学[D]. 扬州:扬州大学,2011.

[5] 徐卫东.“复活历史”就是手持地图走进现场——访《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作者李开元[N/OL].中国青年报,2007-06-18[2017-05-15].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6/18/content_1796891.htm.

[6] 张洪.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第四届年会召开[J].世界历史,1990(6):144-144.

[7] 朱政惠.海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及思考[J].史林,2006(4):165-182.

[责任编辑李夕菲]

2017-5-15

宋婉贞(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华侨华人史、东南亚史研究。

G122

A

1009-1513(2017)04-0020-06

猜你喜欢
会员学术学会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会分享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