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亚琳
初中历史共六本书,中外古今,时间久远,涉及面广,任务重。尤其是近几年来,历史作为一门会考学科,直接与中考成绩联系。但学生在最后的总复习中往往存在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等问题。学生们常说:历史学起来有趣,记起来费劲,为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清晰记忆,完成初中阶段的复习任务,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近年会考试题特点,谈一下如何搞好历史总复习的想法与经验。
知识精讲,扎牢双基
以课本为主 课本是教师的教学之本,学生的复习之本,是会考试题及答案的依据,教师务必要组织学生系统地复习课本。复习要尽量做到全面系统,关键要注意古今联系、中外联系。
一是注意整体把握。历史知识是一个知识网络,孤立地掌握零碎的知识,难记也难理解,无法学好历史。复习时必须注意知识的点、线、面、体,注重整体把握。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线,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初中历史学习总体。在复习时,就是要围绕这些体、面、线、点来展开,以便系统全面、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二是是注意纵横联系。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分析关联点,以便多角度解读历史。
中外比较,是纵横联系最重要的一个视角,最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学习内容的深化。一旦形成这样的思路就能加强对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识记,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和灵活性是有好处的。
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结构 要帮助学生按教材顺序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编织严密的知识网络,建立知识体系,深入理解历史概念和理论观点。方法是打破课的界限,将分散在各课中的知识综合联系起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前因后果的关系,这样一来,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就能做到豁然贯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不断加强训练,有针对性模拟考查
训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到实处。但要有效果,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应注意以下几点:进一步探研考纲,明确复习方向。所设计的训练题应该反映新的方向,以便把新精神及时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中。
突出重要知识,减轻学生负担 会考命题内容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因此命制的模拟试题要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一是便于减轻学生负担。二是便于学生正确把握、理解、运用知识。如此便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主干知识,在回答问题时就心中有数了。
立足学生实际,制定计划和目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加强针对性,对优秀生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运用能力要求;对中等生应在重点内容上下功夫,提高迁移能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巩固学科基础,提高知识掌握要求。
加强训练,务实基础 应以教材为本,全面复习。选择模拟题是既要重基础知识,又要注意能力提高,增强学生答题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查漏补缺,梳理知识
可以说以上阶段都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在最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行安排,以解决复习中的遗漏问题或自身的薄弱环节,自行整理知识体系、各专题、各热点,形成清晰条理、重点突出的知识网络结构。
研究会考题型,注意时政热点问题
研究中考試题,有利于制定复习计划、选择复习方法、整合复习内容,更有利于挖掘内涵、明确目的、总结规律以便结合实际复习。
此外,复习时还应把握当今社会时政热点问题。考试内容往往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甚至还设计开放性试题,来体现课改精神。所以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当年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考题往往与现实联系。
总之,这就要求总复习要有相应的策略,应该改变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考前指导及注意事项
在复习中,要始终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历史复习有序、高效的前提。复习中教师要关心学生,给他们最大的鼓励,挖掘他们最大的潜能,改进教学方式,贴近学生实际。
增强学生“分分必争”的意识。长期以来,学生认为历史是副科,再加上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对历史不感兴趣,对此,更应加强学生“分分必争,分分必得”的意识,说明历史学科成绩和素养也是界定考场胜败的重要砝码之一,让他们认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指导学生作答,切忌马虎应付。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都要认真审题,在脑海形成印象、形成思路。在教与训练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做选择题要力求速度和准确率,但不盲目求快;做材料题关键是注重对材料中信息的提炼,可分四步:审题、读题、链接、答题。简答题要规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简洁。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实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