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全媒体记者 陈 涛
黔北乡村 美丽乡愁
文丨 全媒体记者 陈 涛
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胡志刚/摄)
“这是风景画,很漂亮!”
事隔两年,当习近平总书记手握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的照片时,不由地边看边称赞。
花茂村,是遵义的一个小乡村。过去叫“荒茅田”,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这些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实现了脱贫致富。乡亲们把村名改为“花茂”,寓意花繁叶茂。
2015年夏,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调研考察。当他沿着土墙木栅走过乡间小径,看到大片向日葵花海中的点点灰白色村房时,不禁有感而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那时候,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中的智能温控大棚、党员群众之家、土特产服务中心、制陶工坊,坐在老乡家的院子里和村民拉着家常……
两年后,习近平总书记依然关注着这个小乡村的发展。在十九大期间,当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向他介绍旅游致富情况时,他问道:“你那里的游客都是哪里来的?主要是周边的还是远处的?在村里住宿吗?”
“我们那里生态环境好,有的游客一住就是一个星期。”
“那能增加不少收入,不错。”
花茂村的乡村旅游搞得好,主要的原因还是得益于“乡愁”牌。在这个丰收的季节,再次踏上花茂村这片火热的土地,生长在这里的人自信满满,他们正在向总书记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清澈的河水穿村而过,成片成片的向日葵、格桑花掩映下的土墙草垛,青墙黛瓦的黔北民居,数百年历史的土陶文化……走进花茂村,映入眼帘的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总能勾起人们心中那份淡淡的乡愁。
“这个院子保持着总书记来时的原样。”提起两年前那个下午,村民王治强感触良多。昔日生活所迫外出务工,后来返乡翻新旧房,开办“红色之家”农家乐。如今,“红色之家”真真正正地红遍了大江南北。
王治强家小院的核心是一幢黔北民居风格的两层小楼,既用于自家住,又用于开办农家乐,楼顶上“红色之家”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小院里,各色花草生长得郁郁葱葱,院落中央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一张茶几和一排小凳,似乎在向访客们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两年来,小院里络绎不绝的游客感受着这里的乡愁,品尝独具特色的农家饭菜……“现在一天收入都上万元喽,十来个服务员都忙不过来。”王治强满是欢喜,都是党的政策好,都是总书记的关心。
为了发展壮大,王治强已注册“红色之家”商标,今后将以此为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业、白酒生产包装等。他还要求家人以诚信为本,好好经营“红色之家”,将其做成百年老店。
当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山东寿光九丰公司建设的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参观考察,并鼓励园区领导带领农民致富。如今,这个拥有智能展示温室1.3万平方米、联动生产温室15万平方米,以及智能化育苗中心、产品深加工车间、生态餐厅等的现代农业项目,正成为花茂村的一大亮点。
“这几年我们村变化比较快,外来旅游的人多起来了,不管做什么生意都好做,我们愿意回来发展。回家乡发展收入比较可观,每个月都能拿4000多元,已经非常满意了。”村民夏明方成了该公司的产业工人。
花茂村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致力于农业、旅游、文化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开办了40多家乡村旅馆、10多家农家乐,村民生活有了显著变化。
与此同时,“互联网+”服务中心、“青年创客中心”应运而生,乡亲淘、爱特购、农村淘宝、主题邮局等电商平台争先恐后入驻花茂村。土陶、藤编、黄糕粑、土鸡蛋、土蜂蜜等农特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市场,远销北京、上海、深圳、内蒙古、新疆等地,网上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而今的花茂村正在变成一座乡村公园,一栋栋黔北民居正在变成产业“孵化器”,培育出了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世代躬耕的农民变成旅游经营者、产业工人,吃上“旅游饭”“产业饭”。据统计,花茂村的游客数量从习近平总书记来之前的每年30万人次,猛增到每年130万人次,预计今年将突破150万人次。
这里的乡村不一般。在遵义,除了花茂村,还有湄潭田家沟、桐梓杉坪、仁怀八卦园等,都已成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创建典范,焕发出无限生机。
青山、碧水、茶园,还有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点缀其中,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幅自然和谐而又不失灵动的美丽画卷。这就是湄潭县兴隆镇著名的田家沟,《十谢共产党》花灯戏的发源地。
近些年,田家沟的村民不仅因茶走向了富裕的道路,还搞起了农家乐和茶文化旅游,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当地村民说道:“现在,有很多游客专门来这里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品茶之后再通过网购买茶送货上门,到家就可以喝上我们的茶叶了。”
还有湄潭县新打造的湄江镇金花村的七彩部落,以金花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合作社为平台,统一花园、山林、土地、房屋等资源,发动群众以资源和资金入股,抱团开发乡村旅游,改善了传统农家乐单打独斗的经营发展模式。
当地开发的茶旅日益火热,游客越来越多的来到村里观光,李声柳夫妇毅然决定把自家房子改造成农家乐,将自家300多平方米小楼装修改造一新,设置吃饭的包房,主打辣子鸡、鱼和农家饭、家常菜。一年下来,除去各种人工开销,净赚个10多万元没有问题。
在湄潭,这样的农民比比皆是,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安居乐业,房屋依山傍水,简直就是乡村别墅,幸福指数高到爆棚。而在桐梓,这样的农民也在慢慢地多了起来。
为了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子,娄山关镇杉坪村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全面实施荒山开发和休闲农业观光园林建设等,建设“吃、住、行、游、娱”旅游要素齐备的休闲避暑场所,并采取“绿色产业+家庭农场+大户”特色产业致富模式,发展标准化家庭农场,走农旅一体化道路。
不到两年的时间,杉坪从一个土地贫瘠、道路破旧、村民贫穷的贫困村,破茧成蝶为移步换景、设施完善、村民富足的小康村。2016年,杉坪共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多元。
美丽乡村的建设,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大家扩大花海面积,把能够种花、种树的荒草坡、坡耕地,都种满了花草。同时,围绕扶贫与小康建设,环线公路、观景台、停车场、服务区等配套设施同步启动。
“新成立的旅游公司给出很明晰的方案:除流转土地费用、门票分红、务工收入,我们还可从公司返租土地种植公司提供的树种,之后按利润对半分成。假设种一棵樱花树,树径每长大1厘米,我们就能分到10元钱。”村民陈强是受益者之一。他种了100多株樱花、海棠,现在每株树径平均长大20厘米,可得到2万多的收成。此外,他和妻子、女儿都在花海景区上班,人均日工资100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今,遵义的新农村让人向往。这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建设美丽中国”战略目标要求,遵义市与时俱进提出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新目标,统筹开展特色乡村、富民乡村、绿色乡村、活力乡村、平安乡村创建,有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改善,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截至2017年7月,全市美丽乡村创建覆盖226个乡镇1700多个村,90%以上农村人口受益,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随着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村产业多元发展、农民就地择业创业、新型农村经营模式有如泉涌般呈现,农村经济一片欣欣向荣,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1722元增长到2016年的10155元。
美丽乡村,给了遵义由表及里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