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璐璐 熊国保 张 玉
矿业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穆璐璐 熊国保 张 玉
矿业旅游兼顾了矿业遗产保护和旅游市场开发,是实现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可取路径。通过文献分析和走访调查,梳理了目前矿业旅游资源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发现问题主要表现在矿区旅游资源禀赋差异显著、矿区景点屏蔽效应大、缺乏有效市场需求、规划理念落后、景区运营成本高等方面。为此,应该从科学评估矿业旅游开发价值、优化矿业旅游产品结构、拓展有效客源市场、整合利用矿区旅游资源、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实现对矿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矿业旅游;矿业遗产;资源开发;对策建议
我国矿业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自商代中期矿业开始萌芽并逐步走向繁荣,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供给,矿产资源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人们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资源的过度采掘导致其储备量急剧减少,国内矿产资源总产量已步入下行通道。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之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1],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批矿产资源枯竭的矿业城市。据2004年统计,我国矿业城市共计178座,其中有10%的城市的矿产资源开始枯竭,这些城市因此面临经济衰退、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2]。由此,矿业旅游应运而生。
矿业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产业,能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并且有较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和教育意义,颇具发展前景。作为一个关联性较强的产业,矿业旅游的兴起不仅顺应了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3],同时也与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衷相呼应。关于矿业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最先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传统工业区开始衰退,为了进行经济转型、重振区域经济,开始提倡工业遗产旅游,并在短期内蔓延到其他地区,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之路”[4]。国外对矿业旅游的研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该领域学者开始研究矿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Conesaa和Bernd(2008)对矿业遗产旅游开发的负面效应的研究,发现存在环境风险、文化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5]。国内主要集中在矿业旅游的效益研究,认为发展矿业旅游有助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5],同时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关于市场建设、开发模式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矿业旅游是一种生态环保、可持续、可循环、对资源消耗极小的产业,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对废弃资源重新开发利用的绿色产业,但其开发进度缓慢,旅游效益也并不乐观。
(一)资源禀赋迥异,开发价值难以评估
矿业旅游资源的禀赋主要取决于地域、空间格局、矿藏种类、周边环境、区域经济发展、国家政策、人文等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每一个因素的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矿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国内现阶段重点研究生态重建及如何发展旅游经济,对矿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研究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评估体系。迄今为止,我国对矿业遗产旅游现状分析力度不够,并且未有效的结合旅游资源评价国家标准及矿业旅游资源的特点。而且不同矿区因自身条件、人文及资源禀赋的缘故,很难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例如,我国有很多大型的矿业遗产地比较适合进行产业转型,发展绿色生态的矿业旅游,比如高岭国家矿山公园、铜陵国家矿山公园等,这些大型的矿区由于区位优势明显,极具开发价值;然而,我国也有很多区位条件并不明显的矿业遗产地,集聚力差,旅游吸引力较小。
(二)屏蔽效应大,缺少知名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物质享受,旅游业也因此成为热门产业,其产业规模已经超过绝大多数的新兴产业,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但是矿业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新兴产业,发展并不顺利。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景区屏蔽效应的存在,矿业旅游自身特色不突出,产品结构较单一,导致部分矿业旅游景点会被当地著名景点屏蔽,使其不被游客所了解,加上周围自然景观的可观赏性不高,缺少宣传的噱头,导致旅游吸引力不足,间接延缓了对矿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其次,矿业旅游自身也存在屏蔽效应。由于矿产资源分布集中,同一类矿区也呈聚集现象,若干同质同类的矿区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导致客源分流,最终影响旅游收益。
(三)有效需求不足,开发难度大
一般来说,国内矿区地理位置较偏僻,受交通条件、环境因素制约严重,加之屏蔽效应的影响,游客更倾向选择环境优美、交通发达的旅游景区,而不会选择产品单一、知名度一般的矿区旅游。有需求才有市场,矿业旅游的特色更侧重观光和游憩功能,强调科研和教育价值,这直接导致客源结构缩小。离开市场需求的刺激,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直接导致矿业旅游市场开发难度增大。同时,没有必要的市场需求刺激,当地居民意识不到矿区废弃地的潜在价值,享受不到参与旅游发展而带来的利益分配,居民参与性差也间接增加了开发难度。
(四)规划理念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我国矿业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参照的成功案例较少,经验不足,缺少长期规划,在开发过程中很难做到旅游收益、可持续发展兼顾。由于区位优势不同,国内大部分矿区废弃地都有自身特色,在开发过程中没有考虑整合当地文化、周边景点,规划片面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在走访调查的矿业旅游资源中,大部分进行游憩、观赏开发,其中包括价值评估较高的废弃地,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良好的矿业旅游开发统筹规划需要政策支持及部门人员的配合,普遍的资源闲置现象说明现有规划并不全面,没有完全实现矿业废弃地的旅游功能。屏蔽效应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统筹规划不完善造成的。
(五)运营成本高,经济效益差
目前,我国矿业旅游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首先,由于矿业废弃地地质地貌的特殊性,矿山周围的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且其中存在可见及潜在的污染,矿业旅游开发成本过高。其次,在后期矿业旅游开发过程中,部分矿区开发条件不成熟,仍存在矿山安全隐患、地质灾害的风险,不可控成本大。加之矿业旅游项目大多集中在地下,必须要负担高额的安全成本及后期维护成本,第三,矿业旅游突出的是其具有正外部性的科研价值和教育价值,但可盈利项目和竞争力与其他旅游项目相差甚远,旅游效益较差。
(一)科学评估开发价值,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我国开发现状,结合铜陵开发的成功经验,首先要建立一套统一、完整、灵活的矿产资源开发价值评估标准,对矿业遗产价值、市场价值、当地政策以及环境、区位因素等要素进行指标选取和具体分析,根据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对矿产资源的禀赋差异进行综合量化评估,最终根据评估的结果判断开发的可行性。我国有很多大型的废弃矿地,由于资源禀赋高,比较适合产业转型,因此,这些矿业地是重点优先开发的对象,目前绝大多数已被纳入国家矿山公园的规建中。然而,并不是所有废弃地都具备开发条件,对于那些区位优势不明显、综合评估结果较差的矿业遗产地,应根据评估结果,按层次分阶段、分批次逐步进行开发。开发之初,应重点改善综合条件,对后续的开发对象采用先保护后开发的策略,做好开发的准备工作。为了避免资金投入不符合开发条件的矿山造成资源浪费,旅游开发建设应采取“滚动开发”,降低投资风险,投资商可以根据经营情况来衡量开发的时序,分阶段投资。
(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旅游吸引力
作为新兴产业,要提高旅游吸引力,首先自身产品要有特色。作为一项特殊的旅游项目,矿业旅游最大的特色就是地下活动,但是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存在安全保障问题以及开发成本的顾虑,目前国内并没有计划打造该项目。参考探险旅游,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开发矿区废弃地的地下探险项目,既能丰富产品结构,竞争上也有一定优势。其次,合作共赢,资源互补,对于结构单一的地上资源的开发可以结合周边景点,推广地区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带动矿区旅游的发展。最后,做好旅游景区营销,保证矿业旅游盈利并可持续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景区开发建设最重要的是突破传统,重视创新,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人们常说:“景区是船,营销是帆”,结合社会热点,打破传统的景区模式,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开展品牌营销,这样可以激活沉寂的市场,同时也能挽救正在垂暮的景区产品。此外,景区产品的开发要时刻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作出调整,将市场引进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景区产品的市场导向化,还能突显个性化,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三)发挥区位优势,拓展客源市场
区位条件的优劣是影响景区经济效益至关重要的因素[6],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由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7]。发挥区位优势一方面可以拓展客源市场,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交通,提升矿区景观的独特性和旅游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投资方进行投资和带动经济的增长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无形的宣传间接发展客源市场。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前期一定要找好市场切入点,准确定位客源,矿业旅游主要实现科研和教育价值,面向的人群首先应该是高校、科研工作者、矿业爱好者、机关单位等,形成一定规模有利于后期宣传推广及进驻市场。因此,开拓客源市场要着手于现有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来分析并制定建设方案,以政府的规划为主导,引进新型旅游规划产业,并且也要注重人才引进和资金引进。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市场反馈来制定最有效的活动宣传方案,扩大市场影响力,给景区带来理想的客源基数。
(四)科学规划,整合利用旅游资源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已由过去的创业时代转化为整合时代。资源整合成为这个时代达成目标的一个工具。顺应时代的发展,首先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及放眼全局的眼光。在开发前对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做到同质开发,提高开发质量,避免客源分流,减少竞争。在开发过程中要最大化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统筹规划,深度开发,做到借力打力之功,让整体效益最大化。充分利用其自身独特自然资源,因地制宜,除此之外,还要突破传统开辟新的旅游渠道,开展极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所获经济收益既可以保证景区维护,又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其次,提高开发水平,与周边旅游景点合作开发,可以避免因其位置偏远导致客源少的问题,形成优势互补,降低开发成本,还可以解决景区屏蔽效应与矿区景点分散的困扰。在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积累一定投资的条件下,大力发展交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构建,从而在根源上解决问题。规划不仅要合理,同时要做好保护措施,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五)政策支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缺乏市场需求,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导致矿业旅游开发的困境。我国矿区实行的是直属上级国资委管理的行政模式,与地方的关系较薄弱[8],要开发矿区废弃地,发展矿业旅游,需要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大力配合,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目前,对矿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投资主要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两大块,而民间资本的投入是在能得到盈利的前提下。由于矿业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当地主管部门并未意识到其资源价值和发展前景,因此,国家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提升当地政府参与开发积极性。参考德国Lausitz褐煤矿的案例,1995年根据《德意志联邦矿业法》成立公司[8],解决了矿区规划、环境治理等问题。由此可见,作为一项独特、稀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为了保护矿产遗迹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在经营过程中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防止对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1]陈军,成金华.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3).
[2]万会,沈镭.矿业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资源科学,2005,(1).
[3]钟影.矿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与开发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5.
[4]闾平贵,周章,魏向东.浅谈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J].科技和产业,2009,(1).
[5]谢欣.重庆矿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周定一,周葆华.区位条件对旅游开发影响的初探──以皖西南几个旅游地为例 [J].人文地理,1995,(2).
[7]朱邱晗.河南省武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区位优势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5.
[8]徐春燕,李茜.国外矿业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工业技术经济,2009,(3).
穆璐璐(1992—),女,东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与管理;熊国保(1970—),男,东华理工大学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张 玉(1984—),女,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经济学博士生,研究生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江西南昌 330013)
江西社科规划项目“生态文明视角下江西矿业旅游开发与市场建设研究”(15SK JD29)
[责任编辑: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