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杰
【摘要】目的 分析成人腹股沟疝治疗中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50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为对照组治疗方式,腹腔镜疝修补术为观察组治疗方式,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成人腹股沟疝;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
【中图分类号】R65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9..01
临床上通常会采用手术对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治疗,本研究主要针对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腹腔镜疝修补术在成人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3年8月~2016年8月纳入的50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25例,平均年龄(50.21±8.26)岁,男性17例,女性8例。对照组患者25例,平均年龄(50.05±8.12)岁,男性16例,女性9例。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临床对比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做出一個5 cm左右长的斜形手术切口,确保其与腹股沟带平行,将腹外斜肌腱膜逐层切开,找到疝囊,如果疝囊相对较大,则要将其直接横断,并对其进行高位结扎,合理修剪补片之后,将其放置在精索后方,并且在耻骨膜、联合腱、腹股沟韧带上缝扎固定好,以此来将腹壁加强。完成手术后采用砂袋对其进行24 h的加压处理。
观察组(腹腔镜疝修补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采用头低脚高位进行手术治疗,在其患侧脐带旁做出一个横切口,将其长度控制在3 cm,切开腹直肌前鞘,采用直板拉钩法经腹膜外间隙进行游离,置入腹腔镜与Trocar,建立起二氧化碳气腹,在直视的情况下,将Trocar置入耻骨和脐带连接中线,分离并显露耻骨结节和腹股沟韧带,一直到从腹壁将疝囊分离出来。从精索中将斜疝疝囊分离出来,如果疝囊较大,则要对疝囊进行套扎横断。将聚丙烯补片直接覆盖在联合肌腱和腹直肌背侧、Cooper′s韧带与耻骨结节上,随后进行排气操作,取出腹腔镜。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疼痛持续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临床上,腹股沟疝十分常见,指的是因为腹股沟缺损,进而促使腹腔内的脏器突向体表,进而形成的一种疝[1-2]。通常情况下,腹股沟疝患者会有较强的疼痛感出现,这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无张力疝修补术有效弥补了传统手术张力缝合的缺点,能够避免损伤腹股沟中原本的正常解剖结构,进而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降低[3]。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腹腔镜疝修补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手术具有微创的特点,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其临床应用价值被临床广泛认可[4]。其次,这种手术方式还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感,手术过程中可以对腹腔中其它器官进行探查,可以起到同时治疗其它疾病的效果[5]。该手术是在腹膜外进行,所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手术切口较小,美观性更强,可以在不将手术切口延长的情况下找到隐匿疝,能够有效避免腹膜粘连的出现。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这充分表明了腹腔镜疝修补术的的有效性,能够促使患者疼痛起到有效缓解,并将其住院时间缩短。
综上所述,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 丹,陈 彬.成人腹股沟疝应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腹腔镜疝修补术的疗效对比[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2):62-63.
[2] 汪文峰.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比较[J].医药前沿,2016,6(20):157-158.
[3] 杨 波,莫立显,张兴发等.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7,38(3):490-491.
[4] 周 舟.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对比[J].医学信息,2015,28(4):39.
[5] 陶红光,宗 华.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5):22-24.
本文编辑: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