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怎么走?为此,《经济》记者专访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原副会长陈宇。
新科技为职业教育带来更大挑战
《经济》: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自2011年起,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开始减少。2011年-2016年,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连续6年下降,总人数减少了约277万人。职业教育学校减少了约2600所。您怎么看待职业教育这一阶段培养人数逐年递减的情况?
陈宇:我觉得与人工智能和新科技的快速发展紧密相关。人们第一次了解机器人,是源于2011年美国的一档热门电视智力问答节目,当时的神秘人工智能选手战胜了这个节目史上最强的人类对手。此后,人工智能一路高歌猛进,谷歌启动谷歌大脑、苹果公司Siri上线、微软的实时翻译系统、AlphaGo打败人类棋手等。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渗透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这对职业教育有一定冲击,可能导致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无用武之地。
《经济》:的确,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一部分人认为“人类将来会无事可做”,另一部分人认为“人类将更懂得思考”。您怎么看待职业教育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陈宇:今年《未来简史》这本书挺火,里面的一个观点我记忆犹新——作者赫拉利预测在人工智能唱主角的未来时代,大多数人将成为无用之人。但我并不这么认为,相反,人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人有人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新技术、新科技的发展的确对职业教育有一些冲击,这并不是坏事,恰恰说明职业教育需要转型了,需要培养出与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职业教育来源于工作,回归于工作
《经济》: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以往职业教育的功能有哪些异同?
陈宇: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今天的职业教育和过去的相同点都是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不同点是,以前,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多定位于流水线,成为生产的每一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齿轮”和“螺丝钉”。而现在职业教育的功能要提升一个档次,即根据新科技革命的要求和趋势,培养出更灵活自主、更具独立思考能力、更具审辩思维能力的人才。
《经济》:有人会有疑惑,现阶段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比较笼统。有时,分不清楚哪些是职业教育的功能,哪些是普通教育的功能。从具体落实来说,学校应该怎么做?
陈宇:职业教育要坚持“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我认为坚持了这个方向,学校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鲜明的、有效的。
《经济》:能否举例说明?
陈宇:就拿富士康来说,以前富士康流水线上的人大多是经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而培养出来的。但是,现在这些人工岗位都被机器人代替了,而且机器人的工作做得比人更好。这时候,原本在流水线上的人是不是就失业了呢?是不是原本为这部分人而设置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呢?并不是这样。
一方面,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其中多数需要转移到其他工作领域。对于他们,要进行转业转岗教育和培训。有些工作的跨度可能很大。所以,培訓和教育的任务会更重。此外,人工智能无论怎么发展,总要有人管理和控制机器人。这也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未来培养方向——培养面对人工智能的操作层和执行层的工作人员。扩展到其他领域,比如,培养控制、管理和维护无人驾驶系统的人,培养能操控无人机的人等。总之,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技术技能人才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