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歌创作极为凝练、含蓄,诗人并不直截了当表达情感,或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物”成为情感输出的媒介,诗人以物的口吻进行感情升华的长跑。而这里的“物”便是我们所说的“象”,象是搭起诗歌巢穴的枝。高中诗歌阅读鉴赏课堂中,意象的解读是学生开启诗歌语言的钥匙,教师要使每一位学生拥有这把钥匙,有效地对诗歌进行审美。
关键词:高中诗歌;阅读鉴赏;意象解读;诗歌语言钥匙
诗歌的意象有时候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有时候则是诗人创造或虚构出来的,用以作为情感、精神的载体,将抽象之物以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诗人的伟大之处,创造生动的意象,含蓄地抒发情感。学生在阅读鉴赏的时候,要从诗歌的意象进入,领悟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内容,看到诗歌的主旨。但学生在具有陌生化特点的诗歌语言环境下,很容易进入阅读的迷宫,在这里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熟知一些普遍的诗歌意象的含义,了解诗歌意象的组合方式,把握诗歌意象。
一、熟知常见的诗歌意象
《荀子·正名》中有言:“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许多东西是约定俗成的,包括许多常见意象的意义。所以,为了方便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进行解读,教师可将一些常见的、约定俗成的意象,包括对应的意义列举出来,让学生对这些固定的意象形成记忆,进而在鉴赏诗的过程中,能够即刻抓到诗中的关键点,体悟作者情思的涌动。
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这首诗歌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富有诗情,读来荡气回肠,跌宕起伏。表达诗人对祖国浓浓深情,注入诗人对历史及时代的思考,涌动着诗人对摆脱贫困、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愿望。在意象的选择上,诗人更是独辟蹊径,从祖国沉重灾难背后的现实、历史直接进入,择取耐人寻味、意义隽永的意象进行凝重而又流动的画面的勾勒;进行舒缓而又深沉的节奏的创作。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意象,“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隧洞”“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驳船”“纤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笑窝”“起跑线”“黎明”等等。“淤滩”与“险滩”意义相近,是常用的意象,表达路途的艰难;“纤绳”“蛛网”也是常用的意象,表达困囚及悲哀之感;“胚芽”“笑窝”“起跑线”“黎明”更是常用的意象,表达希望、理想之意。这些意象呈现了一幅祖国饱经风雨的过去、贫穷困苦的现实,以及新生、闪现黎明光辉的未来的交织画面。诗人令自己与诗的意象融合,将物化的自我形象贯穿于祖国的形象中,同呼吸共患难。
二、了解诗歌意象的组合方式
诗歌之巢并不是用一个或两个意象之枝搭建而成,有时候意象比较纷繁,为了准确的解读意象,学生有必要对诗歌意象的组合方式进行了解,以便在阅读时避开庞杂,有效的找到主干路。关于意象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并列式、叠加式、辐射式三种。
首先,并列式是指在一定的构思意图基础上,意象并列组接在一起,组合成完整的一幅新画面。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个意象以并列组合的方式构成一幅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富有新意的秋景图,衬托出诗人内心直抵霄汉的气魄。
其次,叠加式是指不同时空的两个或多个、两组或多组意象的叠加组合。例如,在關于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的阅读鉴赏之时,教师便可让学生在了解叠加式内涵的基础上,自行探究这首诗的叠加组合意象。例如,在“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之后,诗人用一些诠释希望之意的意象进行叠加式的组合,产生飓风的力量,加强希望的感觉。如“花朵”“古莲的胚芽”“笑窝”“起跑线”“黎明”。而为了说明贫穷、悲哀,诗人又叠加组合意象:“老水车”“矿灯”“隧洞”“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的驳船”“勒进肩膀的纤绳”。分辨出这些意象的组合方式,便能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诗歌的脉络逐渐清晰,便于学生鉴赏。
最后,辐射式是指多个意象与主导意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多个意象向心凝聚的美学特点,范围由大到小,结构由外向内。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诗中意象的组合特点,进行全面的审美赏析。同时,根据组合的特点,找准诗歌的主导意象,以简驭繁,进行主旨挖掘。
三、有效分析诗歌意象
诗言志,诗缘情,基于诗歌的这种创作原则,诗人都会“外感于物,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而所感之物便是寄寓诗人情思的意象或意象群,它们有自身的内容特征,需要学生把握。只有准确的把握,才能有效的赏析诗歌作品。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什么读来荡气回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象自身的内容特征,两种感情基调不同的意象群交相辉映,达到情感上的一个转折。因为转折,诗歌的思想内涵得以升华。如诗人在塑造过去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及现实中祖国的形象时,用的是灰暗色调的意象,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隧洞蜗行”“干瘪的稻穗”;而在塑造充满希望的祖国时,作者则改用明亮色调,如“花朵”“胚芽”“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
分析意象,还要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及创作风格。这需要教师在解读诗歌之前,对诗人进行介绍。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将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包括履历、经历、创作风格等。当然,还可以找该诗人的其他诗篇,做比较性的阅读。例如,在学习舒婷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找有关舒婷的介绍,包括朦胧诗的风格特征,舒婷诗歌的风格特征,以此来进行参照性的解读。舒婷的诗,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来安排大量的意象,每一个意象都不虚置,具有一定的隐喻、象征性。
另外,在分析意象的时候,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意象与物象的关系。物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一旦进入诗人的诗句情思中便具有了主观色彩,听从诗人差遣,变成意象。但是同一物象融入的情思不同,所呈现的意象便不同。简而言之,意象是融入情思而主观化的物象。在诗歌的赏析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辨相同物象所营造的不同意象,准确的解析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砖瓦,是建筑诗歌艺术大厦的重要元素,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时候,要从意象的解析进入,熟知常见诗歌意象,了解诗歌意象的组合方式,结合诗歌的内容特征、诗人的创作风格、背景,了解诗歌意象与物象间的关系,才能有效解读诗歌意象。
参考文献:
[1] 时金芳. 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黄慧.比较赏析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之友,2017,(5).
[3]孙春艳、李耘.中国古代文学家与流派综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朱生华(1976—),男,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立发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