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洋+王晓艳
【摘要】人格对于大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自卑型人格障碍就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阐述“人格”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群体容易出现的自卑型人格障碍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具有針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人格 发展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172-02
一、人格的基本含义
“人格”也被称为“个性”,该词起源于希腊语“Persona”一词,原意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随后,逐渐具有了“人格、个性”的意思。心理学上对这个词的借用主要是想要说明:人格其实是人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更换的不同面面具,这些面具也就是一个人个性的外在表现。
人格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即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以及功能性。首先,在遗传、环境和后天教育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每个人的人格都具有较高的独特性。其次,由于人格是多种元素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需要具备一定的内在统一性,这可以让人格受到自我意识的控制,避免出现人格分裂、适应困难等不良现象。第三,人格的功能性是指人格对人的行为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最后,人格还具有稳定性。一旦人的人格形成以后,就很难会被彻底改变。
二、大学生自卑人格的形成与危害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较大的社会压力的影响,所以很容易出现各种人格障碍,如自卑、羞怯、懒惰、急躁、狭隘、焦虑、虚荣等。在这些人格障碍当中,自卑人格是较为典型的一种大学生人格障碍,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1.大学生自卑人格的形成
自卑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不能自助的复杂情感。A·阿德勒曾经对“自卑感”进行了特殊的解释,他指出“一个人自认为自己的能力、环境和天赋不如别人,以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情绪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首先,需要对自卑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解。在心理学上,“自卑感”特指由于与合理规定标准或其他刺激物比较有差距,而产生了评价差异,进而导致的主观低落、悲伤等负面心理状态。在这里,“合理标准”是指人们习惯与自身比较的某个标准参考(如身高标准、成绩分数线、颜值等),当人们自身条件不及此标准时,就会产生自卑情结。而“刺激物”则是指人们比较自身的其他非标准参考对象(如某人学习优异、事业有成等),当此对象表现良好时,并且自身条件与之形成落差,就会产生负面的自卑心态。因此,自卑感源于个人对自身的评价以及“外在刺激物”对个人心理的影响,而如果一个人无法将这种“比较——评价——刺激”的连锁心理反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那么“自卑感”就会演化成一把“杀人于无形”的利剑——自卑型人格障碍。
2.大学生自卑人格的危害
自卑感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会让一个人一直处于一种“自我警醒”的状态之下,使一个人会为了要消除这种自卑感而不断奋进、提升自己。但如果自卑感程度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就会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具有自卑型人格障碍的大学生常常会拿自己的优点去和别人的缺点进行比较,总觉得自己出处不如他人,从而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例如前些年的马加爵毒杀室友事件就是由当事人马加爵自卑型人格障碍引起的血案。
三、解决大学生自卑人格的方案
1.自卑型人格障碍的诊断与预防
高校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来对学生的自卑型人格障碍进行尽早的诊治。通过心理测评、班级心理测评等方式让学生自行测试个人心理状态;还应当通过日常的课程、活动安排进行预防,例如设立心理课程分析自卑型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治疗常识,让学生客观认识自卑型心理障碍。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心理交流会,让学生彼此之间形成互助小组和团体,让学生内部提前预防这种人格障碍。
2.学校自卑型人格障碍的疏导
对于那些已经形成较为严重的自卑型人格障碍的学生,高校的教师可以着重备案,在得到当事人统一和信任的基础上,主动找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使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优点,为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另外,学校还要增加校园活动的多样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团体和活动组织,使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现个人魅力,这样也是增加学生自信心和荣誉感的方式之一。
3.学生对自卑型人格障碍的自我疏导
大学生的自卑型人格障碍的疏导并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大学生自己掌握心理疏导的方法,这样可以内外结合治愈自卑型人格障碍。首先,大学生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也就是要辩证地看待自己和评价自己,既看到自身的缺点,也要看到自己身的优点。其次,对于某次失败和挫折要形成正确地归因意识。第三,大学生要善于自我鼓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最后,要合理的选择对比参照物,与人比较时要讲究“可比性”。
参考文献:
[1]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2014
[2]高新.浅谈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5(07)
[3]马斯洛(Maslow,A.H.)著,动机与人格[M]. 华夏出版社.2014
[4]陈仲庚.人格心理学[M]. 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