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午侠
摘要 从良种选用、精细整地、平衡施肥、秸秆还田、种子与土壤处理、科学播种、冬前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2016年蒙城县小麦秋种栽培技术,以供广大农技人员和种粮大户参考。
关键词 小麦;秋种;栽培技术;安徽蒙城;2016年
中图分类号 S512.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1-0041-01
秋种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基础,俗话讲“七分种、三分管”,小麦播种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麦产量的高低。为提高秋种播种质量,实现预期目标,特制定小麦秋种技术方案如下。
1 良种选用
蒙城县秋季主要为玉米、大豆、花生等早、中茬作物。小麦在品种布局上,应以弱冬性、半冬性品种为主,以充分利用墒情和光热资源,实现适期早播、高产、优质和大面积增产。按照“生态适应性好、符合生产需要、市场前景较好”的原则,确定2016年蒙城县小麦主导品种为安农0711、华成3366、良星66、明麦1号、淮麦29、淮麦28、烟农5286、济麦22、济科33、涡麦9号、新麦26。搭配品种为百农207、淮麦33、鲁原502、皖垦麦0901。
2 精细整地
推广大型机械作业,加深耕层,深度达20 cm以上,耕后耙2~3遍,耙细、耙透、耙实,做到上无坷垃、下无卧垡,地面平整,无“龟背田”。使用深耕犁进行秸秆还田的地块,翻耕深度以20~25 cm为宜,翻压后用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耙透、镇实、整平。有条件的地方,深翻深度最好逐年增加,既可防止因翻压深度过浅导致秸秆露出土外,又可防止因深翻将过多的深层生土翻到耕作层,导致耕作层养分不足、坷垃多而影响小麦出苗和正常生长[1-2]。
若选用旋耕机械整地,耕深应在15~18 cm之间,要深旋2遍以上,最好纵向、横向各旋1遍,使秸秆、尿素与土层充分混合,耙实后播种,播后镇压,消除秸秆造成的土壤架空,为播种创造良好条件。旋耕田块每隔2~3年深耕或深松1次,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3 平衡施肥
坚持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基追肥结合,氮肥后移的原则[3]。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施纯N 195~225 kg/hm2、P2O5 60~75 kg/hm2、K2O 75~90 kg/hm2、硫酸锌15 kg/hm2。有机肥、磷、钾肥及锌肥一次性全部用作基肥;氮肥的60%作基肥,40%在拔节期至孕穗期追施。对于秸秆还田地块,应增施尿素75~120 kg/hm2。
4 秸秆还田
可使用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玉米直接粉碎玉米秸秆,也可以使用玉米收割机收获玉米不直接粉碎玉米秸秆或人工摘穗。收获后,趁秸秆青绿(含水量约30%)时,及时使用拖拉机配套的灭茬机粉碎秸秆。机械收获时,要求玉米果穗损失率不大于3.0%、籽粒损失率不大于2.0%、籽粒破碎率不大于1.0%、残茬高度控制在10 cm以下。机械粉碎秸秆时,要求玉米秸秆粉碎长度小于10 cm、粉碎合格率不小于90%、秸秆抛撒不均匀率不大于20%,秸秆无堆积和条状堆积。
5 种子与土壤处理
未经包衣的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每50 kg麦种用40%辛硫磷乳油50 mL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 mL+20%三唑酮乳油50 mL或10%戊唑醇15 g放入喷雾器内,加水2 kg搅匀边喷边拌,拌后堆闷3~4 h,待麦种晾干后即可播种。
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除药剂拌种外,还要进行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7 500 mL/hm2,加水30 kg/hm2搅匀,拌细土450 kg/hm2,均匀撒施全田,撒后立即整地。
6 科学播种
6.1 适期播种
适宜播种期为10月8—15日。在适宜播种期范围内,基本苗225万~240万株/hm2,播种量165~180 kg/hm2,玉米秸秆还田麦田播量为187.5~210.0 kg/hm2。对不能在适期内播种的小麦,播种期每推迟2 d,播种量增加7.5 kg/hm2。
6.2 适墒播种
要足墒下种,土壤墒情不足时,一定要先造墒,后整地,再播种[4-5]。对播种后墒情较差的,必须进行微喷补水,确保出苗整齐一致,达到一播全苗。
6.3 播种方式
采用机械条播,播种行距20~22 cm,覆土厚度3~5 cm。旋耕田块播前要重耙,播后镇压,防止散失表墒,影响出苗。最好選用大型复式播种机播种,一次性完成碎土、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项作业。播种机行走速度不能太快,以5 km/h为宜,保证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播种时每隔3~4 m留一行道,行距30 cm,便于田间管理。
7 冬前田间管理
7.1 查苗补苗
一是出苗后及时查苗,如因播种机械故障或整地质量原因造成缺苗断垄(一般10 cm无苗为缺苗,20 cm无苗为断垄),应及时浸种催芽带水补缺,这是确保苗全的关键环节。查苗补缺时间越早越好,务必在出苗后3 d内完成。二是在出苗后于四叶期进行移稠补稀,补栽后浇水踏实。
7.2 浇水
适期播种的小麦,出苗后15~20 d(11月上旬)开始出现分蘖,每长出1个分蘖,在分蘖节上长出1~2条次生根。如果分蘖期土壤表墒不足,会出现次生根不能生长、分蘖缺位、苗黄、苗弱甚至死苗现象。因此,小麦分蘖期遇旱必须浇水。越冬期前后,如墒情不足,要浇越冬水,确保苗安全越冬,为春季生长打好基础。
7.3 化学除草
11月中下旬,小麦3~5叶、温度8 ℃以上、田间杂草已出土90%是防除杂草的最佳时期,不仅能实现除小、除少、效果好的目标,而且节约成本。防除播娘蒿、猪秧秧等阔叶杂草,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0~225 kg/hm2兑水600 kg/hm2,于小麦三至五叶期茎叶喷施;防除看麦娘、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用6.9%骠马水剂600~900 mL/hm2兑水喷雾;对阔叶杂草与禾本科杂草混生田块,可选用以上2种除草剂混用防治。
7.4 防治病虫害
防治小麦潜叶蝇用1.8%阿维菌素300~450 mL/hm2兑水450 kg/hm2喷雾;用4.5%高效氯氰菊酯450 mL/hm2+40%氧化乐果1 200 mL/hm2兑水450 kg/hm2喷雾。防治麦蜘蛛用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
8 参考文献
[1] 刘倩.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J].南方农业,2017(14):1.
[2] 王强,王庆铎,李继敏.冬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7(14):181.
[3] 毕小艳.冬小麦高产优质规范化种植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6(16):157-158.
[4] 叶华江.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研究[J].北京农业,2014(6):9.
[5] 王华坚.冬小麦种植技术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2(23):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