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松景丽娜
“一带一路”背景下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
唐小松景丽娜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中国实现对外全面开放的必然趋势,还标志着中国从全球化参与者到塑造者身份的转变。那么,在转变过程中,中国应构建什么样的国家形象,助推“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使其国际社会积极塑造者的身份得到沿线国家认同?这需要公共外交发挥作用,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为背景,以沿线国家为主要目标,构建和平崛起、包容开放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国家形象就是一国对另一国家的整体观念亦或印象。从某种角度来讲,国家形象是本国与他国交往的名片,它能够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带来附加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名片精美与否直接影响着本国与别国的交往。公共外交作为改善国家形象重要而又高效的方式,其开展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二者统一于实现国家利益之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丝路”沿线国家、域外国家对“一带一路”持何种态度,对倡议的实现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带一路”建设与良好的国家形象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构建和平崛起、包容开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就成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工作的重点努力方向。只有充分发挥巧实力的作用,大力开展对沿线国家的公共外交,才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更好地维护国家切身利益。较之于传统外交,公共外交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更具灵活性且效果尤为显著。在开展过程应重视对方国家民众的看法,关心他们的利益诉求,这恰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弥补传统外交在国家形象构建方面官方色彩浓厚的的不足之处,助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国家形象的构建。
首先,中国在沿线国家初步实现了价值理念的传播与认同。“一带一路”的互惠互通不能光靠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援助经济发展,还需要获得沿线国家对中国政策、倡议的共鸣、认可。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和推进中,中国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贯彻开放、包容、共赢的价值理念,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和谐友好关系,不断地传播和平发展、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增强自身的道德感召力。正是这种价值理念的传播,使得沿线国家积极响应,其中大多数乐意与中国进行合作磋商,同中国一道促进实现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互联互通。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推进贡献力量。
其次,中国向沿线国家初步展示了全新的国家形象与姿态。面对某些西方媒体、域外国家捏造“中国威胁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不仅展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也传达了中国想为地区和世界发展创造福利的意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一带一路”正是最好的诠释。这一倡议不仅仅是中国发展与繁荣之路,也是相关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繁荣之路。中国的决心和意志、付出和诚意,向沿线国家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包容开放,什么是真正的负责任大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最后,中国在沿线国家的形象构建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与成绩。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周边及沿线国家积极响应,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国际认同。国内主要媒体和相关高校及智库纷纷建立专门的科研团队,与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展开交流与合作,初步形成了高效的沟通机制,为重点问题的沟通和重要合作协议的签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此外,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文化交流、人文互动领域也取得了可喜成就。中国还在探索与沿线国家在人文交流领域合作的新模式。这些举措,均方便了沿线国家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的了解,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发展观和坚持理念的认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呈现多样性。“一带一路”沿线地域甚为广阔,国家众多,国与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宗教信仰,采取何种交流方式实现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文化的有效沟通,求同存异,是一个巨大挑战。此外,沿线部分国家领导人更换较为频繁,对中国与其合作的长远发展有不利影响。泰国在2005—2015年这十年间总共经历了九任领导人,中国在泰建高铁的愿景就受到其政局动荡的影响。同时,由于对历史的错误解读,也有沿线国家对中国倡议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会以此倡议为依托,实行对外扩张,危及该地区国家的利益。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相关数据显示,越南、菲律宾、以色列等国家民众认为中国在外交关系中可信度不足10%;菲律宾和越南民众中分别有58%和74%认为本国最大的安全威胁来自中国。(“零点智库:《围绕“一带一路”做好“点穴式”公共外交》,2015)
域外国家的干涉、鼓吹加剧了环境的复杂性。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共外交的开展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并将“一带一路”建设确定为2015年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西方媒体就借此炒作,声称“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但我们清楚,“一带一路”无论历史背景、实现的方式,还是秉持的理念,均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有天壤之别。此外,域外国家还借此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这种恶劣行径不仅有悖于历史事实,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形象,恶化了倡议实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中国在公共外交开展过程中自身存在局限性。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主要国家在硬实力方面的差距或者代沟正逐渐缩小,在软实力方面的竞争却愈演愈烈。网络的快速传播,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舆论导向成了国家对外传播的主要命脉。中国对“丝路”沿线国家的扶持和援助大部分是官方背景的,很容易被西方媒体利用,加上他们夸大其词,恶意曲解项目的初衷,势必会影响被援助国家的价值判断,以致怀疑中国,使得中国在舆论导向、话语权塑造方面较为被动。同时,国外知名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度依然不够。据零点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BBC、CNN等20家较有影响力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仅有三百多篇,说明其对这一倡议的关注度仍然较低。此外,中国在开展公共外交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投资效果的评估,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基于上文提到“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构建面临的挑战,作者认为,在未来公共外交开展过程中,中国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加强同沿线国家在文化、教育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公共外交的主要手段即教育援助、人文交流、对外公关,通过平等的交流互动,获取对方国民众的理解和认同,使其形成对本国的正面认知。知识改变命运,青少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中国应通过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活动、文化合作项目,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他们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社会政治,中国应充分利用孔子学院这一中国文化的名片。当然,应注意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截至2016年12月31日,孔子学院在亚洲32国(地区)总共有115所,占总比22%;孔子课堂共1073个,其中亚洲20国只有100个,仅占9%。(数据来源: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国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增加在“一带一路”沿线推广汉语的广度和力度;同时,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加大对沿线国家公共外交的投入力度,求同存异,寻找利益的共通点,最终拓宽合作领域,加强合作深度。
扩大对外宣传力度,争取掌握舆论主导权。中国本国媒体应根据沿线国家的特殊性做出改善和调整,以对方喜欢接受的方式或形式呈现报道内容。在内容方面,应讲求报道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呈现事件最真实的一面,还应注重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舆论传播的灵活性、敏感性决定了其先入为主的特点,中国媒体要争取先发制人,掌握舆论的主导方向,才能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此外,中国应尝试利用他国媒体,根据需求与他国主要媒体开展合作,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于2011年出现在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近年也有很多中国著名景点的宣传片走出了国门。在这一方面我们还需加倍努力,以求扩大自身影响力,增强公信力,提高国家威望。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智库的作用。公共外交虽然是由政府主导,但未必事事都要政府亲力亲为。为弱化太官方化的背景,消除沿线国家对中国的忧虑,不妨尝试用“民间面孔”——非政府组织展示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他们不同于官方组织,不具有政治敏感性,可以接触到沿线国家的真实社会,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国家的想法和诉求,帮助中国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投其所好,更具有针对性。此外,我们还可以调动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性,公共外交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高级形式。企业管理层人员和普通员工都可以成为民间的外交家。企业作为公共外交的主体不仅推动国家总体公共外交的发展,构建更好的国家形象,也将对企业走出国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还应注公共外交开展的效果和反馈,通过智库或非政府组织以问卷或采访的形式进行相应的评估,以便更好地改进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与良好国家形象的构建密切相关。其为改善国家形象提供了条件,创造了机遇;国家形象的改善将会促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公共外交历来被视为国家形象构建的“黄金工具”,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
唐小松: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
景丽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