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科学、规范、高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当前实际出发,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关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问题;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整体规划与全程指导
1.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且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高校就业部门对自身工作内容的认识较模糊,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应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上。就业指导工作大多为简单粗放式,就业工作指导随意性大,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 主要就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制定就业办法、招聘信息、择业技能、择业心理等方面开展教育,就业指导力度远远不够。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缺少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大多数就业指导人员由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教师构成,他们虽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但往往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距离就业指导工作的职业化和专家化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满足学生就业的多样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及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造成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不够理想。
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还不完善。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但许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存在指导内容简单、指导时间段相对滞后、指导面向的学生对象较窄等问题,主要是面向毕业班进行突击教育指导,局限于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准备求职材料、加强就业技巧训导等。因此,大学生普遍缺乏对职业的规划和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没有明确定位分析职业目标,在能力训练和职业教育上没有系统的计划和要求;其次,没有依据所学专业寻找关联的职业目标,缺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体现出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态。所以,毕业生因为没有准备而信息匮乏,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自身应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在就业竞争中因自身条件有限导致就业选择空间和发展空间受限,只能在有限几种职业中寻找就业机会。
(二)高校教育发展的弊端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的问题
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和市场需求存在差距。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高等教育却发展滞后。随着我国实行扩大招生以来,部分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和扩大办学规模,不考虑自身学校的办学资源和办学特色,不考虑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盲目追求升格、开设热门新专业,师资力量等教学资源及知识结构不适应生源规模和专业的发展规模,培养的毕业生缺乏专业特色,质量下降,不被社会和市场所接受。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
1.缺乏正确的就业观。由于缺少科学、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过于集中在薪资待遇、地域、工作稳定性等方面,而忽视那些能够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就业岗位,忽视工作岗位带来的锻炼机会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价值之间的关系,忽视人生职业生涯初级阶段的积累过程,因而会极大影响未来职业发展的预期,会更容易遇到职业发展的障碍。
2.就业期望值过高。经济收入高、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有保证仍然是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很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理性正确地定位自己,精英情结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使得大学生把择业目标定得过高,不少的毕业生不愿去边远地区,基层单位无人问津,对薪资、就业环境、发展前景等设定不符合自身实际和时间段的预期目标,形成了待遇好的单位应聘者人满为患,而地处偏远收入相对低的单位招不到适用人才的局面,大大缩小自己的择业空间,弱化自身就业竞争力,人为造成毕业生就业难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3.就业范围过窄。毕业生寻找就业单位性质单一,时间安排不合理,首选的就业单位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内外500强大企业,只有四处碰壁之后,才会考虑选择到私企和小公司,很多就业机会在观望犹豫中丢失,灵活就业和自己创业的应届毕业生所占比例就更小。毕业生预期就业地区狭窄,有的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偏差,乡土观念过重,依赖性强,寄希望于托关系、找门路就业,择业时会选择的就业地区是家乡或就近地区,自然大大减少了就业的机会,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4.缺乏就业竞争力。有的學生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欠缺以及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轨,对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缺乏信心,寻找就业岗位只是象征性到人才市场和双选会转一转,不具备就业竞争能力。在较大的就业压力下,毕业生心理因焦虑、自卑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造成心理创伤,表现出自暴自弃、甚至过激的行为,影响社会稳定。
(四)用人单位用人观念与实际需要错位使就业竞争日益剧烈
1.用人单位在选材方面占据了主动优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毕业生人数大规模增加,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剧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除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良好的道德素质外,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
2.人才高消费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价格体系尚未形成,用人单位用人成本差别小,企业招聘人才希望在最少成本的基础上创造最大的价值,用人单位对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招聘成本没有很大的差距,是造成人才高消费的原因。高校之间抢占毕业生就业市场份额、不同学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用人单位对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依然旺盛,而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则相对严峻。
3.用人单位急功近利的思想,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大于社会需求的客观事实,使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认为应届毕业生不能立刻为企业创造利润,须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成为应届毕业生难以逾越的门槛。高校毕业生在经过几年的寒窗苦读,知识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实践动手能力差,在择业中属初次就业者,工作经验较为缺乏,他们仍然属于职业领域的弱势群体。与此同时,许多大学生没有调整好就业心态,如果没有找到预期的单位,宁愿待业在家,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endprint
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高校要拓展就业指导的教育和服务功能
1.加强前瞻性研究,改进专业结构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加强对社会需求人才取向的研究分析,强化教学改革。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克服教学滞后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关注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毕业生。
2.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大部分由学生思想政治干部组成,要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水平,必须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一是委托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认定的专业培训机构对这支队伍进行专业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二是配备具有专业水准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充实队伍;三是引入校外职业指导师,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就业顾问,建立专兼职队伍。真正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和职业化就业指导队伍。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大学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辅导是一项全程化的工作,应贯穿在学生整个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中,并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分阶段、系统地开展,才能使大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一年级指导学生了解自我、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系统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职业对人的要求等方面的知识,并列出几种职业发展方向,使学生确定学习专业知识的方向。二、三年级指导学生对自己再次定位,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来拓宽知识面,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及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应的实践体验,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和社会需求情况, 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同时处理好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初步规划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在原有选择的基础上修正自己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进而增强就业的主动性,为今后就业做准备。四年级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对学生进行完善求职材料、写求职信、面试技巧、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方面的指导;举办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等系列讲座,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创造条件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实际感受到工作性质、内容。
4.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建设。高校应构建毕业生资源信息、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共享平台,要建立并完善、学生信息库、用人单位信息库,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快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加强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沟通的平台,建立一个适用的并能够满足毕业生需要的信息量大、使用性强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二)引导学生积极应对社会和市场需求
1.大学生应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作好职业规划,制定出大学生涯总体计划和不同时间阶段的计划,计划学习哪些专业知识,掌握哪些技能,采取哪些措施来开发自己的潜能。在执行计划遇到问题、挫折时,应根据自我发展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优化职业生涯规划,要对计划进行评估、修正,要有备用方案,主动适应各种变化,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正。
2.大学生应加强与社会职场人士的沟通交流,获取足够的行业、企业和职位的信息,保证职业规划的社会性和可实施性。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已由学习型转为复合型,注重工作态度、个人修养、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事业心、艰苦奋斗精神。大学生要能够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出发,合理确立就业理念,调整就业期望值,明确就业目标,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3.大学生必须具备自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大学生就业难和个体表现差异有关,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脱颖而出,必须在大学期间抓住机遇,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只有那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质,较宽知识面、敏锐洞察力、较强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性人才,才能适应就业市场竞争。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而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应该更好地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提升教育职能和工作理念,拓展服务功能,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建设,引导大学生积极应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毕业生,为畢业生求职、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唐晓育,张俊辉,芦伟.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安康师专学报,2006(10)
[2]高佩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人才开发,2005(03)
[3]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问题、实例、解析[J].北京: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崔贞(1973- ),女,安徽砀山人,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