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真
摘 要:本文从女性主义性别视角出发,重点分析《六十盏灯》中女主人公露西颠沛流离的生活及其所体现的流散主题,旨在揭示西方主流社会对非本土人士特别是来自不发达国家和阶层的人群的歧视和偏见,剖析了在社会主流文化的权力制约下,游走于不同国度的非本土人群的一种被动的女性化、边缘化和文化他者化的困境。
关键词:流散;露西;文化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61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9-0120-03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流散研究正借由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的兴起和跨国语境的依托而得到迅猛的发展,并逐渐演化为一个跨学科,多内涵的文化现象。由于流散文学的交叉性极强,使得研究者们可以从多角度对其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论述。然而,在诸多批判中,从女性主义性别视角来考察这一现象的论述却不多见。因此本文选取了澳大利亚女作家盖尔·琼斯的第二部小说《六十盏灯》为文本,对这部荣获2004年西澳大利亚州总理图书奖,2005年迈尔斯·富兰克林年度小说奖和2006年南澳大利亚亚洲文学界最佳小说的作品进行分析,力求展现女性主义性别视角下,女主人公露西由无根到有根的流散生涯。
一、地域流散
流散是跨国境文化氛围和多元文化主义思潮下衍生出的一种独特存在和话语形式,也是流亡者们一种有别于定居者的生活方式或临界状态。它有两种主要体现形式:地域上的流散和心理上的流散。以地域上的流散而言,它指的是流散族群因为迁徙、流亡、寻工等原因长期或短期的在各地居住停留,对各自的故乡仍有怀念,且无法完全融入当地文化,而又不得不与当下居住地的人或事保持某种联系的生存状态。露西的一生正好体现了她客居各地,游移在多重文化的张力中,无法生根的无奈。八岁前,露西和她的家人一直快乐的生活在有着“色彩斑斓的水面、耀眼的强光”的澳大利亚,直到父母的去世打破了这份宁静。根据法律,露西和哥哥托马斯跟着舅舅奈维尔移居到了带给露西“沉闷的白色”感的英国。面对这种冰冷而又压抑的色彩,一切都显得迥然不同。英国带给她的陌生使她无所适从。在英国求学和求职经历的不顺更令露西和哥哥分外沮丧,然而这份沮丧不是来自于其本身的能力高低,只是因为“每一次她一开口——用她半个地球以外的奇怪口音——大家都很警觉,认为她不是她们中的一员,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被安置错了阶级和工作”。①当露西十五岁的时候,舅舅为她安排了相亲,地点在极具东方特色的印度。于是,露西又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次旅行。在印度,深受视觉与心理冲击的露西被莫名的转换了身份地位。这与她在英国时所遭遇的待遇截然相反。她的白皮肤莫名的被赋予了高人一等的权利和地位。这种外来性在英国时被人歧视,而到了印度,却成为歧视别人的砝码。三个地方的停留给予露西不同的感受,然而无论哪一种感受似乎都不能完全的代表她。她应该是澳大利亚人,但是她的记忆只有8年;她是英国人?可她却那么明显的受到他人的区别对待;也许她是印度人,而她白色的皮肤却无法使她真正融入这个褐色的国度。背井离乡,长于他乡,只身游走于三个风格迥异的国度,在露西短暂的一生中,她似乎一直处于不断地漂泊中。在这场颠沛流离的人生旅程里,她时刻被居住地的人以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待。没有历史、过去、背景,面对固守自我边界,主体利益至上的三个国度,她的前半生充满着哀怜和凄凉。她不断变换的地理位置,使她模糊了各个身份之间的界限,到底何处才是故乡?地理上的错位和无法定位自身角色的失落感带来情感上自身话语位置的缺失,从而引发了她对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渴求。无论是在英国,澳大利亚还是印度,她都是被排挤的他者,被边缘化的人群。她深刻的感受到,离开澳大利亚,离开貌似原本属于自己的文化语境,流散到陌生的英国和印度,她原来的“自我”支离破碎。她试图调整自己以迎合新的環境,然而新环境的排斥,旧环境的远离,使露西无法平衡这种转变带来的自我认同缺失。处于流散状态的露西一直游离在文化的错位和放逐中,自我分裂的冲突,新我和旧我的争斗,多重文化和价值观的矛盾伴随她的一生。这种文化归属感上的失落和自我文化身份认同上的阻隔使她无论在地理上还是思想上都无法获得任何国度的认可,而被迫成为无根漂泊者。
地域上的颠沛流离固然令人动荡不安,但露西在英国观看恶意中伤印度的幻灯秀时所爆发出的愤怒,点燃了长期以来,露西处于共有的从属地位的怒火,从而反射出承受文化剥夺的东方深陷西方强势话语的夹击之下,不能言说自我,长期隐匿在失语困境中的艰难处境。亦如同社会性别角色里,被丑化,弱化的女性角色一样,任由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性角色去驱使,描述和建构。因此,被殖民者统治的东方文化不可避免的失去自我书写的权利。它被西方统治者随意定位为落后,堕落和无序的存在。所有生长在这里的人都必须处于边缘,属下和被支配的地位,是一个完全的被人为建构的他者,是西方霸权话语下固定的观念的产物。西方强势群体习惯性的将一些臆想的形象强加在弱势群体身上,其中性别形式的种族歧视和偏见尤为常见。在露西不断流亡的旅行中,她连同这些国度,都被西方强势话语以男性的身份定位为“富有美感,被动的,顺从的,总之毫无男性气概的种族……从根本上缺乏勇气,自信,活力和创造力等所有男性的阳刚特质”②的女性形象。正是这种将东方妖魔化,女性化的文化压迫,使得露西无法在三个国度间找到自己文化身份的真正归属。
二、心理流散:寻根-身份构建
地理上的流散使露西经历着漂浮无根的痛楚。这种既无法寻到母国并与之建立文化联系,又不能完全移植入新的文化氛围的非此非彼的混杂性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种“幻家”体验。小说开头,露西看到一个印度人从楼上摔下,破碎的玻璃碎片刺穿他的身体,而人们只是冷漠的旁观。之后她又叙述自己在英国,因为口音不同,得不到同事认可。这种“在家非家”的感觉带来的文化身份认同的缺失造成露西漂泊的特质,由此而来的心理创伤和缝隙必然进一步将她推向被忽视的从属女性地位。根据社会性别研究,这在以露西为代表,被主流文化贬低、边缘化、女性化,既无故土可以接纳,又缺乏新的文化归属的“流散者”中非常典型。因为他们长期受到来自占据社会权利体系主体地位的文化的排挤,被主流文化的二元话语剥夺自我重塑的可能,而处于一种多重文化的压迫,无所谓家园的困惑,新旧环境的排挤的游牧且去中心化的生活中。在这个旧环境的分离和新环境的融合过程里,他们被迫进入失语的、非理性的女性化位置,遭受来自不同文化的撕咬,使其不断意识到自己身份定位的缺失和混杂。总是游走在中心与边缘,本土与异域,归属与离散的多种文化间隙之间。对于露西而言,造成他们流散命运的根源在于西方文化主流社会的压迫,他们强行剥夺了被女性化的弱势群体或非本土人士拥有自己文化身份的权利。帝国的主导叙事抹杀了他们所造就的历史和文化,否定且掠夺了他们的“家园”。西方强势文化将自身自诩优越的语言和文化强制灌输给被女性化的流散者们,剥夺了他们传承自我文化传统的可能,并试图将其同化,迫使他们甚至用西方的眼光看待自身文化根源,最终成为自己眼中的他者。缺乏自身文化、身份和历史的露西,既无故土可归,又不能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犹如飘萍一般流动在三个不同文化氛围中,彷徨无措,“无根”之殇避无可避。endprint
然而,被迫囿于多重身份困境,辗转于各地的露西不同于以往一些流散性文学所描述的悲剧人物。她渴望“回家”,渴望摆脱文化和心理上的流散地位,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在露西的一生中,她迷惘过,失落过,却在经历了对闵勤太太紫色胎记的恐惧,对威廉的迷恋,对艾萨克的相敬如宾,对雅各布真正的爱恋,对父母死亡的释然,对自己未婚生子的坦然后,抓住了自己的情感归属,以一种颠覆性的积极主动态度挑战长期以来环绕着流散族群的悲剧人生。她不再故步自封,而是在动态中寻求自我身份的定位,既然无根,便不再执拗于寻根。她发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建构自我的身份也是一种落叶归根。流动于多重文化间的流散者,何不根据其不确定性的特点,在非家园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家园,“家园既是实际的地缘所在,也可以是想象的空间;家园不一定是落叶归根的地方,也可以是生命旅程的驿站。”③对于同露西一样的流散者而言,流散可能带来痛苦和虚妄,但是也带来多重文化,地域和情感的经历。固定的身份固然是一种身份,但是变化的身份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归属形式。传统的移入定居式生活并不是唯一选择,动态变化的游牧型生活状态也可以是家、是归属。露西明白了这个道理,并通过摄影构建自己的文化模式,不为外界所动,不为他人的否定而放弃。她以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积极态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回家路,并在迁移流散的经历中,为自己建构了一种流散动态的身份认同。她不再固守自己到底来自哪里,魂归何处,而是凭借内心的愿望为自己在多重文化的夹缝中,创造出一个混合的身份。事实上,这种新的混合身份通过转换和差异,在自有空间内,为流散者们建构出一种动态混合的身份特征。对于露西而言,三个国度的流亡并不意味着她就与那里的文化传统完全隔绝。在需要的时候,她会在自己的视野和思想中寻求平静和安慰。
三、结语
《六十盏灯》是回忆录与小说的混合体,让读者在现实和回忆之间穿行。这样的书写见证了露西流散身份认同的旅程,并在流亡的旅程中认识到社会主流文化权力制约下,游走于不同国度的非本土人群的一种被动的女性化、边缘化和文化他者化的困境。只有以更加积极的选择和主动进取的行动,通过换位和重构,不断认识、肯定、再认识、再肯定,建立一种动态的流散身份认同,才能改变流散群体被女性化的命运。
注 释:
①盖尔·琼斯.六十盏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104.
②李新云.女性主义性别视角下的流散文学研究[J].天津:理论与现代化,2008(4):124.
③童明.“飛散”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15.
参考文献:
〔1〕李明欢.Diaspora:定义、分化、聚合与重构[J].厦门:世界民族,2010(5).
〔2〕刘丹.流散语境中的后殖民批判[J].西南大学学报,2013(3).
〔3〕王宁,生安锋,赵建红.又见东方—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思潮[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4〕张德明.流散族群的身份建构——当代加勒比英语文学研究[M].杭州:浙江人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徐阳)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gender stud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asporas motifs embodied in the protagonist Lucy's vagrant life in Sixty Lights, aims to reveal the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from the western mainstream society to the non-native people, especially from som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and stratum, and analyzes the plight of the passive femininity , marginalization and cultural theorization of non-native people who migrates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under the power restriction on the social mainstream culture.
Keywords: Diaspora; Lucy; Cultural Identity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