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设计及兴趣的培养

2017-11-15 05:08李文超郑准泽
运动 2017年17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体育活动

李文超,郑准泽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设计及兴趣的培养

李文超,郑准泽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是体育教学组成的主要内容。缺乏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对于一名学生来讲,一堂体育课是否喜欢,就要看教师是否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设计得好学生就会产生兴趣,上课的积极主动性就会高,就越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设计;兴趣

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研究发现,活动内容不能与中小学年龄特点有机结合,同时,还存在活动形式多样性、趣味性、运动性不足的问题,这导致体育活动大多停滞在“玩玩而已”的平面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预期效果。因此,有必要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设计。

1 体育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

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依据一般是按照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规律,还要突出其学科的特点。例如,知识类体育教学活动要根据知识的习得和理解能力来设计;技能为主的教学活动要考虑身体素质发展的特征和技能形成的过程规律。只有全面重视,才能最大化地发挥体育教学活动的应有价值。

对于中小学生来讲,体育的教学目的要区别于大学的重技术、抠细节,当然掌握运动技术也很关键,但是对于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来讲,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认知能力、心理品质、团队精神等能力的提升更能发挥体育的潜在价值。因此,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应考虑是否能发展学生更多的能力,而不仅仅是锻炼了身体。这意味着体育教学活动设计要以教学任务分析和学生情况分析等准备工作为前提。

2 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反映了搞好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教学活动没计的客观规律。其主要类型如下。

2.1 教学主体性原则

通常来讲,教学活动的设计主体是教师,学生基本不参与设计活动,这就容易造成学习活动设计和学生主体地位被轻视。要规避此种情况,应做到以下2点。

2.1.1 设计主体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教的主动性体现在主动地认识和探讨学生学习的规律性,了解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规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道具,组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计划、进度与案例,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参与。

2.1.2 依据体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建立相应的工作规范。例如,在设计教师的讲授活动时,应考虑学生是以听为主,还是以练习、思考为主;如何使学生听得清

楚、有兴致、愿意听,能保持注意力、不易疲劳;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顺利地理解教学内容及其结构,掌握重点;如何用示范、表情、手势增强讲授语言的效果;如何便于指导学生做好练习,指导他们协调听、练、看、想等活动。

2.2 注意与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协调

教学活动总是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环境中进行。设计体育教学活动一定要注意与环境是否相适应。否则,教学环境可能会影响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在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不能只是单一地去适应环境,还应充分利用教学环境中的积极有利因素,适时对环境施加积极影响,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条件来挖掘和设计体育教学活动。

2.3 活动多样性原则

体育教学需要多种活动相互配合。同时,为了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可能采取几种不同的活动形式。教学活动多样化不但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和注意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注意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并且注意适当的难易程度,能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

2.4 学科科学性原则

体育教学活动应该符合体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学科,体育教学活动及内容的设计应具有体育学科特色。只有彰显学科的特色,才能使学习者得到真实的身心锻炼和教育,了解其体育内在的教育特性。例如,在课堂或活动中充分使得每个人进行实践性的身体运动,在这个过程里尽量融入思维,以及体育语言和体育科学等方法,发挥其教育的最大价值和意义。

3 体育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在设计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做好教学结构设计、确定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空间和时间结构,确定怎样给予学生提供学习帮助和指导等。

3.1 教学案例

任务式教学:校园慢跑。

教学目标:通过大纲安排教学任务,积极培养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能力,在体验中感受同学间的友谊、支持与信任,借助丰富的活动和科学的设计激发对体育的兴趣,发展身体所需的各种能力。

场地器材:校内、外开阔运动场,秒表和标志桶。

活动形式:分组进行(一般以6~8人1组),通常把一班分为2组。

课前准备:上课教师课前了解场地和器材情况,以便在跑步时选择适宜的前进路线,慢跑时可设计若干方案,避免学生产生抵制情绪,减少跑步兴趣。

操作过程:(1)在整队完毕后,教师讲解注意事项。①所有跑步者要注意节奏,保持前后间距,不要掉队。②教师视线不要离开学生,防止意外情况发生。(2)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开始慢跑,学生以二路或三路纵队的队形进行,跑的时限可以是3分钟或5分钟(时间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致随时进行调整)。(3)跑步时间完成可下达“校园慢跑”任务。①班级为单位进行合理分组。②各小组推选小组长(领跑人)。

要求:领跑人要事先充分了解和掌握学校的各种运动设施,根据学校现有的场地,规划出具有新鲜感和创造力的跑步路径;通过小组对抗类的比赛,团队合作,赢得名次;跑步的时长可为3分钟或5分钟(可根据情况进行设定);终点位置的设置(根据课程的计划要求提前布置);以小组进行慢跑时,当时间到达后,所有学生均通过终点后教师进行点评。

3.2 教学反思

3.2.1 自由带领跑中,能够让学生根据现有的教学场地设计跑步形式和路线,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喜爱这种运动形式,提高参与积极性。

3.2.2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里,课前的热身和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运动的形式多以绕圈跑和慢跑形式为主。长期不变的固定模式,会令学生对运动失去兴趣,枯燥、单调的情绪会加强,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产生厌倦懈怠感。打破慢跑只能在运动跑道上进行的思想壁垒,通过合理可行的校园路径设计,使得跑步不再是个枯燥的活动,而是一种愉悦放松的运动,不仅能够欣赏到亮丽的校园景色,还能不知不觉中跑完全程,使得运动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4 体育教学活动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知、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从事一切事情最好的导师。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兴趣培养应注意的事项 。

4.1 捕捉兴趣,调动激情

正确的学习目的往往会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当有了自发的兴趣,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才会更紧密的结合,兴趣才会由有趣、乐趣发展到志趣,这一完整过程的演变才会产生更大的自觉性和方向性。

上课前期可让学生了解相关学习内容,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让学生了解课程目标及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在体育教学课程中还可尝试结合体育在企业管理、农业劳作、部队训练、教育科研领域中得以发挥的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体育的重要性及对其他能力的培养意义。在讲授具体项目时可结合国内优秀运动员与国际知名体育明星,以此为案例激发学生远大理想,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有效措施。

4.2 适时设疑,开动脑筋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事先准备的问题和课堂现场教学情况适时设疑,这种教学模式可大大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形成一个较高层次的认知体系。教师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体育现象,为学生营造和创设“生活体育”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设疑,让平时较高水平的体育比赛需要了解的知识能够在情境下的体育中得以认知和传播。

4.3 贵在实践,寓教于乐

体育课程的优点在于生动、直观和鲜明,这一特点较易诱发学生产生好奇心,并期望自己能够通过实践来实现。应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感情丰富,对较新鲜的事物善于接受并易产生兴趣,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会使体育课堂充满朝气,这是很多学生喜欢运动、喜欢体育课的重要原因。但是,因年龄原因导致中小学生不能像成人一样思考体育运动更多的价值和内涵,因此很多学生对体育活动和课程的认识只能体现在表象上,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让学生热爱体育课,其次,是尽可能在课堂中通过学生的好奇心,较好地在课程中传递概念、专业知识及技术特点,使得学与玩能够有机结合。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游戏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例如以下两个游戏案例。

4.3.1 螃蟹过河本游戏设计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加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本游戏在设计时有几点不同的考虑:首先是方法上,全队站成一横排,将相邻的两条腿绑在一起,听哨音出发,由起点位置走向终点位置,这期间应统一口令与步调。完成游戏需要每一小组全体人员的配合,此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 图1)。

图1 螃蟹过河游戏

4.3.2 “正字”接力赛锻炼游戏设计目标是为全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在合作中学会与同伴交流和沟通,以此培养良好的人家关系。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智育,通过身体运动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学生的认知能力( 图 2)。

图2 “正字”接力赛

4.4 融洽感情,以情育人

教学活动中建立起的师生感情可以为教师和学生长期的和谐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很多学生就因某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新颖的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师上课的个人魅力等因素,学生对体育教师产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崇拜,并极有可能在今后会把体育作为了自己的终身职业。很难想象学生会对不喜欢的教师与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对于体育教师应热爱并多了解自己的学生,尤其对于当下的孩子们,他们出生在“90”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语言和行为上均与上个时代有较大差别,因此,在中小学的教师不仅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应建立一种朋友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把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教学内容的始终,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体育知识,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4.5 依据个性,发展潜能

对于当代的中小学生,独生子女颇多,因此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点也截然不同,根据中小学生班级人数较多的特性,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考虑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根据以往经验,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容易对体育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这些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和途径调动他们积极性,根据个人特点设计培养方案,成为他们实现体育梦想的激励者。在课堂中总有一些学生表现得较弱,竞技能力不足或参与热情不高,对这种现象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案加以应对,发现他们参与教学的闪光点,或量身打造一些适合他们参与的活动内容,在他们参与的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让他们能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总体来说,就是让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中感受到体育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展示自我。

[1]于可红,余立峰.体育课程教学模块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邱裕良,贾颖战.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设计[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G807

A

1674-151X(2017)17-097-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7.052

投稿日期:2017-07-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课题号:CLA130196)。

李文超(1980—),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体育活动
“六小”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活动随手拍”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我们的“体育梦”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