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君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一年一度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检查,在走访學校的过程中,听到很多学校讲述了教育理念与行为的转变给学校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我感到莫大的欣喜和鼓舞。但也有一些做法让我隐隐感到有些担心。
比如,在听取某校汇报的时候,校方对自己完整、系统的学生奖励体系大加宣扬,其中最主要的“亮点”是:十个积分换一张奖券,十张奖券换一个奖品,如铅笔、橡皮、笔记本等学习用具。在教师访谈环节中,教师们对学校此举也大加赞赏,理由是:原来都是教师个人掏腰包给学生购买奖品,现在学校承担了所有的奖品费用,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额外支出负担;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进步或良好表现给予学生相应的物质奖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认真完成作业了,上课专心听讲了,打架、骂人的现象少了,教师管理也省心了……我听着这些,心中却五味杂陈,这所学校的奖励方法,和淘宝、京东等众多商家推出的积分制有什么分别呢?
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励,通过奖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育手段。在这些奖励当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物质激励。这种激励手段,短期之内确实能让一些学生的表现有所改善,有时候效果还很明显。但是表象背后却有隐忧——物质奖励的刺激效果,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减弱,也会随着物质奖励的数量和频率的增加而失效。一旦失去物质刺激,或者是物质刺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时,教育的效果将会走向相反的方向。
一切教育手段都不能背离教育的本质,都要从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层面去思考、去考量。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物质奖励,主要受到行为主义教育观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刺激反应的结果。如果需要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只要通过强化物不断强化巩固该行为即可。这样的强化对塑造人的行为是有效的,但作用是有限的。一是脱离了强化物,行为会逐渐消退;二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主动性,不能形成自觉;三是容易导致对利益的追求而不是对意义的追求,容易“造就”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奖励学生这方面,学校已经建立了一些物质激励机制,并且初见成效,那么,是不是这个机制就是最好的或者唯一的?还有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激励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再回顾一下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要学生获得全面、主动、健康的发展。教育手段应该为教育目的服务,应立足于让人获得健全完满的发展,获得持续主动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手段就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教育手段,才能实现教育引人向善的目的。那么,和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有哪些呢?除了认知因素,恐怕就是学生的需要、情绪、自尊和意志品质这些内容了。因此,我们对学生采取的奖励评价手段应该围绕发现或培养学生的积极需要,利于学生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合理的自尊心,使学生获得归属感和掌控感,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等。
我们的教育应该通过对学生的需要、情绪、自尊、意志品质等要素的关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换言之,对学生的奖励应真正从“立德树人”的出发点考虑,将学生的德行放在培养的第一位,系统规划,让学生的心灵成长与才能培养相辅相成。
因此,我们的奖励可以从单纯的物质奖励转向体现个人价值的精神奖励。从学生的需要、情绪、自尊和意志品质几个维度着手,思考我们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评价和奖励手段。比如,如果学生有所进步,可以奖励他到图书室协同管理一天,或者把自己喜欢的图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推荐给同学;可以邀请他参与一天学校的管理,并让他提出一些问题,还可以鼓励他尝试着去解决。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了突出的表现,可以奖励他到其他的班级或年级进行展示,这种奖励并不是单纯的展示才能,而是鼓励他结交更多的朋友,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带动或影响他人。
若学生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提升,我们不要用“手拿一把草引导牛向前走”的简单物质刺激的方式对待他,而是要将挑战自我的弱项作为一种奖励,给予他足够的信心,尊重他、鼓励他、支持他,并在过程中适时、适度地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并引导他挖掘自己的潜能。若学生集体表现良好,我们的奖励不再是少写一天的作业,而是集体做公益。
所有的奖励之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挖掘、提升背后的意义与价值,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力所能及的付出给别人带来的幸福,在为他人带去快乐的同时成长自己,在一次次关照别人的的过程中遇到最好的自己。我想,这绝不是一支铅笔、一块橡皮所能及的。这种奖励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成长,是一种德行的塑形,更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从中,学生能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生命的价值,体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奖励的方式千千万万,我们可以选择的也非常多,但我们每选择一种都要认真地考量一番,这一奖励的背后我们追求的是什么?这个奖励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只有我们想要的和这种手段实际带给我们的相一致,这样的教育手段才是值得追求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成长中的人,我们要关照每个成长中的人的生命体验。也许带着一份敬畏之心去考量,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不再那么简单,不再那么功利,我们的学生就会有更好的发展。
编辑 _ 付江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