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又上头条了。清华工会组织的一次板书书法比赛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准确地说,是“清华大学教职工粉笔板书比赛”,首开教师职业特色书法比赛之先河。据报道,此次共有近40名教师报名参赛,来自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的6位书法名家担任比赛评委。
或清秀俊逸,或遒勁有力,或朴茂工稳,或笔势豪纵,看到网上热传的板书截图,网友一边倒地点赞,“这样的板书你怎么舍得擦”“看着就舒服,我就喜欢看老师的板书”。粉笔板书成功敲开了不少人尤其是“70后”“80后”的记忆闸门。在PPT、投影仪还没有“占领”课堂之前,粉笔板书是这群人关于课堂、关于教室的重要记忆。
清华粉笔板书受热捧,也是借粉笔板书在传递一种情绪。相比PPT的快捷与现代化,粉笔板书是“慢”与“传统”的代名词。在一切都被数字化的时代里,曾经的“慢”与“传统”也因稀缺而更显珍贵。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时代,粉笔板书是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园气质被一起封存在记忆里的。前段时间,来自我国妇产学科奠基人林巧稚的一份手写病历热传网络,字迹端正整洁,内容紧凑凝练,中英文对照一丝不苟,网友惊叹的不仅是手写这份病历之人的身份,更是70年前“细节见真章”的风范与医者仁心。
自成一派的字体、不借助工具徒手画圆、堪称印刷版的公式推导……虽然没有高科技和数字化,但老师是在场的,老师连同他的板书一起,构成课堂这一独特场域的信息,黑板和板书作为沟通的媒介,同样成功完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因为原生态而更显纯粹。
随着PPT等办公软件的广泛使用,一切正在发生改变。别致的形势、精美的图文,确实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且因为可以提前制作,一些不必要的课堂书写过程也可以省去,让课堂节奏更加有张有弛。但被PPT所“异化”,正是社会焦虑之处——刷出更多存在感的成了PPT而不是任课老师,一些老师把更多重点放在PPT制作的精美上而非课堂气氛的掌握及互动上。在学生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对待板书的老师,我们一般都独立笔记;对待PPT的老师,我们一般都集体拷贝”,似乎是对这种“异化”的消极回应。
数字化终归是大势所趋,全媒体化教学势不可当,要求回到粉笔板书的“慢”与“传统”的时代,只能是美好的想象,不可能也不现实。但借粉笔板书所传递出的情绪,却值得我们所有人珍视并深思。时代在前进,技术在进步,但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关系与本质不该过多受到干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论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应得到坚守与秉承。在“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传播学论断越来越得到验证的今天,这种坚守也许并不很容易,但它值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