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

2017-11-21 08:13范周周洁
社会观察 2017年3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文化

文/范周 周洁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

文/范周 周洁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随后,在国家高层的引领下,“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断丰富完善、务实推进,并得到众多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旨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寻求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在此过程中,代表中华民族价值观、彰显中国整体气质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如何进一步培育提升,将成为新时期全球视野下重塑东方大国形象、重绘世界文明版图的重要举措。

“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和深刻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具有独特的时代背景,它是新时期为应对全球战略格局结构性调整、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等挑战下所谋划的创造性宏伟蓝图,既借鉴了古代丝绸之路成功的历史经验,又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很多深刻的精神内涵。

(一)时代背景

1. 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

20世纪末,冷战结束宣告了两极格局的解体。各国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弥漫全球,各国普遍遭受经济衰退的重创。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逐步走向恢复性的复苏。然而,在这一次大范围的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产生一些重大的变化,谋求世界和平、合作发展成为新时期的时代主旋律。

国际金融危机同样也对中国带来不利影响。中央政府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手段,为世界经济格局的稳定做出贡献。崛起的中国成为美日欧地缘政治的重要战略目标。为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美国加入并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试图从规则制定领域上削弱中国的竞争力;同时在军事安全领域上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希望牵制甚至封锁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正常发展。这种外部挤压迫使中国必须寻求新的空间突围,以谋求新的发展。

新形势下中国谋划的国际发展战略与其一贯以来所秉持的外交立场是方向一致、层次递进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不同层次的“伙伴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国积极参与构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重新定义新型大国关系,创新周边外交思维,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努力向外界传达一种相互依存、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合作共赢的外交价值观。

2. “三期叠加”阶段中国的创新举措

在经过长达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之后,当前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阶段,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状态之中。“三期叠加”使得中国面临着L型的经济下行压力,要应对由此带来的矛盾和困难,中国必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转型和结构优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等问题,传统产业积蓄的过剩产能和高企库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巨大负担。

在新常态下,除了保持国内经济走势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基本稳定外,中国政府还需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在此意义上,“一带一路”将为中国经济带来重要的增长动力,中国也将通过“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构建贯穿欧亚大陆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二)深刻内涵

1. 破除路径依赖,重建新的经济走廊

“一带一路”在空间布局上的伟大创见,在于它打破原有的点状、块状区域划分,打造互联互通的带状发展模式,既为中国开拓了新的国际发展合作空间,打造新的油气物资资源通道,又开拓了国家的战略纵深,强化国家领土安全。

2015年5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出席亚欧互联互通产业对话会开幕式上,首次明确宣布中国正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起,积极规划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将是“一带一路”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把重要的节点城市和跨国别、跨板块的区域经济圈连接起来,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2. 传承古今文脉,重塑新的丝路精神

两千年前中国人所开辟的丝绸之路有四条:一是经云贵高原通往南亚的“茶马古道”,二是经新疆通往中东地区的“沙漠丝绸之路”,三是经蒙古通往俄罗斯的“草原丝绸之路”,四是经南海通往太平洋、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相比欧洲人开辟的充满血腥掠夺和暴力殖民的新航道,古代丝路见证了沿线各大文明体系的和谐交融。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依然传承古丝路精神,串联起数条融合语言、艺术、教育等涵盖多领域文明的新文化通道,为民心相通奠定了基础。共谋发展、共创繁荣,打造政治互信、经济交融、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新丝路的主旋律。

3. 寻求文化认同,重构新的文明图谱

今天“一带一路”的倡议,某种意义上是一次新的文化复兴。作为倡议发起者的东方大国,中国树立起彼此尊重、包容开放、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交往模式,传递的是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东方价值观。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五方之民共天下。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这种带有东方普世价值意味的文化主张可以被传播、被感知、被识别、被认同,以合作为主基调的经济扩张和以交流为主旋律的文化输出是一种去殖民化的国际交往方式,它有可能在与西方强势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对抗中寻找到一种新的文化认同,打造一个有共同价值观指向的文化共同体。

文化外交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性

“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伊始就把“经济合作”放在最首要的位置上。经济固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力量,但文化的作用同样也不可忽视。

1. 古丝路上文化先行的成功经验

作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的张骞开辟了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张骞率队前后耗时十余载,意外探索出一条西进的道路,广阔西域的科学考察和人文见闻也被悉数带回中原,为文化交流留下了熠熠生辉的历史瑰宝。七八百年后,一代高僧玄奘带着对佛法的渴求和追寻独自远赴天竺,随后带回了成百上千的佛像、经论和佛舍利,又偕弟子历经十余年潜心翻译治学,创造了中印交流的文化高峰。及至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的高峰。沿着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青花瓷、拔火罐、织造术、中国历法等中国技术、艺术和文明遍及亚非数十国。

2.“一带一路”建设亟需文化助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的外交关系必须重整旗帜、从头再来。在特殊的时代,文化交流成为一种卓越的柔性力量,推动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有名的民间文化外交事件当属20世纪70年代的“乒乓外交”,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体育外交模式也成为以跨越国界和意识形态障碍的人民友谊促动国家之间和解和交流的经典案例。

当前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同样也面临着很多可预见的障碍和不确定的困难。种种问题的叠加,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误解、质疑甚至责难和抗议。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柔性外交也许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文化交流,吸收融汇,互学互鉴,使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增进彼此感情。

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规划

自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之后,这一概念便成为衡量一国之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文化为统摄的软实力体现为一种为外界所认可和接受的价值同化力。面对当前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文化建设应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所作为,扩大中华文化和价值理念的国际影响力。

1.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语境下,当前美国文化依然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别文化。但全球化的进程同样也改变着世界的力量格局,美国所推崇的治理体制在一些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而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正在崛起。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引起世界的瞩目,需要更加主动地为改革和完善国际秩序贡献力量。

无需否认,当经济实力快速提升至世界第二的位置时,中国希望在世界话语体系范围内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与全世界构建更紧密的联系,“一带一路”就是在这一愿景下所谋划的泛欧亚区域化合作发展的宏伟蓝图。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力量既需要硬实力支撑,也需要软实力平衡。中国文化软实力彰显着中国精神,千百年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缔结出以勤奋务实、谦虚奋进、厚德平和、开放包容、和衷共济为代表的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中国以和平稳健的步伐不断进取,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和奇迹。

2.“一带一路”战略下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目标

一是联结民心,实现“一带一路”和谐共荣的发展图景。“一带一路”沿线64国,需要通过文化交流来增进了解、认同和信赖,进而真正成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二是复兴中华,提升我国对国际新格局的文化影响力。“一带一路”的构建必将唤醒古丝绸之路遗存的中华文化基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更大范围地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主导权和话语权的有力倡导者。三是深化合作,促进各国各地区文化经贸互利共赢。“一带一路”秉承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顺应文化多样化的世界潮流,通过双边、多边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不仅有益于建立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长效机制,更有益于各国各地区文化交流融合,实现各国之间的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文化出口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文化建设,软硬兼顾。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既要有硬件设施、政策、体制、机制的支撑,也要有软件内容、项目、活动、品牌的提升,要软硬兼顾,内外兼修。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服务“一带一路”总体战略的前提下,依托重点区域文化发展带,建设国际文化合作走廊,努力提高我国文化领域开放合作水平。

一方面,要依据“一带一路”相关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禀赋,力争与中亚、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中东欧、东北亚等沿线区域共同建设文化合作走廊。同时,要进一步健全与沿线国家政府、民间文化机构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完善部际、部省、官民合作等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中国文化中心设施网络。同时,要充分发挥重大文化交流品牌活动的载体作用,使“一带一路”文化贸易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渐成规模。

2. 内容为王,形式为道。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相互比较借鉴、学习竞争,各种体系的文化交叉互渗、兼收并蓄,形成博大精深、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在开展文化软实力建设时,要进一步整理开发、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资源,使多元文化持久和谐共处、相得益彰。

一方面,要特别重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选择,要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文化相结合的中华文化作为我们的底线和核心。另一方面,也要特别重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艺术。积极构建以整合传播为特征的立体化传播体系,突出各种传播的针对性、艺术性和特殊性,实现各种资源的相互补充,提升整体传播效果。

3. 创新引领,科技驱动。在技术驱动、需求拉动、国家助推、资本助力等因素的作用下,未来数字内容产业将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文化产业也将占到文化产业的绝对比重。创新是当前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城市等变革性科技的推动和融合下,以创意性和新技术为特征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传统产业也将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因此,当前要开展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特别重视对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倒逼内容革新,为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提供具有时代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将中国从“文化资源大国”提升为“文化产业强国”。

4. 双向传播,互惠互鉴。“一带一路”建设强调文化交流、文明互鉴,这就要求一切往来与合作都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在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也要欢迎外国企业和资本引进来开放国内市场;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先进的文明成果、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行业经验。新时期下,“一带一路”战略重新规划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路线,使西部地区成为改革开放新前沿。中西部省市应该抓住这次宝贵的发展契机,积极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与地理趋近、文化趋同的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多互联互通、互惠互鉴的合作,实现中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5. 全球视野,包容和谐。“一带一路”战略涉及亚欧非65个国家、44亿人口,是一项具有全球视野、蕴藏中国智慧、基于长远考量的综合性发展战略。它是中国版的全球化战略,致力于主导泛区域化合作和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始终将开放包容、尊重多元、平等合作、和谐发展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基调。

在此意义上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跳出自我意识,超越局域思维。既要通过换位思考,积极采取各种方式消除外界误解,让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思路真正深入人心。同时也要立足全球视野,积极寻求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最大公约数”,承担起维护和平的共同义务,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目标,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范周系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周洁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后;摘自《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国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谁远谁近?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