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君+白曹智子+程熙慧
【摘 要】前段时间朋友圈内被《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刷爆,但第二天此文就受到了各方的质疑和反击。这种从人人追捧到人人质疑的现象是现代舆论的典型特征。笔者用沉默的螺旋理论来分析此次事件,分析现代舆论的新特征与影响,希望对自媒体时代的发声者们有所启发。
【关键词】现代舆论;沉默的螺旋;2000万人假装生活
一、“多数”的失势与“少数”的发声
在传统大众传媒影响下,主流媒体强调认可的意见被当作“多数”“优势”所认知,对“少数”“劣势”的意见产生压力,从而导致意见一方的沉默与一方的增势并如此往复。但现代社会尤其在手机终端普及后,大众传媒的话语权从传统媒体下放到个人手中。在这场“2000万人”的舆论事件中,就是由个人的公众账号先引起多数意见并将意见引向广大受众,传统大众传媒的代表《人民日报》仅仅在最后登场。不论先来后到,不论声音异同,场域内充满各方意见,少数和多数的声音一样。梁文道曾在评论中说道:“……我只知道这是一个急躁而喧嚣的时代,我们就像住在一个闹腾腾的房子里……”[1] 总之,话语权意识的提高使得现代舆论场中再无人沉默。
人民大学的陈力丹教授曾经将舆论分化为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随着传播技术和内容的不断丰富,这三种舆论形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潜舆论是一种含糊的、不易捕捉到的、零碎的情绪,是人们受生活现象激发而闪现的倾向。”[2]潜舆论本来是一种抽象的不易察觉的情绪,但互联网的碎片化和海量信息为这种情绪的实体化提供了可能。在 《2000万人假装生活》的评论中,舆论并没有呈现出完全一边倒的态势。此文的作者张五毛说:“在我公众好后台的留言,80%以上是相对理性的声音,持客观中立的观点……大概也有20%左右是来骂街的”[3]如果在传统的舆论场中,这些碎片化的评论都是以潜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际对话中。同时,微信公众号中的留言是需要管理员挑选的,这也主流意见变得“模糊”“不以捕捉”。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是否占主流优势,这种“少数人”会削弱很多。在微信平台中,评论、留言选送、转发等功能将潜舆论浮出水面,“少数”“劣势”的声音也能更加公平地加入讨论。
随着互联网的进步,现代舆情从技术和内容上都在不断革新。上世纪70年代为背景的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也开始显露出其局限性了。现代社会的热门话题就像一个水池,不同的声音出现就同向水中投入石头,不同的石头引起的涟漪相互影响但并不会产生其中一方沉默的现象。在朋友圈这个舆论场中,《2000万》所形成的增势并未持续很久,可以说舆论螺旋还来不及沉默就接受到了另一方少数声音的大声质疑。
二、情绪大于逻辑,审美代替认知
从群体心理来说,互联网受众中求取关注的需求有时是大于表达意见的需求。因此,现代舆论场中的意见常常是情绪观点和审美表达的结合。
参与舆论时,受众最常表达的就是自己的观点。“公众传播讯息的同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立即赋予讯息以‘意义。”[4]观念是受众接触到新闻时就自发产生的,这些“合理联想”是自身经验对文章的简化处理。“2000万”的数据出自何处?北京没有人情味儿是否以偏概全?老北京人五套房是否属实?在转载的受众们中应该有一部分根本没到过北京,他们传播的是印象;也有一部分受众或许正在北京工作生活,他们传播的是情绪。直到朋友圈又一次被《你欠》一文刷爆,另一种情緒和意见才出现。
无论现代社会的信息量如何巨大,信息的种类还是不变的。其中一种是充满逻辑性的说明性信息,另一种是包含形象和情感的文学艺术信息。在舆论(中这两种信息从来不是排斥关系。互联网时代下的传播活动大多以流量和点击率为最高宗旨,因此更能影响阅读者的情绪的文艺性的语言成了现代媒体首选的表达方式。笔者截取了《2000万》文中几处最多争议的片段:
老北京人的这点生活气息是从基因里传下来的,也是从屁股下面五套房子里升腾起来的。
那些追梦成功的人正在逃离……追梦无望的也在逃离……回故乡。还剩下2000多万人留在这个城市,假装在生活。
这是一种模糊的意会,虽然无法从中得到分明的逻辑线索,没有数据支撑和理论分析,但是几乎人人都能领悟到语句中的情绪。群体中的人群极易受到暗示和感染,因此这样朦胧不明的表达反而比大声直言的传播效果要好。从这篇文章的题目来看,与在众多回击它时最火爆的《你欠所有北京孩子们一人五套房》一文一样,两者都有“标题党”的特点。同样是将文艺性文本运用到标题,前者有“2000万”的模糊不定,后者是“一人五套房”的明确挑衅。后者的反击的确得到许多人的支持,但也让人感叹:只有“以暴制暴”才能压制那些看似正确的言论吗?只有激昂的情绪才能引爆网络吗?个人的审美真的能代替理性认知吗?前文说过现代舆论水池中各种声音都可以投入其中,但是再大的入水声、再高的水花都只是一时之势。风平浪静后,池中清可见底,是石头还是砂石一目了然。
三、思考与建议
在互联网时代下,少数已经能够发声并作出反击。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是要判断各方意见,同时保持自身的理性客观。技术的发展解决了诺尔诺依曼的问题,而现在的我们又要面临新的问题。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我们的媒体(不论是官方还是个人)都应受到社会责任的感召,不能将作为新闻人的职业素养丢掉。对于受众个人,提高新闻素养是每一个自媒体人的必修课。权利与义务是共存的。我们不要因平台的宽广失去自制力动摇信念。现代舆论场不仅多元自由而且复杂庞大。保持理性,即使身处螺旋中心也能避免与事实偏离。
【参考文献】
[1]梁文道,常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82.
[2]陈力丹,再论舆论的三种存在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5(11).
[3]董瑞强,专访《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作者:我向北京撒错了娇,我道歉!经济观察报微信公众帐号,2017.7.11.
[4]陈力丹,论舆论的不同信息形态及对舆论的引导[J].新疆新闻界,1998(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