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
诗和远方,这标签你要不要?
一天夜里,微信工作群里的“老”同事说:“沙龙可否做一期诗和远方?”为什么不呢?征求意见,“小”同事们貌似对诗有调侃的惧意。后来想了想,这句话出于高晓松: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既然是这样,我们拓宽外延,远方、诗、歌,都可以,都是生活。就算咱没有,别人有也行啊,过过眼瘾。
看到大家的稿子,一声长啸了。“老”同事直抒胸臆:“在我的生活里,从来就没有‘诗和远方’”;早上送孩子上学的辛苦妈妈眩晕暗骂:“这样的日子啥时是个头?”怀念先生的曾经学子慨叹,“不要到最后只剩一块无聊的墓碑”……倒是最年轻的小朋友成了“充电宝”:“在别人眼中我们谁都不是完美的,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沉醉在自己的歌声里。”用脚指头都想得出,过来人会说啥:日子还长着嘞!同样,也猜得出年轻人的回应:你们老了!
咋整?个人认为,劝解别人是个技术活儿,要求段位极高,要不怎么会有谈判专家?DNA不同,成长背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做到共情,难度太大了。是朋友,当个合格的听众就好。儿子不大时我就跟他“色厉内荏”:“妈妈不养自己的情绪,也不会养别人的,包括你。”但是,世间事哪有绝对?哪有孤立存在?情绪总会有,而且还会千差万别,无非是大家产生、消解情绪的方式不同。“如如不动”,遥远的目标而已。
记得台湾演员张震读过作家三毛一首诗《远方》,是这样的:
常常我跟自己说
到底远方是什么东西
然后我听见我自己回答
说远方是你这一生现在
最渴望的东西就是自由
……
问一问你的心
只要它答应
没有地方是
到不了的
那么远
三毛找到了她的诗和远方了吗?或许应该这么说,找到过。最终,她选择了自我了结,或许就在眼前的苟且里。
至此,我们本期的主题探讨可有出路和方向?北京话:歇菜。
好了,行到水穷,坐看云起,这反而生出了我们的主题:生活就是生活,人为切割、标签出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武断了(或者说脱离当时的情境了)。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东西是个整体。眼前的苟且不能过出诗意吗?有多少禅语真言,是晨钟暮鼓里的僧人留下的?远方都是诗吗?曾经有驴友在山上弹尽粮绝等待直升机救援,无比怀念俗日的苟且。
10颗葡萄,吃了5颗。心理学显示,就是有人觉得失去了一半,就是有人庆幸还有一半。所以,是苟且还是诗意,完全在自我认定。如果你非要说你生活里从来没有过诗与远方,那么恭喜,我也可以说,你的生活都是诗和远方。比如,“树凋叶落时如何?”有人得秋季忧郁症,就有人回答:“体露金风。”再比如,还有这古言古语:“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蒙个大意就是:毁誉不惊,神元气足,不过如此而已啊。这些人是怎么做到的?咱还得继续蒙:兴许除了先天不同外,他们还在不间断的修习中学会自我控制。并借由这种控制力,获得信心。从而欣赏和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个日子、每一个时刻,根本不分什么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
所以,谁爱给生活贴标签就贴去,咱们过自己的生活。关键一点:得乐和。万一不开心,《黄帝内经》早给支招了:大猩猩招牌动作是啥?捶胸啊!为啥捶?那是膻中穴,捶了就舒服了啊!
笑了吧?人间正道是沧桑,没错;但笑着沧桑,也绝非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