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芳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108)
传统村落行动计划及近期实施方案
——以郑魏传统村落为例
陈凯芳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108)
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已逐渐受到重视,但如何从“保护”向“合理保护开发”转变是当前面临的难题。文章基于福建省传统村落保护概况,分析了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中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继而以建瓯市迪口镇郑魏村传统村落为案例,立足其“特色挖掘、完善配套措施、多方参与和激活村庄造血功能”等层面,详细分析研究了其传统村落行动计划及近期实施方案,并基此从“保护规划、行动计划”两方面提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
传统村落;合理保护开发;行动计划;分期实施
2012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1]
传统村落是文化、历史文脉载体,是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更是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和精神家园,保护传统古村落迫在眉睫。
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已逐渐受到重视,但如何从“保护”向“合理保护开发”转变是当前面临的难题。本文基于对郑魏传统村落行动计划及近期实施方案的研究,从特色挖掘、完善配套设施、多方参与和激活村庄造血功能等层面加以分析,探讨传统村落的发展策略。
福建省传统村落众多,截至2016年12月,全省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25处,省级传统村落339处;福州市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处,省级传统村落42处。从福建省传统村落名录可以看出,大部分传统村落分布在三明、宁德、南平等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一项长期、持续运行,并需要资金支撑的工作。另外,传统村落保护要同时兼顾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提升生活水平的需求。因此,为传统村落注入新鲜血液是保护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激活村落自身的造血功能,以实现村落的长期发展。
随着国家对传统村落关注度的提高,关于保护传统村落的扶持政策及资金有所增加,普遍提高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部分村落编制了保护规划,部分村落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修缮,部分村落对新房建设提出了控制要求,部分村落结合自身特色开发旅游。但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及重视程度的差异性,保护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如:永泰县盖洋村、南平市郑魏村等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案例;武夷山市城村等农民自建房对传统风貌构成威胁的案例;南平市党城村等处于旅游开发初期的案例;武夷山市下梅村等文物得到较好的保护、旅游开发暂时处于亏损的案例;更有大量想要保护却无从下手的传统村落。因此,如何有机地、带着发展的眼光去保护传统村落,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
张鸿雁教授(2016)提出,单一、静态、孤立和去特色产业化的传统村落保护理念,有时成为一种“建设性破坏”。保护与开发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与关联性,任何保护其实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变相的“开发”,一味强调保护而忽视开发,往往因为缺乏经费而不能起到真正保护的作用,恰恰相反,这只能是一种对保护与对开发的误读,最终会造成保护过程的不可持续和不稳定,危及传统村落的自身发展[2]。因此,只有坚持保护优先,加以合理开发,才能实现可持续保护。而纵观近年的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情况,无论是保护环节或是开发环节,均存在大量问题。
2.1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保护规划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进行保护的法定文件,是有序推进各类保护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提出了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传统村落发展规划两部分内容的基本要求。其中,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基本要求包含:明确保护对象、划定保护区划、明确保护措施、提出规划实施建议、确定保护项目等内容;传统村落发展规划基本要求包含:发展定位分析及建议、人居环境规划。
大部分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能按照要求完成保护规划部分的规定动作,并对村庄的发展定位进行分析。但对于传统村落发展规划的“人居环境规划”层面,涵盖“改善居住条件,提出传统建筑在提升建筑安全、居住舒适性等方面的引导措施。完善道路交通,在不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的情况下,提出村落的路网规划、交通组织及管理、停车设施规划、公交车站设置、可能的旅游线路组织。提升人居环境,在不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的情况下,提出村落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设施,安排防灾设施”等内容[3],大部分传统村落的发展规划尚未达到要求深度。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传统村落留住原住民,实现长久保护的基本保障。缺乏该项内容的引导,随着传统村落的自然发展与村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容易出现村庄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不相协调,村民根据自身需求与喜好进行拆旧建新,村民停车困难等问题,如武夷山市城村传统村落。也可能出现原住民因公共服务设施过于落后而大量外迁等问题,如永泰县洑口乡山寨村传统村落。
2.2传统村落开发
传统村落在保护中提升活化后,旅游开发似乎成了不可或缺的环节。但传统村落开发本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保护为前提的基础设施建设、村落文化底蕴挖掘、合理的开发模式选取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各环节内容的切实落地,才能导向健康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否则将产生相关问题。
2.2.1村落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开发
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位于武夷山市南部,崇阳溪畔,地处武夷山南麓的河谷盆地之中,紧邻闽越王城遗址,其地理人文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城村别样的传统文化。城村于1998年被评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又被列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1999年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闽越王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继泰山、黄山、峨眉山之后的第四个世界双遗产地,城村民俗文化村成为武夷山文化遗产保护区之一的闽越王城景区的组成部分[4],建设了一定数量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但档次较低。46处购物设施均为居民自营,以销售生活用品、果蔬为主。村庄现有的7处休憩设施均为保留的古亭台建筑,所处区位较好,但随着时间推移已出现局部破损甚至倾斜,存在安全隐患。村庄现有3处家庭旅馆,接待能力有限且卫生条件较差,住宿条件的缺乏可能缩短游客的停留时间。村庄现有2处公共厕所,由于缺乏管理,卫生条件较差。村庄现有2处餐饮店,位于村庄祠堂内,仅节假日开放,且环境条件较差,不具备作为旅游配套餐饮的条件。目前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旧有的水路已废弃。村庄在古粤门楼前设置了一处停车场,选址及设计不甚合理。目前,村庄仍缺乏旅游景区解说设施、防火设施与娱乐设施。
随着“双遗”效应的淡去,政府减少甚至停止对于旅游项目的投资,城村的旅游开发处于停滞状态。多年过去,再看城村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情况,部分设施已趋于老旧,且在村庄的各个区域分配不均[5],如表1所示。面对近年传统村落旅游的再次兴起,城村既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已无法跟上旅游开发的步伐。
表1 城村既有旅游基础设施数量
2.2.2区域内同质化竞争激烈
古村落集聚的区域,可借由村落之间的联动效应,打造区域游线,但在相同的大文化背景之下,如何挖掘各村落独有的特点,避免区域内的同质化竞争,是传统村落开发中的重大问题。
2.2.3盲目学习,操之过急
随着村民意识以及部分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正面带动效应的提高,许多传统村落对于旅游开发都跃跃欲试。但部分传统村落,在尚未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情况下,受到利益的驱动,盲目跟风,忽视了自身资源特点以及文化底蕴的挖掘,造成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现象,随之带来的真正影响,是对村民宁静生活的破坏。
2.2.4开发模式选取
在已具备一定旅游开发经验的传统村落中,采取的经营模式多种多样,所带来的旅游开发结果也不尽相同。永定洪坑土楼的旅游开发由县政府和旅游公司主导,实行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村民只是被动接受,缺乏相对稳定的村民表达机制,导致村民与开发公司矛盾加深,最终造成经济效益漏损。武夷山下梅村传统村落采用“旅游公司+村民+下梅村委会+武夷街道办”等多主体的经营模式,但由于村民在股份公司中持股仅10.55%,有限的股东人数不足以体现村民的意见,导致一些村民对古民居价值判定与效益分成存在异议等问题。
在旅游发展中,由于旅游地社会经济情况不同,往往采用不同的经营模式,如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村民联合自主、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而古村落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也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相对比较典型的社区。在古村落这一特定的地域空间里,世世代代聚集着一定数量的居民。因此,古村落旅游开发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旅游开发的特点,所选取的开发模式,以及与村民之间利益关系的处理,对旅游开发结果的影响重大[6]。
从规划层面反思上述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保护规划与传统村落开发脱节,而“传统村落行动计划与近期实施方案”是涵盖“确定实施项目、完成项目设计、安排项目建设时序”等内容的深化方案,是填补保护规划与传统村落开发之间空白的技术文件,也是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真正落地的必要推手。
3.1建瓯市迪口镇郑魏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郑魏村位于迪口镇以南,距镇政府15km。古村落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坐落在海拔300多米的半山腰上,四面环山,就像一把交椅。村内80%民居的房屋都是杉木结构,外围设防火墙。该村至今仍保留有宗祠、庙宇及大量的古民居,村中古树众多,自然环境优美,古村落风貌依旧。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为郑魏村实施保护、建设、管理及合理利用提供依据,迪口镇人民政府于2015年编制《建瓯市迪口镇郑魏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5-2030)》。该规划提出了郑魏村的总体保护策略,通过发掘郑魏村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处理好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态、院落布局等建筑文化特色的延续性,保护村庄的特色风俗并将其附着到具体的物质空间上。通过文化景点等设施建设,结合物质遗存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来传承村庄文脉,维护和塑造村庄特色。规划成果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基本要求,明确保护对象、划定保护区划、明确保护措施、提出规划实施建议、确定保护项目。在传统村落发展规划篇章,对村落的发展定位作了分析及建议,对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人居环境规划内容提出指导性建议,但缺乏具体实施方案。
3.2挖掘村落各类资源,打造村落自身特色
传统村落的开发建设是由实质性落地项目构成的,“传统村落行动计划及近期实施方案”是对落地项目的梳理与组织,包括“要做哪些项目”“怎么做”“实施顺序”。传统村落行动目标应包含两方面,在保护方面,对保护规划提出的传统风貌及重要传统建筑进行保护与修缮;在村落发展方面,通过旅游策划带动村庄的服务业,复兴村庄农业,激活村庄的造血功能。近期实施方案的内容应涵盖“达、吃、住、玩、购”五个方面,即从交通、餐饮、住宿、娱乐项目、特色购物等方面考虑,编制具体的实施方案,并进行投资估算,列出资金来源及实施时序。
郑魏村在传统村落开发过程中,既拥有机会,又面临一定的挑战。机会之一在于南平市高位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机会之二在于享受国家传统村落资金补助,可用于基础设施提升及村庄特色建筑修缮。但由于郑魏村区位邻近武夷山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风景区,周边人文名村众多,如下梅村、党城村、阳泽村、值源村等,同质化竞争激烈。因此,挖掘村落的山水及文化资源,打造属于郑魏村的特色,并将其落到实处,是行动计划与近期实施方案的核心。
3.2.1挖掘村庄优势
(1)便捷的区位交通
郑魏村距离迪口高速路口仅0.5h车程,借助高速的便利,从福州到郑魏村仅需2h车程,这意味着村落临近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2)完整的古村落格局
村落整体符合“左活、右通、前聚、后靠”的布局原则,堪称古代按风水学原理建村的典范。沿溪、沿街、古道空间界面和视廊保护完整,郑氏宗祠和古戏台等公共建筑位置保存不变,传统村落格局保存较好。
(3)天人合一的山水环境
郑魏村座落在半山腰上,四面环山,村庄位置像一把交椅。从总体要素层面分析,郑魏村是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要素与传统村落建筑、水渠和农林耕地等人工要素综合创作的艺术品,其人居环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4)冲击视觉的夯土墙建筑
郑魏村属于特色外显型村庄,集中连片的黄泥土坯外墙是村庄的一道特色风景线。无论是边走边画的艺术家,边走边拍的摄影师,还是普通城市居民,都将为之吸引,如图1所示。
图1 郑魏村黄泥土坯外墙建筑
(5)源远流长的人文优势
历史上郑魏村人才辈出,当官之人不计其数,有宋代宰相郑珏,守临江的秘书郎郑毂等。同时,郑魏村的耕读文化,培育和教化了郑魏人仁厚勤爱的品格,弘扬了传统民间文化精神。
3.2.2将村庄优势与村落开发关联
每个传统村落各不相同,也各具特色。深入挖掘村庄特色,并将其与旅游开发相互联动,是增强村落吸引力,提高村落辨识度和知名度的重要方法。
(1)组织区域游线
可与区域内其他旅游景点串联,形成迪口镇域的旅游线路,借由蟹龙岗等景点的名气及客流,提升郑魏村的知名度。在区域旅游环线中,充分利用临近高速出口的优势,抢占游客市场。
(2)组织大巴探村游与休闲乐活自行车游线
在传统的大巴旅游之外,四面环山的天然优势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为郑魏村打造休闲自行车旅游线路提供了条件。
(3)打造特色景点
郑魏村的黄泥外墙建筑群是一个天然景点,炮台遗址、奇石田园以及成片的苦槠林也都是郑魏村独有的景观,对其进行修整、复原,增加座椅、休闲步道等配套设施,打造具有郑魏特色的景点。
(4)特色活动
①建于北宋年间的千年戏台,加以郑魏村每逢过年、正月十五等传统节日必举行的赣剧表演习俗,是郑魏村特色节庆活动的首选,如图2所示。
图2 郑魏村千年古戏台
②金瓯电影取景地——永教宝殿,是设立民俗博物馆、开展当地风俗体验活动场地的不二之选。
③可在寒暑假期间设立郑魏耕读学堂,村落内的奇石田园,可作为举办短期农耕体验训练营的实践基地;村落内保留的石磨坊旧址,可复原作为农耕体验项目之一。
④郑魏村特有的“村节(七月十五)”,可结合旅游活动一同开展,游客可到各家串门喝酒,观赏祭祖活动,参与聚餐。
⑤可将郑魏村打造成为大学生写生基地、摄影协会创作基地,郑魏村保存完整的黄泥土坯建筑群将成为艺术家“边走边画”“边走边拍”的绝佳素材。
3.2.3发挥配套设施提升与旅游开发的联动效应
“达、吃、住、玩、购”是旅游五大内容,因此,交通、餐饮、住宿、旅游景点、购物设施成为旅游开发配套设施的5个重点。
(1)交通
①郑魏村已建成的通村公路,应增加必要的村口提示牌与进村引导牌;
②村落原有两条古驿道:马桥路与胜桥路,由于公路开通,古驿道疏于修护,部分路段已破坏严重。在旅游开发中,可采用条石或卵石铺装,对其进行原样修复,打造休闲登山步道。
③停车场:村落用地紧凑、高差较大,但停车场设置是旅游开发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根据初步游客量估算,增设2处侧方大巴停车位,并结合村落打造自行车游线的设想,设置多处自行车驿站。
(2)餐饮
每周单数日可在宗祠内开展建瓯当地特色美食活动,游客可通过预定进行品尝,既可为展示美食增加噱头,又增加了过夜游客数量。
村庄周边皆可结合郑魏村当地特产如红菇、苦槠果、野菜等进行简单的农家乐餐饮接待。
(3)住宿
近期可选用村委会旧楼作为民宿改造试点,改造9间客房;远期可修建山间休闲民宿。
(4)旅游景点
郑魏村的村口公园、郑氏宗祠、炮台遗址、奇石田园、永教宝殿、古戏台都有开发成为特色旅游景点的潜质。在村落旅游开发中,游客服务中心、问询处、公厕、垃圾桶、标识导览系统等基础设施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现状3个公厕的基础上,另外配建3个公厕,基本满足村庄内部旅游的服务需求。在入口公园处配建郑魏村的游客服务中心,另配建3处旅游问询处。在村庄的拐角处及重要建筑上设立标识系统和导览牌,主要节点应在导览牌的基础上增加解说牌、游览路线等。
(5)购物设施
与游客服务中心结合设立特产超市,可将郑魏村及建瓯地方名优特产如迪口三宝(坡田大米、笋干、葡萄)及红菇、凉茶、木耳等物产制作成旅游伴手礼供游客采购。
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是旅游开发的基本前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随着游客量的增加,配套服务设施的需求量将发生变化,且需要不断维护更新。成功的旅游开发应与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发挥联动效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国内外成功的传统村落发展案例已经证明,只有明确地以保护主体与合理开发相结合,才能够充分利用开发实现永续保护。”[2]因此,传统村落的发展目标应由静止的保护,上升为动态的合理保护开发。既要提高生态保护管理水平,保护原有建筑群整体风貌,延续和维护原有建设方式,尊重地方民俗习惯,传承文化;又要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展示地方文化,提升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传统村落的发展策略也不能仅停留在保护上,还应编制可指导实施的行动计划及近期实施方案,分期推进传统村落开发工作。
4.1保护规划
(1)注重保护物质遗产,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坚持保护为先的原则,留住传统村落的乡愁记忆。保护村落传统选址和传统资源,保护村落中建筑整体格局、传统街巷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全面保护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保护古井、古树等历史环境要素。
(2)延续文化
文化符号是每个传统村落独一无二的标识,是村民情感和共同记忆的结合体。文化传承可通过保护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活动、表演艺术、手工艺技能等来实现。
4.2行动计划
(1)挖掘特色,准确定位
挖掘传统村落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在区域中的对村落进行准确定位,是传统村落避免同质化开发并脱颖而出的重要保障。在传统村落开发过程中,交通便利度,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传统风貌与历史建筑保存完整度等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都是评估村落是否具备开发优势的重要内容。其中文化资源是最具标识性和吸引力的特色,应充分挖掘利用。
(2)逐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配套服务设施是传统村落开发的基础,建设与维护配套服务设施是一项需要长期资金投入的工作,应根据村落的现状情况,分期建设,逐步完善。在村落的发展中,应形成村落开发与配套设施建设联动效应,不断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将增加传统村落的吸引力,而传统村落获取新的资金支持或是旅游收益,也应持续对配套设施进行维护更新,互相促进,良性循环。
(3)多方参与,共生发展
政府为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在开发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管控和协调作用,是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主导者。传统村落是一类特定的地域空间,原住民是传统村落的重要构成。古村落旅游开发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旅游开发的特点,村民参与成为村庄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应在保护规划、发展策划等文件指导下开展,后期建设实施也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对接,因此,规划师、领域专家及学术团队的参与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也至关重要。“政府+村民+专家技术团队”等多方参与的保护模式,“政府+村民+企业”等多方合作的经营模式,将促进传统村落共生发展。
(4)激活村庄自身的造血功能
村庄自身的造血功能是传统村落长效发展机制的根本。通过产业引导,促进传统村落的农业复兴与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村庄增收,创造就业机会,最终实现引凤还巢,吸引外出打工的村民返乡创业,提升村庄的人气,形成村庄自身循环供血系统,是传统村落长期发展的保障。传统村落的农业复兴主要通过推广特色农副产品,将具备长运距条件的农副产品推向全国来实现,如大米、笋干、香菇、木耳等。传统村落的第三产业发展可通过村庄的保护整治、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形成接待能力来实现。
[1] 《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zghyjs/201212/t20121219_212337.html.
[2] 张鸿雁,房冠辛.传统村落“精准保护与开发一体化”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名城,2016(1):10-26.
[3] 《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309/t20130924_215684.html.
[4] 龚坚.世界遗产保护的地方视角——以武夷山的城村为例[J].东南文化,2009(6):15-19.
[5] 游为,李志文.古民居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武夷山城村为例[J].江西科学,2016,34(3):393-396.
[6] 颜亚玉,张荔榕.不同经营模式下的“ 社区参与” 机制比较研究——以古村落旅游为例[J].人文地理,2008(4):89-94.
TraditionalVillageActionPlanandRecentImplementationScheme——ACaseStudyofZhengweiTraditionalVillage
CHENKaifang
(Fuzhou Plann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Fuzhou 350108)
In recent years,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has gradually be taken seriously, but how to shift from protection to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problem. Based on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situation of Fujian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Following, a case-study of Zhengwei traditional village action plan and recent implementation scheme discussed the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ervation plan and action plan, in four ways of discovering characteristics,improving supporting facilities,multi-participation and activating the hematopoietic function of village.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ction plan; Phased implementation
TU982.29
A
1004-6135(2017)10-0001-06
陈凯芳(1988.4- ),女,工程师。
E-mail:2950711824@qq.com
2017-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