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在住宅小区及城市道路改造中的探索

2017-11-20 00:10陈勇
中国科技博览 2017年34期
关键词:水处理海绵城市住宅小区

陈勇

[摘 要]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基本需求,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能力,有必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基于此,本文拟以海绵城市建设在住宅小区及城市道路改造中的运用为研究主题,在对海绵城市理念介绍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的具体方案,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住宅小区;城市道路改造;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TE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4-0380-01

1 海绵城市理论的基本内涵

就现有定义来看,海绵城市理论指的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进化的城市发展方式。一般来说,海绵城市是以流域为整体,以产业和城市空间布局为抓手及防洪防旱和水质保障为宗旨,综合考虑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重点在于加强城市的排水系统,以及建筑、道路、绿地等的整体规划,实现海绵设施的多元化。

我们知道,城市的主体是各种建筑物,在综合设计这些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还需要对城市利用地下水和自然降水的能力进行分析和设计,做到充分地分析其复杂性与有效性,继而设计出能够良好进行给水和排水的系统。

2 海绵城市理念在住宅小区应用的原则

(1)生态优先

在开展住宅小区的规划中要控制小区不可渗透地面的比例,合理运用自然的排水系统,实现在依托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小区消纳自身的雨水径流,提升小区的雨水吸纳、净化能力。要充分使用小区内及附近的自然排水系统,以做到提升小区水处理能力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实现自然水的循环利用。

(2)安全为重

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是以防治城市内涝为前提的。对此,要提高生态排水系统的利用率,辅助以人工收排水设施,城市适当区域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增加城市蓄水空间,城市遭遇较大降雨时,延缓雨量峰值,减轻排水管道压力,以实现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解决,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城市中市民的出行和居住的安全,同时提高雨水利用率。

(3)因地制宜

海绵城市理念在住宅小区设计中的贯彻体现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之中。对此,在进行小区的设计前,设计人员要预先掌握小区所在的自然条件。从水文循环角度,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要保持基本不变;保护和利用好表土,并在土地开发后尽量复原原表土;尊重原始地形地貌顺势而为,尽量维持土地原貌,融于自然,与自然共生;选择本地易生树种,适应本地气候、土壤和微生物条件,维护成本较低。在上述情况基础上,合理设计小区的排水量和水承载量,继而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以及绿化植物的种植等等。

2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彰显

2.1 和城市道路的有机融合

施工过程中,不但要保证项目的整体效果,还要加强城市道路的渗透能力和孔隙度,这是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目标。符合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能够快速地排除积在路面上的雨水,从而减少因累积雨水而引起的眩光和滑溜等问题。

2.2 城市道路的建设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透水铺路技术,通过对透水混凝土和渗透沥青混凝土本身带有的良好渗透性,提升道路的排水能力。在经过透水处理后,道路的防滑能力会显著加强。

3 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建设中的具体实例

3.1 人行道中的运用

在当前,人行道路面建设是城市道路工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对此,工作人员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城市道路建设,为提高城市道路的质量打好基础,同时也创造了有利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

具体来说,在人行道路面铺装中,要增加渗透性砖的铺设范围,而在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车道路面的铺设中,也要将生态排水的方法有效使用,加大透水沥青或渗透水泥混凝土的使用程度,做到城市道路的排水在最佳排水效果的状态下。

3.2 在城市道路绿化带建设中的应用

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城市处理道路雨水的主要方法是将雨水导入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但如果城市道路绿化带的铺设范围不够时,难以实现雨水处理效果。所以,在城市道路建设施工中,市政府的基建部门要使用恰当的手段及时解决现有问题,其中良好的解决办法便是践行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道路绿化带的理念,确保雨水在最大程度上导入城市绿化带,以达到防渗效果。此外,雨水如果渗入路面以下的路基,會对路面的使用寿命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为了避免雨水的渗入,做好路基防渗处理措施,加强路基的强度和路面的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参考当地的地下水分布和降雨等自然条件,继而选择合理的绿色植物,特别是选择那些在抗污与抗水能力较好的当地植物。

3.3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3.3.1 路面排水的设计

为了提升路面排水的能力,我们应在人行道、车行道与人行道的两侧铺设绿化带,这是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到城市道路设计中的理论要求。在培育绿化带的过程中,要确保供水充足。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绿化带发挥最好的效果,且节省对其的后期维护花费,绿化带控制的高度要设置在路面以下约16~20mm的范围内,并加装排水设施,以防止路面受雨的破坏。在行车道路和人行道的排水设计中,也要合理使用海绵城市的理论,使得人行道尽可能地靠近绿化带,行车道路面采取防水性好的沥青路面,有效避免水渗入,让降水沿路沿途从道路两侧流向绿化带,构成雨水的收集。

3.3.2 路面交通的设计

在目前,进行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设计时,为了进一步贯彻海面城市的理念,要密切注意路面结构的设计,我们给出的参考结构与方案如下:

路面每一层的厚度参数:透水砖约5cm、混凝土层10cm、碎石层30cm。这样的结构设计,其优点在于首先保证了路面通行的需要和安全,其次是由于透水砖铺设在了路面的表层上,利于水顺着砖流入下面土壤,起到土壤涵养效果。

4 结语

当前,我国的经济已经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当前国家开展各种生产和建设必须践行的发展战略。而从我们上文的分析和研究来看,为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市政道路的建设中,在满足车辆和行人的出行基础上,更要追求道路的生态建设,具体表现在排水、处理水的问题上。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频发内涝的问题,这也暴露出以往的道路建设在防治雨水问题中的缺陷。所以,在进行城市道路的设计和施工时,要大力贯彻海绵城市的理论,以谋求路面排水能力的显著提升,在方面人们出行的同时,更能够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 陈力新.浅析海绵城市理念在旧住宅区改造中的运用——以萧山区为例[J].浙江房地产,2017(1):47-49.

[2] 赵江,王皓正,叶向强.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老旧小区内涝防治探索--以江苏省镇江市江二小区为例[J].建设科技,2016(15):32-35.

[3] 周飞祥,贾书惠.建筑与小区类项目海绵化改造的探索与实践--以鹤壁市某公建项目为例[C]//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2015.

[4] 史慧劼,陆地,任瑞珊.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策略研究——以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为例[C]//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6.

[5] 易尚栋.海绵城市规划专项设计工程实例解析——广州某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程设计[J].低碳世界,2017(16).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处理海绵城市住宅小区
住宅小区的建筑电气设计探析
住宅小区岩土勘察分析与评价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某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结构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曝气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
浅谈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在水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