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杨
(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云南 昆明 650500)
长征文化与民族文化
董 杨
(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云南 昆明 650500)
论文总结提炼了红军长征两次过昆明的情况,以及留下的诗词、独幕话剧、神话、壁画、歌谣、标语等长征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织的独特文化,阐述了长征文化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等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为今天我们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边疆地区;长征文化;民族文化
昆明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云南省的省会,系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南来北往、东通西达的交通枢纽自古就是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昆明,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昆明,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昆明,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在伟大的长征途中,红军长征两次过昆明。第一次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是红二、六军团。红军向昆明地区的汉、回、彝、傣、苗等各族人民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在昆明各族人民心目中谱写了永不褪色的宣言书,成为后世弦歌不辍的宣传队,在边疆各族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对昆明和云南的革命斗争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昆明的长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再生再造、凝聚升华,形成鲜明独特、奋发向上、色彩斑斓的独特文化。
中央红军于1935年4月28日至5月9日,在昆明境内转战 12天,经过寻甸、嵩明、官渡、五华、富民、禄劝、东川 7县(区)的 152个乡镇570个自然村,行程330公里。中央红军巧妙地从皎平渡、树桔渡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红二、六军团于1936年4月6日至12日,在昆明境内转战8天,经过寻甸、盘龙、五华、嵩明、禄劝、富民 6县(区)的 41个乡镇137个自然村,行程约318公里。红二、六军团离开昆明后转战滇西,在丽江石鼓渡过金沙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北上与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长征胜利结束。
毛主席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两次转战昆明期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广泛宣传教育,使昆明各族人民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所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革命队伍,是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希望。红军长征过昆明时,有150多名昆明儿女参加了红军,这是昆明人民的骄傲和光荣。红军沿途留下诗词、独幕话剧、神话、壁画、歌谣、标语等长征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织的独特文化,都成为昆明人民教育后代、激励斗志的生动教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文化代表力作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
1935年9月28日,毛泽东在通渭县城东文庙街小学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全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讲话时,即兴朗诵了自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就酝酿在心中的诗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长征时期毛泽东创作的唯一一首律诗,定稿于1935年10月。《七律·长征》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的巅峰之作,既是长征的史诗,也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崇高革命精神的赞歌。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引用了这首诗,使其成为与世界读者见面最早的毛泽东诗词作品(1)。
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写的是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在昆明禄劝金沙江皎平渡37位当地船工的帮助下,3万多中央红军凭着6条木船,经7天7夜的奋力摆渡,全部顺利渡过金沙江天险,摆脱了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中央红军自长征以来的决定性胜利。该句诗中的“暖”字温馨喜悦,表现了取得渡江胜利的欢快心情。
呈现战略转移伟大胜利的独幕话剧《破草鞋》
中央红军在昆明禄劝县皎平渡巧渡金沙江时,黄镇与做后卫的红五军团同行,过了金沙江之后看到江岸边留下的几双破草鞋,便来了灵感,在长征路上创作了《破草鞋》,戏本由红军孟进剧社排练,在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在懋功庆祝会师的晚会上演出了《破草鞋》。剧中主要讲的是蒋介石命令薛岳、吴奇伟率部追赶中央红军,但薛、吴率部追至金沙江皎平渡时,在江边捡到了几双红军丢下的破草鞋,并报告委员长,红军诡计多端,时出时没,已不见踪影,我们只捡到几双破草鞋,气昏了蒋介石。(2)
表现渡江成功的神话《刘伯承是条龙下凡》
1935年5月2日,中央纵队在禄劝西部的团街召开总部干部大会,军委成立了渡江总指挥部,任命刘伯承为总指挥,陈云为政委,并颁布了《渡江守则》,组织各部队认真学习,严格遵守,有秩序地日夜抢渡金沙江。(3)3日拂晓,毛泽东等渡过金沙江,在江北岸头一个岩洞内住宿办公。毛泽东过江后,曾风趣地对刘伯承说:“前几天,我们有的同志老担心,怕渡不过金沙江,被敌人挤上绝路。当时我对恩来、朱德同志说,没关系,四川人说刘伯承是条龙下凡,江水怎会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4)说完,在场的领导和战士都开心地笑了。
内容丰富多彩的禄劝九龙木克红军壁画
1935年5月1日,中央红军长征进入禄劝县九龙乡,在普渡河东岸木克村住宿。禄劝县大木克村的土豪张有功携家小望风而逃,只留下长工傅朝向看守家院。红军用墨汁在张有功家院子里的墙壁上画了两幅漫画。其中一幅画着:一支农民武装队伍高擎着游击队的革命旗帜,押着一个被绳子捆着的土豪游街。画的上方写着“工农暴动起来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几个大字。另一幅漫画上写着“红军消灭地主阶级,反对富农剥削!”(5)红军离开后,张有功叫傅朝向将漫画铲掉。傅朝向想把红军的壁画保存下来,就先用仙人掌汁涂在壁画上,再刷上石灰浆,石灰浆和壁画被仙人掌汁隔开,使这两幅画得以巧妙地保留至今,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6)
1935年5月1月,红三军团来到禄劝九龙镇,为了不扰民,许多部队当晚露宿于屋外、街边和场坝,老百姓第二天开门见到此情此景,深受红军纪律严明、秋毫不犯行为所感动,红军借机向老百姓宣传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与老百姓是一家人等革命道理。九龙下益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村寨,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高兴地把红军迎进村子,以礼相待。红军向彝族同胞宣传红军的民族政策,讲解天下彝汉穷人是一个家的革命道理,深受彝族同胞赞赏。红军走时,还送给彝胞一些红军枪。为此,彝胞曾编了一首红军枪的歌谣传唱: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有这样的成就,跟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大的方针确定是有密切关系的。而福建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在工业发展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虽然今天尽管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但是不能不承认我们这种跟西方的差距,还得要像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继续加强交流,要提高科技方面的革命和先进技术。
红军枪,亮堂堂。
红军用它打江山。
路过彝家留下它,
彝山从此见曙光。
彝家用它打豺狼,
赶走豺狼保家乡。(7)
寻甸回辉村清真寺完好保留的珍贵标语
文化是社会现实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表现和产物;民族文化是民族差别的重要体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品牌,是一个民族的根。长征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时,曾陈述过多条理由,但真正拨动世人心弦的理由只有一条:中国人以超越生命极限的精神为人类贡献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长征文化。这种由东方人创造的民族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还将毫无阻拦地汇入世界文化的历史长河,以其绚丽的浪花向世人展示着她不朽的精神之光。可以说,长征凝聚了民族精神,丰富了民族文化。八十年来,长征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审美情趣、心理习惯等,这是长征文化的魅力所在。长征文化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虽然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长征文化这个根是永远不能丢的,要把长征文化贯彻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去,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注释:
(1)《毛泽东在长征中创作的诗词》,《云南日报》2016年 10月 2日。
(2)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编《金沙水拍云崖暖——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过昆明80周年》,云南出版集团云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315页。
(3)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昆明地方史》(第一卷),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页。
(4)中共云南省党史研究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云南史》,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5)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昆明市革命遗址通览》,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 266页。
(6)杨伍荣《红军长征在云南的宣传工作》,《云南日报》2016年 8月 7日。
(7)《红军长征过云南》编写组《红军长征过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8)吴海坤著《两入三迤:毛泽东长征转战云南纪实》,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