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娜 徐 晖 毛建辉 李 琳 王春满 王璐璐
(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衡水053000)
综合疗法治疗少儿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司 娜△徐 晖 毛建辉 李 琳 王春满 王璐璐
(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衡水053000)
颈源性头痛是疼痛门诊的常见病,值得注意的是,该病正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少儿颈源性头痛病人日趋增多。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枕部、耳后部疼痛,可放射至头顶、前额、颞部,病程较长者常伴随精神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疼痛剧烈发作时,用手捶打头部甚至用头撞墙,严重影响少儿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上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方法有很多,如口服药物、推拿、理疗、神经阻滞、射频及外科手术等[1,2],但针对少儿这一特定人群的治疗原则尚未明确。一些见效慢、痛苦大、长期全身用药的治疗方法并不适合少儿病人。针对少儿颈源性头痛的特点,我们在神经阻滞的基础上联合半导体激光及肌力训练对少儿颈源性头痛病人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疼痛科诊治的少儿颈源性头痛病人60例。
纳入标准包括:①年龄6~15岁少儿病人;②所有病人均符合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的诊断标准(2009年版)[3];③所有病人均未使用过神经阻滞及半导体激光等治疗;④均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包括:①有手术及外伤史;②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感染及出血性疾病病人;③排除焦虑、抑郁及其它精神障碍被假定为心因性疼痛的病人;④排除不能合作病人。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本研究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所有病人及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表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n = 30,±SD)
表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n = 30,±SD)
组别 男/女 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月)对照组 12/18 11.5±1.6 7.8±1.6治疗组 10/20 10.8±2.2 8.3±1.2
治疗组采用神经阻滞联合半导体激光及肌力训练治疗。包括:①根据病人疼痛部位做相应的神经阻滞治疗。枕大、枕小神经阻滞:病人取健侧卧位或坐位,曲颈,充分暴露枕部及颈部,取枕骨粗隆和耳后乳突连线上内1/3(枕大神经)及外1/3(枕小神经)为进针点,标记并常规消毒、铺巾,戴无菌手套。用5号针头穿刺至骨质,有些病人有可能诱发感觉异常,回吸无血后缓慢注入抗炎镇痛液(2%利多卡因1 ml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20~40 mg + 0.9%氯化钠注射液至8 ml)各2 ml,拔针后局部按压。颈椎旁神经阻滞(C2横突注射):取胸锁乳突肌后缘距乳突下1~2 cm,C2横突处为进针点,坐位时相当于下颌角水平。确认穿刺点并标记,消毒、铺巾,在穿刺点垂直进针,针尖触及第二颈椎横突后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后,缓慢注射上述抗炎镇痛液4 ml,并注意观察病人呼吸及意识改变。无出血后创可贴外敷,嘱其48 h内保持创口干燥。1次/周,3次为1个疗程。②采用上海曼迪森公司生产的半导体激光治疗仪(MDC-1000-3IBP型)进行激光照射治疗。将其设置为连续激光输出功率350~400 mW,将集射探头用75%酒精消毒,取患侧枕大、枕小、颈椎旁、星状神经节处垂直照射各10 min,探头可直接接触皮肤,避免膏药及衣物覆盖,有毛发处离开皮肤1~2 cm。病人一般没有温热感觉,如有针痛或烧灼感,可减小功率直至异感消失。1次/d,连续10次为1疗程。③颈部肌力训练。徒手抗阻肌力训练:分别做头颈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动作,用手臂反方向与其相抵抗。颈后肌群等长收缩训练:俯卧仰头动作,俯卧位,双手交叉后背于腰部,用力让头颈胸离开床面。以上每个动作保持5~10秒,放松1~3秒,每个动作连续做10次为1组。每次1~2组,2次/d。根据病人耐受程度,循序渐进,以运动后肌肉有轻微酸胀感为宜,第1周在医生指导下训练,1周后自行训练。连续3周为1疗程。
对照组仅采用神经阻滞疗法。具体方法同治疗组。
两组病人均给予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正确的学习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睡眠时枕头高低适中,不要躺着看书、看电视,颈部保暖等。
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进行疼痛程度评估,记录疼痛缓解程度(0分为无痛,10分为难以忍受的疼痛);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4]评定颈椎功能情况,量表包括疼痛程度、个人生活料理、抬物、阅读、头痛、注意力、工作、睡眠、驾驶和娱乐共10个方面,每项5分,总分从0分(无障碍)至50分(完全瘫痪),分值越高,功能障碍越重。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病人治疗前VAS评分和NDI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时2组的VAS和ND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尤其是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2组病人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近年来,随着学习负荷增加,手机、电脑的普及,颈椎长期处于异常反曲状态是造成少儿颈源性头痛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因素。徐静[5]对75例颈源性头痛病人的发病诱因研究发现,因不良姿势引发的占73.33%,其中长时间专注低头作业或者使用电子产品者高达66.67%。少儿仍处于生长发育期,脊椎还未完全停止生长,颈部肌肉、韧带和关节囊力量薄弱,支架结构不稳,如长时间伏案、玩手机、看电脑,会引起颈部肌肉机械应力性损伤而诱发肌肉防御性痉挛,而持续性的慢性肌肉痉挛引起软组织缺血,代谢产物聚集于肌肉引起肌筋膜炎而产生疼痛,并可直接刺激或压迫在软组织内穿行的C1-3后支或枕神经,神经受到卡压或炎症刺激引发头痛。病程长者还会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骨质增生等退行性改变,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6]。
神经阻滞是目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主要手段,包括枕大、枕小神经以及高位颈椎旁阻滞,特别是在C2横突穿刺,注射药液在横突间沟扩散可达到C1-3颈神经后支及周围软组织内[7]。药液中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为水溶性糖皮质激素,对组织刺激小,局部注射疗效可维持约24小时,可迅速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还可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消除水肿,改善局部供血,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因采用小剂量并间隔一周给药,临床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局部麻醉药可迅速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及疼痛。由于药液直达病灶,往往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对照组随访3个月时组内比较VAS及NDI评分有上升的趋势,说明神经阻滞远期疗效欠佳。何明伟等[8]认为,神经阻滞可以短期内消除炎症,但不能从根本上去除产生炎症的基本因素。因此,我们采用神经阻滞联合半导体激光及肌力训练的综合疗法,以达到持久的作用。
半导体激光属于弱激光范畴,照射组织不会造成不可逆损伤,有很高的安全系数。激光的主导波长为810 nm,穿透深度可达皮下50~70 mm[9]。它具有热、光压、光化学及电磁效应[10],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可使致痛物质的浓度减低,渗透压改善,组织水肿减轻或消退,这些改变可直接减轻神经末梢的化学性及机械性刺激作用,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还有研究发现[11,12],弱激光照射可加速受损神经及软组织修复,对恢复组织功能有很大帮助。本研究选取枕大、枕小、颈椎旁、星状神经节做为照射点,可局限炎症,促进药物充分吸收。另外,对星状神经节的照射可以代替星状神经节阻滞,达到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支配区域的血管紧张度,改善头颈部的血供,缓解头痛的目的,且避免了对病人颈部进行反复按压、穿刺,病人易于接受。此法是一种无创伤、安全、简便、可靠的方法,特别适合少儿病人。从结果来看,神经阻滞与物理因子联合应用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特点,而且效果更为明显,疗效维持相对更久。
表2 2组病人治疗前后VAS评分和NDI评分比较(分, n = 30,±SD)
表2 2组病人治疗前后VAS评分和NDI评分比较(分, n = 30,±SD)
* P < 0.05,与治疗前比较; #P < 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
对照组 6.37±1.03 1.80±0.76 * 1.37±0.76 * 3.83±1.02 * 16.17±1.66 11.03±1.65 * 4.93±1.17 * 8.93±0.94 *治疗组 6.40±0.97 1.53±0.78 * 0.73±0.69 *# 0.97±0.76 *# 16.37±1.69 10.30±1.62 * 3.83±1.23 *# 4.13±1.07 *#
慢性肌肉组织损伤、不良体位与姿势等因素均可造成颈椎周围肌力减弱,其中以后伸肌群肌力减弱更为明显,颈椎动力性平衡系统遭到破坏[13,14],是造成颈源性头痛的根源。研究表明[15,16],规律的肌力训练使肌纤维增粗,肌力和韧带弹性增加,从而改善颈椎椎体关节功能,增强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组织张力,增强关节稳定性,有效维护颈小关节及颈椎整体生物力学的平衡。另一方面,抗阻肌力训练可通过增加训练肌肉的局部Na+-K+泵活动,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同时,训练使肌梭、高尔基腱感受器等神经冲动增加,通过反射性抑制脊髓后角及脊髓上中枢的抑制机制,从而减轻肌肉疼痛[15]。本研究通过对治疗组病人进行颈部肌力强化训练,加强了颈椎的稳定性,颈椎功能得到提高,复发率明显降低。
通过对比两组病人疗效发现,治疗组病人头痛较对照组迅速缓解,颈椎功能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并且疗效持续时间更长,可见针对病因进行综合治疗能发挥其综合效应,疗效肯定,安全持久,效果优于单一的神经阻滞治疗。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辅以健康教育及日常保健指导,可进一步提高病人对各种伤害性因素的预防意识,从而有利于病情持续改善。
[1]赵新华.颈源性头痛的治疗进展.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 2013, 34:1966 ~ 1968.
[2]廖发玲,谢卫东.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展.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2, 18(9):557 ~ 560.
[3]Bogduk N, Govind J. Cervicogenic headache: an 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on clinical diagnosis,invasive tests, and treatment. Lancet Neurol, 2009,8:959 ~ 968.
[4]伍少玲,马超,伍时玲,等.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的交度与信度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23:625 ~ 628.
[5]徐静. 颈源性头痛的发病诱因分析及预防.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222 ~ 223.
[6]柴俊飞.推拿治疗青少年颈源性头痛78例.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8, 24:173.
[7]Zhang J, Shi DS, Wang R. Pulsed radiofrequency of the second cervical ganglion (C2)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ogenic headache. J Headache Pain, 2011, 12:569 ~571.
[8]何明伟, 刘景, 倪家骧, 等.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分析.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27:621 ~ 624.
[9]顾培洪.半导体激光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42 ~ 43.
[10]王勇军, 杜金刚, 孙长城, 等.低能量激光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36:644 ~ 645.
[11]林阳阳, 苑秀华, 周方倩, 等. 810 nm低能量镓铝砷激光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的再生作用.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33:662 ~ 667.
[12]闫海莲.激光照射治疗大鼠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 36:65 ~66.
[13]Andersen LL, Saervoll CA, Mortensen OS,et al.Effectiveness of small daily amounts of 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 for frequent neck/shoulder pain:randomized comtrolled trial. Pain, 2011, 152:440 ~446.
[14]Ylinen J, Takala EP, Nykänen M,et al. Active neck muscle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neck pain in wo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003,289:2509 ~ 2516.
[15]Kadi F, Ahlgen C, Waling K,et a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raining programs on the trapezius muscle of women with work-related neck and shoulder myalgia.Acta Neuropathol, 2000, 100:253 ~ 258.
[16]Jay K, Jakobsen MD, Sundstrup E,et al. Effects of kettlebell training on postural coordination and jump performanc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Strength Cond Res, 2013, 27:1202 ~ 1209.
10.3969/j.issn.1006-9852.2017.11.016
△通讯作者 hayuans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