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审美中的道德传延

2017-11-16 16:11
上海戏剧 2017年11期
关键词:传奇戏曲道德

婺剧《乌孝词》观感

在义乌广为流传的“颜乌葬父”故事,最近被義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搬上了舞台,演到了上海。

颜乌,春秋战国时人,家贫,至孝。汉刘向《说苑》载:“颜乌,亲亡,负土为大冢,群鸦数千衔土相助焉。乌既死,群鸦又衔土葬之。”此地初名乌伤,后名乌孝,现名义乌,均由此来。当地又传,颜乌为免父亲被蚊虫叮咬之苦,不惜袒胸露背,舍身饲之,这比“二十四孝”中“吴猛恣蚊”的故事,早了五六百年。这两个传说,在婺剧《乌孝词》中成了人物的定位、宣叙的重点和剧情的高潮,也奠定了婺剧《乌孝词》作为“传奇”的美学质地及风格。

“传奇”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一大传统,是一条通贯千年的审美风景线。综观历代经典,不少现实题材为主的剧作往往具有传奇色彩,而浪漫主义为主的剧作更是人神共处、你我不分。现实主义者如《窦娥冤》之“三誓灵验”,浪漫主义者如《牡丹亭》之花神判官,历史久远者有《白蛇传》《天仙配》和《梁祝》,现代新编者有《情探》《李慧娘》《红楼梦》……庶几可称,中国戏曲的历史,就是传奇人物和故事的历史,这是戏曲“人神共愉”特性尚存并延续的具体显示,也是戏曲艺术与现实生活适度分离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华民族从诗歌到小说、从书画到戏剧的整体文化思维共性和艺术审美的外在诉求,绝非以“童话”、“迷信”或“幻想”之类词语所能掩蔽或抹消。从20世纪中始,纯然的现实主义逐渐成为戏曲原创的主流,后更延至对传统剧目及相关片段的取舍标准,传奇审美的精神脉络遭遇断层,即使在20世纪后期新编历史剧强势崛起并引领戏曲振兴之时,传奇的审美精神同样未受到重视和启用。似乎,新时期的戏曲创演者们已将全力投向对人性本质的辨析和历史选择的探究,不及或不屑摆弄这些看似幼稚的“小花样”了。其实,这还是对戏曲蕴含的特殊的传统美学精神理解不深、感悟不透、运用不力所致。从群乌衔土和恣蚊护父这两个传说看,“颜乌葬父”具有介于传说与现实间的性质,为戏曲原创提供了一次对传奇审美进行适度继承、使其重现价值和恢复元气的良机。婺剧《乌孝词》虽将群乌的形象作了突出,并作为全剧贯串的象征性符码,但对群乌,尤其是“小黑”并未作更多传奇化处理。除了发出不同音调的“啊啊”声,“小黑”和群乌仅以肢体动作表意来实现与颜乌的交流,思想情感受到较大限制,影响了戏曲魅力的充分发挥。从历代人们对待《窦娥冤》《牡丹亭》的态度来看,只要理念对头、方法得当,那些对婺剧《乌孝词》异化为儿童剧或神话剧的忧虑,是不必要的。自信而积极地仿效和借鉴古典戏曲,既可增强该剧的想象力和感染力,形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审美风格,又有望践行一次对古典传奇审美的继承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有鉴于仅凭上述两个传说,不足以成就一台大戏,婺剧《乌孝词》以颜、孟两家人的纠葛及不同命运撑起故事框架,织成戏剧矛盾,从孟家收留颜家起始,到孟家逼迫颜家不成而驱逐之,再到颜家在山洞安身并实现自给自足,最后收留落魄的孟家老人作结。尽管其中情节桥段十分多见,可谓毫不新鲜,但婺剧《乌孝词》依然做到了令人相看不厌。这既归功于“爱看故事”这一长期的民间积淀,也归功于戏曲艺术的魅力展现。在楼巧珠、张国标的领衔主演下,婺剧的传统行当、唱腔特色和身段运用得以良好的展示。青年演员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特别是对群乌作了颇具现代感的歌舞化处理,使形象呈现更加可爱,剧情演进更添灵动之感,对全剧审美地传延传统道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孝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基,所有道德规范之本。自古云“百善孝当先”,意义专而深远,因儒家的“修齐治平”就是将孝作为“修身”“齐家”的基础,再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推向整个政治社会的,于是孝就成了忠。换言之,忠孝实为一体,孝是忠的基础和出发点。自古又云“万恶淫为首”,含义多而广阔,即放纵欲望必致道德沦丧,长幼失序,导致家庭和社会的崩坏,其中不孝当为首愆。值得一提的是,为强调孝的重要性和淫的危害性,历代相关的文艺作品中难免出现夸张、虚构甚至不合人情常理的现象,由此导致的愚孝演变为愚忠,“存天理”异化为“灭人欲”,便成为不足为训的糟粕。这一点在当代以继承、弘扬传统道德为使命的文艺创作中,同样应该引起注意。

婺剧《乌孝词》正是依循这一理念,安排了正反两条情节线——颜家的被收留、被驱逐、找家园、得善果,始终闪现着孝的光辉;孟家的施诡计、纵子弟、丧财产、遭恶报,始终笼罩着不孝的阴影。一善一恶,一乌一鸦,通过对比彰显孝的地位和价值。古人认为,乌和鸦是两种不同的鸟——乌羽纯黑,能反哺;鸦羽灰杂,不能反哺,因此乌代表吉祥,鸦则代表不吉。乌鸦之别在剧中虽未明确,但编导将颜家父子的互相照料与孟家父子的互相利用形成对比,将颜乌马兰因爱成婚与少妇翠翠窃财私奔形成对比,正应了两条情节线所内涵的两种道德观,既强化了道德反差和戏剧张力,更将孝道从个人的修行推向家风的树立,推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道德建设。义乌以属于本地的历史掌故、本土的戏曲剧种弘扬孝道,建设家风,倡导社会风尚,称之为“小剧演大道”“小地方看大中华”,不可不谓剀切。

即便是以道德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也不可将其教化作用看得过大和过于直观,特别是内容和形式上均与现实社会距离很大的古装戏曲,其教化的作用是非常曲折和深远的,那条曲折深远的通道便是审美。另一方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低估观众对文艺作品的接受力和转化力,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婺剧《乌孝词》最为理想的观剧效果,是成人在得到戏曲艺术的审美愉悦时,完成一次道德寻根之旅;孩子在得到可爱的艺术形象和童心童趣的满足后,留下长久甚至铭刻一世、影响一生的美好回忆。戏曲作为历久弥新的写意艺术,拥有包含传奇在内的独特的美学精神,拥有将美与丑、善与恶、现实与想象、苦难与幸福,同时以美的形象呈现出来的能力与优势,这一优势需要在当代得到更多的珍视和更大的发挥,以使戏曲剧作成为内涵道德、外现审美的真正的艺术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作品不仅是一台戏,而且是一束光,从小到大、自古至今地传延着道德之光,映照着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国家庭、每一个中国的时代社会。

对婺剧《乌孝词》在传奇审美中延续传统道德的赞赏,并不能替代对其创演缺点的批评。在伏笔设置、矛盾构建、人物命运、剧情节奏、群舞助演和舞美呈现上,该剧都有或多或少的粗疏处。如颜家老人为何宁肯受穷而不投奔为官的胞弟,孟家少爷与翠翠的奸情及谋夺父亲财产不但缺乏伏笔,就连简单的暗示都没有;又如仅以几位龙套演员表现深山群蚊的残酷叮咬,显然力不从心,最关键的是未能以演员的身段和音乐的配合加以表现,放弃了戏曲写意的特长;再如全剧淡静不足,总体节奏偏紧,情节发展反不及想象的顺畅等等。另外,作为全剧首尾点题的乌孝词,内容较一般化,还需精细推敲,打造出雅俗共赏的点睛之笔——这对成人观众尤其是儿童观众是非常重要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奇戏曲道德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逍遥传奇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道德
小樱桃之响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