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雨茜
高职类学生压力适应心理调适对策
◎袁雨茜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的重责,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完善,高职类院校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不断,职业化专业化的学生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对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的也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学生的压力事件应对方式作为心理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习和职业生涯中都是不容忽视的,选择积极的正面的应对方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整体构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体系。
目前在校的高职学生大多为90后,作为高职院校的主力军,90后学生有着鲜明的特色,高职学生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对多元化思想的冲击,激烈的社会竞争,人际交往的压力,很多学生处于心理失衡的状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学业上,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操作型人才,高职院校从高等教育中的理论学习更偏向实践教育、职业教育。在社会地位上,高职学生普遍被认为综合素质低于本科院校学生,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社会也更易于像本科教育学生倾斜。在学生个人发展上,由于现阶段的高招政策,按照分数来划分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不利于学生在职业上的自我选择,不按照个人特长与资源,单纯按照高考分数的划分,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不高的现象很多高职学生在实在没有学上的情况下才选择的高职院校,使得学生在报到后普遍存在自卑,轻视自己的现象。在就业问题上,就业市场上普遍本科学历薪酬高于高职学历,社会对高职的认识度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化教育脱节严重,都使得高职类学生处在心理压力之下。
学业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高职类学生在高中阶段往往成绩不够理想,其原因往往是个人贪玩,学业兴趣不大等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原因。但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则容易忽略学生的个人特色,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在经历了高中教育后,最终只能考入高职院校时,部分学生看低自己,怀疑自己的智力,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高职院校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特点和本科教育也有很大的区别,进入高职院校后,很多学生也无法适应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出现了无所适从的现象,专业老师也反馈学生在上课没有目标,容易走神,不能适应实践教学等现象,有的学生烦躁焦虑,精神萎靡,轻微神经衰弱。有些学生自暴自弃,沉迷于网络,逃课旷课,久而久之,失去斗志,意志消沉。
人际交往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类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的突出,首先,由于90后学生的自助意识较强,在宿舍生活中,常常和宿舍同学发生冲突,引发较大矛盾,轻则在宿舍互相谩骂,重责危及同宿舍同学的人身安全,和班级同学不能和睦相处,自己被孤立或者主动孤立别人,逐渐发展为沟通不良、个性孤立、回避社交、人际恐惧等。其次,大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害怕与人交往。
就业压力下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大家大力发展职业化教育,给职业化教育提供更多的政策和支持,但是社会的大环境没有与国家的政策相匹配,甚至出现了脱节的现象,总的来说,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是存在部分歧视,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无论在职业发展空间还是薪酬上都有较大差距,大部分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只能从事工厂相关工作,而本科院校学生确轻松自在做文职,工资高发展空间大。在这种大环境下,高职学生有很大的就业压力,一方面感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方面找到了工作却没有上升空间,只能长时间从事简单粗暴的体力工作,靠出卖劳力养活自己,感觉生活没有希望。时间久了容易发展成为悲观主义思想,绝望、抑郁、甚至出现反社会人格,危害自己危害自己。
打造多元化参与的健康心理教育体系。高校通过多种方法,努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关系的联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机制,高校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帮助学生学会纾解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自我排解的渠道。同时架构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家长主动关心,正确对待学生不同时代的心理状态,可以组织开展针对家庭关系的心理讲座,帮助家长正确处理和学生的关系,减轻现在四二一家庭环境中学生的问题,让家长科学地对待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为学生应对压力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
完善压力应对社会支持系统。支持系统是应对压力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系统能够极大的缓解压力带来的负面效应,良好的外部系统,需要架构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家长主动关心,正确对待学生不同时代的心理状态,可以组织开展针对家庭关系的心理讲座,帮助家长正确处理和学生的关系,减轻现在四二一家庭环境中学生的问题,让家长科学的对待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为学生应对压力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积极正向地对待压力。
引导学生培养正向积极价值理念。积极心理学提倡人都有积极的发展潜能,有自发成长向上的能力,对待学生应该教会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恩、减少负面情绪,整个氛围是积极的,更容易带动学生的积极特质的发辉。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