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胡利娟
齐心协力擦亮“火车头”这块“金字招牌”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谈森林城市建设
文/本刊记者 胡利娟
森林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园区进厂矿,建设郊野公园、森林乡村、绿色水系和道路,街头游园、休闲绿地、无偿开放,实现了公众出门500米能见绿、能进林。真正体现了“森林进城,森林环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森林城市建设的新热潮,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新成效。特别是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为森林城市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使全国森林城市建设进入加快发展、科学推进的新阶段。
据统计,“森林城市”在创建期间,建设投资总额超过4500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于社会,每个城市年均新增造林面积20万亩以上,约占市域面积的1个百分点,大大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有力推进了森林资源增长和国土绿化进程。
不仅如此,近年来,森林城市建设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凝聚了社会各方面的新共识,备受关注,已经成为新的社会热点。特别是通过举办中欧城镇化与森林城市建设研讨会、首届亚太城市林业论坛、首届国际森林城市大会等会议,广泛宣传中国森林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有效作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
国际组织官员和专家一致认为,中国森林城市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其建设模式极具推广价值。森林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树立中国良好形象的新窗口。
10月10日,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的“2017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强调,国家森林城市是森林城市建设的“火车头”,是我国森林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批准能够作为审批事项保留下来,实属不易,一定要倍加珍惜,齐心协力把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五年来,森林城市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不仅打造了森林利民惠民的新路径,还逐步进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实现了定位和作用的新突破。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和义务植树等社会绿化活动,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了植绿护绿爱绿社会风尚的形成。通过发展以森林为依托的种植、养殖、旅游、休闲、康养等生态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张建龙说。
据每年对“创森”城市的调查,市民对建设森林城市的认知度和满意度都在90%以上,森林城市建设成为了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张建龙称,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搞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搞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搞好城市群绿化,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
五年间,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赋予了森林城市建设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营造城市宜居环境、扩大生态产品供给等方面的重要任务。
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支持森林城市建设。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城乡绿道、郊野公园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森林城市,建设森林小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森林城市,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地率,让城市更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
“尤其是国务院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批准列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将森林城市工程列入‘十三五’165项重大工程项目之中。”张建龙指出,这些都凸显了森林城市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标志着森林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新内容。
据了解,国家林业局将森林城市建设作为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战略任务,并纳入到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中,出台了《关于着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编制了《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颁布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林业行业标准。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指导编制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并将其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重点项目。国家标准委把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列入2017年国家标准目录。中央组织部将森林城市建设纳入年度干部调训计划,举办了森林城市建设专题研究班,这些都为森林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全国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还把森林城市建设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加强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许多省份把森林城市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五年发展规划,成立了由省政府、人大、政协领导同志亲自挂帅的森林城市建设领导机构,制定出台相关财政奖补政策。所有“创森”城市都是由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来组织领导,编制了总体规划,出台了意见决定,实施了一批建设工程。
实践证明,开展森林城市建设,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福利的新期待,我们要不辱使命,再接再厉,努力在森林城市建设实践中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当前,森林城市建设态势总体良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森林城市建设是林业工作的新领域,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配套政策缺乏、管理措施不完善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张建龙说,一些地方在“创森”中,还存在着急于拿牌子、怠于创牌子,重视数量扩充、忽视质量提升等倾向。对此,要强化问题意识,聚焦薄弱环节和问题短板,精准发力,不断强化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下一步,重点要抓好抓实规划布局、增绿提质、利民惠民、生态文化、创建载体和资金落实这六个方面的工作。
张建龙透露,目前,国家林业局正在组织编制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对全国进行总体布局和安排。有的省份已经开始着手编制本省规划,其他省要高度重视,抓紧推进。
总体上看,我国城市普遍缺林少绿,面积不足、质量不高、功能不强仍然是森林城市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为此,国家林业局把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和全面提升森林质量,作为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两项战略任务。在森林城市建设中,除了要把增绿作为首要任务外,还把提质作为长期任务,实施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对于以发挥生态功能为主的林子,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切实以人工的方式,打造出近自然的群落式森林,努力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对于以发挥经济功能为主的林子,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突出目的树种的经营,实行精耕细作,努力提高产品产量和经济产出。
虽然对森林城市建设,老百姓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超过了90%,但也提出了“生产、生活区域周边的绿化还不够”“郊区可供生态休闲的大型森林、湿地公园还不足”等问题。
张建龙指出,今后森林城市建设要切实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出发,从老百姓最关心、最需要的事情抓起。围绕方便老百姓享用森林,加快森林步道系统和绿道网络建设,大力推进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植物园、湿地公园等免费向市民开放,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更加广阔的生态空间。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以森林为依托的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发展,让广大农民兄弟在森林城市建设中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围绕保障提高老百姓身心健康,集中建设一批森林休闲、生态康养基地,积极开发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等生态服务产品。
建设森林城市,也是一个建设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去年,国家林业局出台的《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森林博物馆、标本馆、科普长廊、生态标识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为城乡居民了解森林、享受森林提供方便。同时,深入挖掘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古树名木文化的内涵,大力开展森林文学、音乐、书画、摄影等创作活动,传播森林文化知识,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并广泛开展市树市花评选、植纪念林、树木认养认建等群众参与式、体验式活动,激发人们关注森林、保护森林、发展森林的责任感,让建设森林城市成为老百姓的自觉行动。
国家森林城市,即是森林城市建设的“火车头”,又是我国森林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为了齐心协力把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张建龙强调,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分区推进。对于东部和南方,要全面推进,打造出名副其实、世界一流的森林城市。对于中部和北方,要重点推进,让尽可能多的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对于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要选择性推进,在条件好的城市,或者城市建成区,甚至在一个县域范围内,率先创成国家森林城市。
另一方面,要注重过程、看重实效。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是一个发展森林绿地、修复城乡生态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弘扬生态文化、提升城乡居民生态文明素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久久为功。所以,大家一定要注重过程、注重实效,而不能只看重牌子、看重荣誉。
再就是,要严格程序、严格审批。坚决把弄虚作假、拔苗助长的行为挡在审批程序之外,确保批准的国家森林城市过得硬,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最后,要持之以恒、越建越好。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批准,只是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新起点。获得称号的城市要按照组织领导不放松、建设力度不减弱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深入发展。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运用复查这个手段,加强对获得称号城市的跟踪督查、监测评估,确保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效越来越好,国家森林城市这个牌子更加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