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剑利
已经在国内拿到硕士学位的朱奈德坚定地选择来中国读博士,尽管申请的时间战线很长,但将近半年的申请过程全是他独立完成的。“我先是确定了学校,再和老师联系好,最后准备所有的资料。”
从在国内读本科起,朱奈德始终在通信、软件这样的专业内摸爬滚打,“好像我们这个专业的男孩子都很无聊,不是很会讨女孩子欢心,我们每天就只是写代码、写代码,还有写代码。”待在中国时间久了,聪明的朱奈德也学会了一些流行的玩笑方式。
“这里生活节奏比较快,这里的人都非常努力,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感觉大家都在很努力地工作,追求好的事业,好的生活。” 朱奈德说,在清华读博士学业压力非常大,不过学生们在重压之下的研究也变得很有意思。“我经常看一些发表的论文,很多论文都有中国人的名字,感觉中国现在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出色了,比如说清华大学,在工程方面已名列前茅,真是挺厉害!”
每天早晨,朱奈德7点从床上爬起来,匆匆喝一杯奶昔就向实验室跑去。午饭及午休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随后继续进行项目研究,直至晚上7点,他才有时间到健身房去锻炼一下。“我每个星期大约锻炼五次,已经坚持四年了,我去年还在清华的健美大赛上得到了第二名!”朱奈德说着就拿出了自己的获奖证书,开心地展示着。
科研壓力使得他常常晚归,回到住处已是深夜两点,甚至最忙的时候,他还曾在实验室里熬了两个通宵。饶是如此,朱奈德仍很喜欢现在实验室的气氛。“从前我们实验室里比较严肃安静,大家常常一天工作八九个小时也不说话,很怕打扰到对方。但是我觉得这样不好,工作很累,我们应该找到调节的方式。”于是朱奈德主动与每个人打招呼,并报以热情的微笑。时间久了,实验室的同学们都渐渐习惯了这样的问候,十几人相处越来越融洽,大家还在假期里一同出游,领略中国的大好河山。
“我现在研究的是信息安全,我现在做的项目叫Code Cloning,有些软件的代码是copy以前软件的,没有改,就这样用在自己的项目里——我就是在做这个研究,找到哪些是copy的,有没有改过,会不会有病毒,因为信息安全真的非常重要。”朱奈德这样解释着自己的研究项目,他已经发表4篇论文。对于自己的博士生涯,他说,“还算满意吧。”朱奈德在中国的留学生活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资助,不仅有全额奖学金,而且每月还有一定数量的生活补助,这足以使他的求学过程衣食无忧。
“巴铁”是我们对巴基斯坦的友好称谓。朱奈德告诉我们:“我们从小时候就知道,中国和我们是很好的关系,中国同巴基斯坦的睦邻友好关系始终是温和而紧实的。因为有CPEC(中巴经济走廊),我们国家的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中文,大人也想学中文。”
朱奈德家的经济水平在巴基斯坦只算中产,且子女众多,排行老三的他上有兄姐,下有弟妹。因为父母都是老师,七个孩子都接受了非常良好的教育。“我哥哥在德国读了物理学的博士,姐姐有两个硕士学位,弟弟今年刚来中国读博士,我的妹妹在读法学研究生。”在巴基斯坦,像他这样来中国读书的人非常多,且渐有增长之势。
朱奈德向我们描绘了他对中国最深刻的认识,“在我的感觉里,中国始终是一个很温和的姿态,她没有发动过什么对外战争,一直以来她所做的都是对周边国家互惠互利的事情。像CPEC、还有最近的‘一带一路,这些都不是好,而是非常好的事情!是对很多国家都好的事情!所以大家都很愿意参与进来,巴基斯坦人也是很乐意有这样的计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