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志馆建设的新使命

2017-11-22 21:02姚文文
黑龙江史志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方志展馆历史

姚文文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论方志馆建设的新使命

姚文文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地方志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方志馆建设工作,正经历从逐步建立到逐步完善的历史性变革。本文以黑龙江省方志馆为例,阐述了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后,方志馆该如何发挥方志文化的服务作用,如何更好的适应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提升方志的影响力,承担起方志馆建设的新使命。

方志馆建设;方志文化;服务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这四个“伟大”既是我们社会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行动纲领,也是我们地方志事业在新时代下实现转型升级、树立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行动指南。

一、贯彻落实顶层设计,逐步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

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是记述一地之地理人文、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现代发展等方面的“地域性百科全书”“地情资料库”。“中国梦”理论体系不断发展,我国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我们的地方志事业逐渐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变,从“一本书”主义向“志、鉴、库、馆、网、用、会、刊、研、史”十业并举转变,地方志事业正经历着全面繁荣,转型升级的重要历程。一是制度保障不断完善。《规划纲要》《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等一系列规章的制定,为地方志事业走向依法修志、依法用志、依法管志、依法治志轨道引领了方向。二是志鉴编纂主业稳步发展。近年来在中指办的正确引领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首轮修志全面完成,二轮志鉴编纂工作稳步发展,各级地方志机构正向“两全目标”的完成努力工作。三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近年来,中指办积极组织各种志鉴编研、馆网建设以及学术研究培训班,为各级地方志机构的人员提供了学术交流、共享成果的交流平台。四是地方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使得全国地方志机构形成以修志编鉴为主业、各项工作协调开展的事业发展新格局。尤其是地情网站、方志馆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学术期刊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发挥了方志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树立文化强国自信的重要作用。

二、新时代赋予方志馆建设的新使命

方志馆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保存志书、编修地方志的场所,更多的功用在于其对城市记忆的承载作用,在于其对城市历史、现状与未来的记录和见证,在于其记述历史、服务当代、展望未来的传承作用。因此,新时代方志馆的建设,要成为历史与现实的纽带,要在地方志转型升级中依托国情地情,拓宽辅政途径,繁荣社会文化,真正成为展现“一方之全史”的鲜活记忆。

(一)立足国情地情,培养家国情怀

对于新型方志馆的定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原副组长朱佳木曾明确指出:“方志馆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设施呢?它究竟应当具备什么功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追根溯源,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方志书,什么是方志办。大家现在都承认,方志书本质上是地情书,方志办实际上是地情办。既然如此,方志馆就应当是地情馆,即展示地情的设施。”

从北宋九域图志局——历史上第一个专业性方志编纂机构,到191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方志馆浙江通志局的建立,再到1956年山东地志博物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综合地情馆的出现,我国方志馆发展到现在已有470余家。方志馆也从单纯的修志存储图书的场所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综合地情展示、学术交流、服务社会发展的新型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在展馆的建设中,我们也逐步以国情、省情、地情为定位,以某一行政区域内对“情”的展现,注重用地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用文化传承,为中国梦的筑造提供了文化传播的平台。

(二)立足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方志馆是记载城市历史变迁的重要窗口,在展馆建设中,对“史”的记载,成为展馆布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黑龙江省方志馆为例,展馆在省情历史沿革展示中,以重要时间节点为主要脉络,选取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金元文化、清朝设省、中东铁路、抗日战争、改革开放等板块,以历史脉络还原了黑龙江省的历史发展过程,既是对龙江历史发展故事的讲述,也是龙江人民抗击侵略者,完成民族解放,传递抗日抗联的中国精神的真实展现。

方志馆作为当今一项重要的基础文化设施,其对历史的讲述,是本行政区域内外各级领导、本地居民乃至外地游客了解当地历史,了解当地文化,了解当地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是中国历史故事的述说者,对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中国精神的弘扬者。

(三)立足改革创新,强大中国力量。

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期,既要做好修志编鉴的主业工作,也要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利用方志馆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文化、服务社会经济的水平。

方志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事物,还面临着组织机构、展陈面积、规划布局、馆藏建设、服务理念等多方面的限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方志馆的创新工作要从布展、规划及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其一在展馆布展中,要根据展馆的规划面积进行设计。场地面积大的展馆可以在展馆设计上体现“全”这个概念,即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的展现当地的地情、历史及地域文化;针对场地面积有限的展馆,要抓住重点的同时,注重利用新媒体手段突破面积的局限性,充分多媒体、电子屏等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对地域文化的无限扩展,增强地情展示的娱乐性和实用性。其二要在宣传手段上实现突破。方志馆的参观大多以实体实地参观为主,多为机关、企事业团体以及个人组织参观。面对当今新媒体手段,以黑龙江方志馆为例,我们突破传统的集体和个人参观模式,充分利用媒体的辐射力与影响力,选取重要节日进行网络参观直播活动。加强数字方志馆建设步伐,推出展馆360°全景展示平台,实现对实体展馆面积局限性的扩容,全方位多角度地扩大展馆的社会影响力,使社会大众随时随地可以了解龙江省情、了解龙江历史、了解地方志工作,大力营造方志文化传播的中国力量,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四)立足方志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方志馆作为“存史、资政、教化”的重要公共文化设施,在做好地方文化宣传的同时,更要了解地方志,了解本地方志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基本走向,注重宣传方志文化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方志馆最初的形态是志书的收藏和编修志书工作场所。尽管方志馆的定位趋向于一地之地情展示,但是以志书收藏为主的功能服务没有变,方志馆依然是研究本行政区域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查阅场所和学术交流中心。因此,我们也要在以志鉴书籍、地情丛书、地方资料的收集保管和地方志成果展示上进行加强。一是要在对馆藏图书资源的多样性、展示结构的丰富性上有所创新。不仅仅要采取多种形式增加馆藏书籍数,更要在数字资源整合、口述史、图片影音资料的收集加工上进行创新,使馆藏地方文献收集资源更趋多元化、专业化、专题化。二是要在方志文化的传承中,应以本地地方志的渊源为脉络走向,重点呈现地方文化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历史作用,通过对方志文化的传播,让社会了解地方志,了解方志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方志社会影响力。

方志流传绵延千载,贵在史识,重在致用。方志馆作为“存史、资政、教化”的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在我国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好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平台作用,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承担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繁荣社会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将方志馆打造成服务地方志、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发展、传承中华文明的基础文化设施,推进地方志事业的繁荣发展。

(1)朱佳木:《什么是方志馆及怎样建设方志馆——在杭州方志馆设计方案论坛会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12年第2期。

(2)《中国方志馆》潘捷军等著,方志出版社,2016年版。

(3)刘丹:浅论新形势下的方志馆建设,《黑龙江史志》,2013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方志展馆历史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新馆落成
广州国际车展展馆参观指南
新历史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我们的世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