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根峰 张翼
摘要 为研究播期和品种类型对沿黄稻茬小麦次生根数量的影响,以3个播期、8个不同筋力型的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沿黄稻茬麦区进行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单株次生根条数的影响为早播>中播>晚播,播期和品种类型对沿黄稻茬小麦次生根数有显著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适当早播,越冬期发根时间长,次生根多。同一品种在同一播期的同一生育时期,旱地小麦的单株次生根数明显高于稻茬小麦。不同品种类型单株次生根数的总体表现为中筋>强筋>弱筋。沿黄稻茬麦区适宜栽培中筋小麦品种,且中筋品种应适期早播。
关键词 稻茬小麦;品种类型;播期;次生根数;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1-0008-02
小麦的根系数量、构型、分布、分泌物、生理活性等与其节水抗旱性能和产量形成密切相关[1],在小麦的生长发育、生理功能以及物质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而次生根数量是根系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一些研究者着重研究了耕作措施[3-4]、灌溉策略[5-6]、干旱胁迫[7]和不同品种类型[8]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的影响。但是播期和品种类型对冬小麦次生根影响研究较少,特别是对沿黄稻茬冬麦区小麦次生根研究情况更少。本试验着重探讨在沿黄稻茬麦区不同播期和不同品种类型对冬小麦次生根数量发生的动态影响。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4—2015年在河南省中牟县雁鸣湖镇进行。分别采用前茬作物为水稻和玉米(旱地)的田块作为试验地,水稻茬土壤质地为壤土,容重为1.57 g/cm3,0~20 cm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8.0 g/kg、42.5 mg/kg、2.45 mg/kg、136.4 mg/kg;旱地土壤质地壤土,容重为1.661 g/cm3,0~20 cm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9.0 g/kg、37.1 mg/kg、3.68 mg/kg、94.4 mg/kg。
1.2 供试材料
选用河南省生产上推广的3种筋型小麦品种,即弱筋型(豫麦50、郑麦004)、中筋型(豫麦49-198、豫麦70、豫农949、周麦19)、强筋型(豫麦34、郑麦9023)。
1.3 试验设计
采用两因子(品种和播期)随机区组设计,品种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播期设3个处理,分别为10月8日、10月18日和10月28日。3次重复,小区面积20 m2。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主要调查出苗期、冬前、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各时期不同品种类型的单株次生根数,各时期在每小区内取5株,数其次生根数求平均值,在各生育时期进行单株次生根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2、3可以看出,播期和品种类型对单株次生根条数都有极显著的影响。
从播期上看,早播的平均每株有次生根26.025条,中播的平均每株有次生根20.550条,而晚播的只有11.000条,表现为早播>中播>晚播。
从品种类型上,强筋小麦豫麦34较郑麦9023的次生根条数多35.9%而达极显著,二者平均有18.166 7条;弱筋小麦豫麦50的次生根条数更是比郑麦004高出近73.5%,二者平均有14.133 3条;中筋小麦品种间差距更大,次生根条数最多的豫麦70比最少的周麦19多了119.4%,4个品种依次表现为豫麦70>豫麦49>豫农949>周麦19,四者平均有18.333 4条,总体表现为中筋>强筋>弱筋。
稻茬小麦与对照旱地小麦的单株次生根数相比(以品种豫麦34、豫麦49和郑麦004为例),同一品种在同一播期的同一生育时期,旱地的单株次生根数明显高于稻茬小麦2~3倍。由图1可知,强筋型品种豫麦34在无论是在水稻茬还是在旱地都表现为中播时单株次生根条数最少,单株次生根总体表现为早播>晚播>中播;由图2可知,中筋型品种豫麦49的单株次生根数在水稻茬和旱地都表现为早播>中播>晚播,也就是随着播期推迟,次生根数明显减少。由图3可知,弱筋型品种郑麦004的单株次生根数也是随播期推迟而减少,表现为早播>中播>晚播。
3 結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单株次生根条数的影响总体表现为为早播>中播>晚播,播期和品种类型对沿黄稻茬小麦次生根数有显著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适当早播,越冬期发根时间长,次生根多,反之则少。稻茬小麦不同品种类型单株次生根条数与对照旱地小麦的单株次生根数相比,同一品种在同一播期的同一生育时期,旱地小麦的单株次生根数明显高于稻茬小麦。不同品种类型单株次生根数的总体表现为中筋>强筋>弱筋。
沿黄稻茬小麦一般在10月中旬始播,一直可以到11月上旬。播种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因品种施以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达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以发挥各品种的优势。
4 参考文献
[1] 马元喜,王晨阳,贺德先,等.小麦的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 马瑞昆,蹇家利,贾秀领,等.供水深度与冬小麦根系发育的关系[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1,9(增刊1):1-10.
[3] 王法宏,王旭清,任德昌,等.土壤深松对小麦根系活性的垂直分布及旗叶衰老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3,17(1):56-61.
[4] 冯福学,黄高宝,柴强,等.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29(5):2499-2506.
[5] 刘坤,陈新平,张福锁.不同灌溉策略下冬小麦根系的分布与水分养分的空间有效性[J].土壤学报,2003,4(5):697-702.
[6] ZUO QIANG,SHI JIANCHU,LI YULAN,et al.Root length density and water uptake distributions of winter wheat under sub-irrigation[J].Plant and Soil,2006,285:45-55.
[7] 胡梦芸,张正斌,徐萍,等.亏缺灌溉条件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与光合产物积累运转的相关研究[J].作物学报,2007,33(11):1884-1891.
[8] 孙书娈,陈秀敏,乔文臣,等.冬小麦干旱胁迫下不同土层根量分布与产量的关系[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5):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