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雷霞 王 强
1.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2.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广东广州 510320
基于人力资本的产业升级文献综述
武雷霞1王 强2
1.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2.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广东广州 510320
在中国知网搜索“产业转型升级”,限定2008-2017年,剔除硕博论文,以核心期刊为检索对象,进行文献分析,如下图:
在2008-2017年期间,人力资本、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产业政策、等成为主要研究方向。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去整理产业升级机理。
Colin(克拉克,1940)的研究则发现产业结构转化升级本质上是对包括物质资源、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重新配置的动态过程。A lbu和Bell(1999)认为,研究产业的转型升级需关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关注其他产业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与产业价值。Gereffi(1999)创建的“全球价值链”(简称GVC)理论为产业链升级视角解释“产业升级”研究的重要标志,启价值链思路下产业升级研究的历程。
产业结构升级本质上是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动态过程,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周海银,2014)。产业升级模式有自主创新型产业升级、跟进创新型产业升级、引进利用型产业升级(倪外和曾刚,2009)。
Jac0bM incer(1958)在《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文中首次建立了个人收入分析与其接受培训量之间关系的经济数学模型;T.w.Shultz(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之父)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Becker首次分析了人力资本的投资结构问题,他将人力资本投资划分为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形式。
人力资本投资抽象概括为资源转换投入和资源配置投入两部分,并定义人力资本增量是关于二者的函数(郭继强,2005);薛继亮(2013)将人均人力资本看作是基础人力资本和知识人力资本的组合。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为人们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人力资本理论开拓者M incer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系统的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罗默(Romer,1986)和卢卡斯(Lucas,1988)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把知识、人力资本等技术变量作为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从而揭示了现代经济增长差异的根本原因并解释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人力资本和和产业升级存在三种机理:(1)自主创新型产业升级、跟进创新型产业升级和引进(外资)利用型产业升级模式等;(2)从人力资本的作用来看,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转型的根本和经济增长的核心;(3)从要素的构成来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际上就是要素配置的优化和升级,而人力资本正是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要素(王海宁,2016)。
(一)人力资本积累视角
人力资本之所以能够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拉大了不同产业部门的利润率差异,当产业部门出现利润率差异后,人力资本的提高可以加速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使新的产业结构得以形成(牛旻昱,崔建华;2013)。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能够提高多样化产品的生产效率,也能够提高研发部门的效率,只有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差距,才有可能改变动态比较优势,不断进入更新、更先进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代谦,别朝霞2016)。
(二)人力资本异质性视角
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会通过技术进步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创新型人力资本是影响产业转型的根本因素之一,直接或间接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指标产生着影响,与其他因素(如经济开放程度、历史发展等)一同决定着产业发展(杨黎,2015);人力资本水平通过影响区域的技术选择,决定了技术进步路径;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人力资本类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状况决定着产业结构优化的效果(陈建军,2014)。
(三)人力资本-技术进步视角
跨国公司通过国外投资,通过技术外溢,学习先进技术,培养技术人才,逐步增强与技术有关的人力资本,促进本国产业升级(蔡晓珊,2012);技术进步的源泉来自产业转型和人力资本,产业转型和人力资本都对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薛继亮,2013);张若雪(2010)刻画了厂商技术水平和工人人力资本水平之间的互补性机制,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证实了人力资本投资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1]金碚.工业的使命和价值—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4.
[2]周大鹏.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13.
[3]Levine,R.FinancialDevelopmentand EconomicGrow th:Viewsand Agenda[J]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