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艳菊+王金凤+娄伟+张元莎+汪礼
摘 要:该文以六盘水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一级以上的旅游资源的为基础的研究数据,依据国家分类标准,将旅游资源划分为5个等级,运用区位熵、地理集中指数、β指数等计算方法,结合ArcGIS等软件,对研究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空间特征分析研究,对地区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的探究,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空间结构;六盘水市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1-0118-04
Study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in Liupanshui City
Xiong Yangju et al.
(Liupanshui Normal College,Liupanshui 553004,China)
Abstract:Articles in Liupanshui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based on above the tourist resources of selected level of research data,on the basis of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of the state,the tourism resources are divided into five grades,using location entropy,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beta index calculation method,combining ArcGIS software,such a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study area,the exploration of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its development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Tourism;The spatial structure;Liupanshui City
旅游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旅游经济对象在空间中彼此作用,而产生的空间聚集程度及状态,呈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及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也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指示器。近几年来,国内外对旅游空间结构都有了一定的程度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者的行为、空间位移以及旅游区等方向,而国内学者则主要从组成要素、游客类型、发展模式以及演变机制等方向研究颇多。目前,针对六盘水市的研究较少,袁茏、张晓松等在山地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以六盘水市为例中,主要采用了“点-轴系统”理论,其并未对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点集散度、旅游交通进行深度分析。基于此,根据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现状,本文主要运用定性描述和定量统计,对六盘水市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使其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从而推动区域旅游业的稳步发展与进步,为对六盘水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进行有效的整合及改善奠定基础作用。
1 研究区域概况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省西部的乌蒙山区,云贵高原一、二级台地的斜坡上。北纬25°19′44"~26°55′33",东经104°18′20"~105°42′50"。全市有1个市辖区即钟山区,有1个特区即六枝特区,有2个县即盘县和水城县。该地夏凉冬暖,气候凉爽,全年无夏季,被评为“中国凉都”。六盘水市全年平均气温在13~14℃,年均降水量在1200~1500mm,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居住着彝族、苗族、布依族、回族、仡佬族等44个少数民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六盘水市境内的交通发达,促进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具有古老神奇、山川水秀、群山逶迤、峡谷幽深、风景奇绝、民风淳朴等诸多的特点。既充满了山川秀美的风光,又不失悬若日月的灵动。一方面是自然旅游资源:六盘水市地处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地带,水域风光丰富,北盘江大峡谷、百车河风景区和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景区镶嵌其中。还有有喀斯特地貌景观与洞穴奇观、名山、漂流峡谷、草场风景、生态资源等。各个景点资源都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另一方面是人文旅游资源:六盘水市除了依托“夜郎古国”文化外,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该地区特有的折溪傩戏、长角苗等民族风俗和彝族铃铛舞、陡箐农民画等民族特色文化遗产,以及古建筑物和红色文化等,使六盘水市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浓厚,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 研究方法
2.1 区位熵 它表示的是一个辖区中资源点数量在整个地区资源总数中所占的比值与该辖区中所包含的乡镇数量占整个地区乡镇总数的比值的比率。一般地,区位熵的值比1大,说明区域内资源分布较多;反之,则分布较少;区位熵越大,说明辖区内资源数量越多。其计算公[9]如下:
[Di=eii=1neii=1nEi]
式中,Di表示辖区i中资源点分布的区位熵;ei表示辖区i中资源点数量;Ei表示辖区i内所包含的乡镇数量;n表示辖区的数量。
2.2 地理集中指数 它是判断资源点在空间上的集中或分散的指标,能精确反应資源的空间分布集中性。其计算公式[10]如下:
[G=100×i=1n(XiT)2]
式中,Xi表示辖区i的资源点数量;T表示资源总数;n表示辖区总数。G的取值在0~100,G值越接近100,资源点在空间上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则资源点在空间上分布越分散。
2.3 连接度 交通网络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β指数是指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11]如下:endprint
[β=EV]
式中:E为交通网边的数量,即顶点与顶点的连线的数量;V为交通网顶点的数量。β指数取0~3,β的值越大,说明交通网络的连结度就越好;反之,其连结度差。
2.4 通达度 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15]。从每个点开始,到达其他点的流畅度,表示资源点与资源点联系的便捷性。其公式[1]如下:
[Ai=i=1nDijn]
式中,Ai表示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表示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一般来说,Ai的值越大,通达度越差;Ai的值越小,通达度越好。
3 六盘水市空间结构分析
3.1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指的是特定区域内高级别的旅游资源、分布状况以及数量组合关系。不只能够引起游客的空间举动,也能够对旅游资源的开展速率、收益、范围以及时间计划都有很大的影响[14]。本文主要通过利用区位熵和等级规模,对一级以上的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评价。
3.1.1 六盘水市旅游资源的等级空间分布 根据六盘水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旅游资源大普查现状及开发建议的报告中,对全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大普查,通过整理得出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等级的分布状况。依据国家分类标准,把旅游资源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五个等级,把三、四、五级旅游资源是优良旅游资源,而一、二级是普通旅游资源[17]。一般地,其等级越高,则规模就大,声望度就大,吸引力的范围广,开发度大。从表1中可以看出,六盘水市旅游资源单体中,优良旅游资源水城县和盘县最多,其次是六枝特区,最少的是钟山区;其中普通旅游资源在每个地区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大。从数据显示,普通旅游资源的数据量大于优良旅游资源。从全市看旅游资源还是十分丰富的,但整体的开发程度不够,层次高的景点应该加大开发力度,减小资源的浪费。
3.1.2 旅游资源数量的空间分布 为了更加体现六盘水市旅游资源数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分布区域的差异,本文主要依据六盘水市的行政区划,将六盘水市划分为钟山区、水城县、六枝特区和盘县四个辖区。依据4个区域的旅游资源等级数量,运用ArcGIS软件,利用六盘水市行政区划图为基础底图,把各个辖区内旅游资源点在该图上表示出来,且制作出六盘水市旅游资源分布图。得出六盘水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如图1):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钟山区、水城县和盘县,六枝特区分布较稀少。
而旅游资源分布图,只能够反映旅游资源在整个区域上以及4个区域的分布情况,不能清晰地将4个区域内旅游资源点在其区域内进行分布情况的反映。为了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采用区位熵进行衡量。应用区位熵进行解析旅游资源在4个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况,并计算出各个区域旅游资源数量占整个六盘水市旅游资源总数的比重,4个区域的比重和区位熵的计算值见表2。
从表2中可知,六盘水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如下:在六盘水市的4个区域中,资源点数量的比重依次水城县、盘县、六枝特区、钟山区,从大到小进行排列。水城县旅游资源数量占六盘水市旅游资源总量的比重是最大的,达到了37.49%,为区域研究最丰富的地区;其次,就是盘县,达到了34.77%,与水城县相比相差了3.72%;六枝特区旅游资源数量的比重为16.53%;而钟山区的资源数量的比重是最小的,其比重仅为11.21%,因而可以得出其与其他几个地区相比之下,旅游资源的所占比重与其他3地相比是有很大差异的;说明旅游资源数量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平衡。六盘水市钟山区的旅游资源区位熵为2.38,这里是六盘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相对较达;其次是水城县为1.23、盘县为0.82、六枝特区为0.74。从数值上可以得出,钟山区的区位熵高于其他3个地区,达到约盘县和六枝特区的3倍左右。其中水城县和盘县的旅游资源数量是最大的,由于盘县的乡镇个数最多,其区位熵小于1。由此可见,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在在4个区域内的空间分布上不是很均匀。区位熵大于1的是钟山区和水城县,区位熵小于1的有盘县额和六枝特区。说明钟山区和水城县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较多,而盘县和六枝特区分布较少。
3.2 旅游景点集散度分析 通过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与计算,了解到资源点的空间分布情况,但不能了解到其集散度状况。因此,为了进一步的对六盘水市旅游资源进行集散度分析,本文将应用地理集中指数G,对六盘水的4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集中或分散的判断。通过计算,六盘水市旅游资源的地理集中指数G=54.89。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分布以水城县和盘县分布最多,但是结合县区的辖区面积的广度来分析,由于盘县的辖区面积以及乡镇最多,其资源点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而钟山区由于受政府的开发意志的影响,其分布较为集中。再通过整体的地理集中指数的数值,说明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比较集中。结合图1六盘水市旅游资源类型分布图,可以大概的看出六枝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辖区的中部地区为最多,呈条带状分布;钟山区主要分布与城区的一定距离的环状分布;而盘县从图中看出主要分布在辖区的南部与北部地区。因此当前六盘水市所开发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钟山区和水城县。
3.3 旅游交通通达度分析 应用区位熵以及地理集中指数,得出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点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以及在区域内集散度的情况;而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交通,所以在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上對其交通网络的通达情况进行分析。旅游地旅游路线的便利度,主要由旅游结点之间的交通网络来决定的。会对区域的旅游流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衡量一个地区交通的便利度,必须对其交通网进行考虑与分析。把六盘水市的资源点和交通看成一个平面图,使用相应的拓扑指数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并应用β指数、Ai指数对其进行分析与衡量。
图2 六盘水市旅游网络
注:六盘水市的交通节点在图上分别表示为:A妥乐古银杏、B大洞人类文化遗址、C老厂竹海、D乌蒙大草原、E玉舍森林公园、F南开风景区、G盘县丹霞山护国寺、H新民羊圈鱼龙化石、I牂牁江景区、J郎岱古镇、K韭菜坪、L月照养生谷、M岩脚古镇、N梭戛长角苗景区、O洗马河景区、P落别民俗博物馆。
3.3.1 连接度的分析 结合六盘水市旅游网络形态图,可以分析得到六盘水市的β指数的值,从图中可以得到V=16,E=24,则大约β=0.67。说明六盘水市的交通网络处于低等水平,进入景区的路线偏少,与六盘水市优良的旅游资源不相符合。因此,为了开发该区域的旅游资源,应该加大交通网络的建设。
3.3.2 通达度的分析 六盘水市旅游网络形态图,只能区域内的旅游景点交通网进行整体上的推理反映,不能够清楚地反映区域内的旅游景点交通线路情况。为了更加准确地对其景区内的旅游景点交通情况进行了解,引入通达度指数。使用通达度指数进行旅游景点通达度剖析,并计算出六盘水市旅游景点通达度结果(表3)。结合表3可得,其旅游景点的顶点之间的平均Ai指数为69.57km。有8个顶点比六盘水市平均Ai指数低,通达度最好的是牂牁江景区;有8个顶点的比平均Ai指数高,其中韭菜坪的通达度最差。牂牁江景区、郎岱古镇和洗马河景区3个景区的通达度是最好的,3个景区与其他13个相比,其通道度指数在60km以下,其通达度就越好;而其中有5个在平均通达度69.57km以下,其通達度相对较好;在平均值以上,最差的是妥乐古银杏、南开风景区、新民羊圈鱼龙化石、韭菜坪4个景点。选择的这些景点的质量相对较好,因与市中心的距离较远,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线路连接度不好以及许多景区是县道,其通达性就很差。因此,导致了景区的开发力度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六盘水市作为研究对象,对旅游资源进行等级划分,运用区位熵、地理集中指数及交通通达度等地理计算方法,对六盘水市旅游资源进行空间结构的分析。
(1)六盘水市旅游资源分布极不平衡,集中分布于盘县、水城县及钟山区,而六枝特区的旅游资源分布则比较少,而且分布较为零散。
(2)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总量,在4个区域内各自所占总量的比重的大小存在差异,水城县和盘县所占的比重相对接近,而六枝特区和钟山的比重相近;但由于每个区域的乡镇个数不同,经区位熵计算,反映出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在在4个区域内的空间分布上不是很均匀。
(3)六盘水市的旅游资源,在4个区域内具有一定的空间集中性特征,但整体是比较分散的。钟山区的旅游资源分布最密集且规模最大;水城县和盘县的旅游资源分布稍多,但规模均不大;在六枝特区的旅游资源分布最分散且规模最小。
(4)六盘水旅游资源丰富,但交通条件是限制该城市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各景区之间的交通连接度有待提高。而且市区与郊区的交通连接度差,与其他区域比就更加低。
参考文献
[1]王宁霞.乌鲁木齐旅游空间结构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2.
[2]杜丹.四川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3]毕丽芳,王曙文,周全丽. 云南巧家县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战略研究[J].市场论坛,2016,(05):70-72,81.
[4]朱世蓉.重庆丘陵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1):158-159.
[5]晋迪.山西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6]邱俊娟.武汉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付晶,郑中霖,高峻.GIS技术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5(3):92-97.
[8]谢明礼.福建沿海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D].神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9]黎筱筱,马晓龙,吴必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5):120-124.
[10]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6):748-753
[11]李小建,李平国,曾刚,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
[12]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
[13]郭琴,黄平芳.南昌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8-121.
[14]张华,谷人旭.岳阳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云梦学刊,2008(1):93-95.
[15]沈惊宏,余兆旺,沈宏婷.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5(01):180-186.
[16]郑耀星.旅游资源评价与自然环境影响的关系——以福建省旅游资源特点为例[J].资源科学,2000(06):62-66.
[17]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6):748-753.
(责编:张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