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飞
“慈母家中等,盼得游子归”。今天是12月20日,十八年前的今天,在外漂泊四百多年的澳门重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新闻媒体也在今天适时发表了很多关于澳门回归的追忆。在举国欢腾的时刻,我们的编辑会也在卓尔书店如期召开。
邹建军背着厚重的双肩包来到“故缘”,我们打趣道:“邹老师,您这又是风尘仆仆地出差归来么?”
“没有,背包里都是书。我最近比较忙,忙着给学生讲课,还有一些学术讲座,我有个习惯,就是不讲重复的课题,所以每次讲座都需要我重新查阅资料,准备讲课稿件。”邹建军边说边快步走到会议桌旁,从书包里掏出《外国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等书。
“那您学术研究任务繁重,还要兼顾《中国诗歌》编委工作,也很辛苦。”一编辑道。
“累是有一点儿,不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好。”邹建军微微抬头,做着读书笔记,云淡风轻地回答道。
“最近阎志也是大动作频频啊,长江青年城的建设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大利好!”谢克强说道。
“还有更大的事情呢,首架‘武汉造’卓尔领航者飞机飞上蓝天呐!”车延高接着话茬说道。
“你关心天上,我关心地下。”谢克强笑着调侃道。
说话间,阎志推门而入。一落座,谢老师便焦急地问道:“张凯找到了么?”
“历时17天终于找到了。我当时看到这个消息后,很震惊,立马跟县委领导打电话,需要帮助的话,让他们随时跟我联系。”尔后,阎志便讲起了罗田籍诗人张凯走失的事情原委。
“张凯是我以前的中学语文老师,虽然没有教过我,但也算我走上诗歌道路的启蒙老师。他非常有才华,只可惜现在变成了这样,现在人找到了就好。我跟县里领导请求,一定安排好他的后续生活,并将他的作品整理出来,有任何要求都可以来找我。”阎志惋惜地说道。
“这说明阎志是有大爱的。诗歌不仅给我们带来精神财富,还可以让人有悲悯之心。”车延高看着大家说。
张凯,罗田籍诗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诗刊》、《长江文艺》、《芳草》等杂志上发表了大量乡土诗,在湖北还算是有点影响的诗人。
“刚听说屠岸先生逝世了,他作为我们的编委,我们应该给予他足够的尊重和敬意,我建议十二卷的《中国诗歌》做个纪念特辑,余光中先生作为诗坛前辈,也要为他做个纪念特辑,只是本卷内容稍显沉重。”阎志翻看样书说道。
“我同意阎志的意见,虽然最后一卷是民刊诗选,如今要插入两个纪念特辑,版面要压缩了,但还是要拿出我们对待诗人应有的态度。”车延高说道。
“关于武汉诗歌节,我们在这一卷里叙述的篇幅不要冗长,但是也要表现出来。”阎志紧接着提出了意见。
“那加个插页如何?因为本卷内容实在是很多,页码可能不够了。”一编辑说道。
“这个提议很好,加个彩色插页,将诗歌节的活动以图片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谢克强兴奋地回复。
“那就采纳此意见,加个彩插。”阎志同意地点点头。
“那我们分工,邹建军负责悼念余光中特辑内容的编排,亚飞你负责武汉诗歌节的内容,朱妍和熊曼负责稿件的删减……”谢老师逐个布置了工作任务。
“看,谢老师一谈到诗歌工作,整个人都焕发生机啊!”车延高打趣道。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诗歌让人内心充满活力啊!”阎志笑着附和。
11月30日,随着外国诗人面对面活动的成功举行和新发现诗歌营的青年诗人江城文化采风活动的结束,第三届武汉诗歌节暨香港国际诗歌之夜(武汉站)在江城完美谢幕。
“这次武汉诗歌节确实不错,和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联合举办,标志着进一步拓宽了国际文化视野啊!”谢克强谈论起了前不久的武汉诗歌节。
“我觉得晚会内容很丰富,场景布置得很漂亮,好多读者前来咨询是否可以参加呢!”一编辑笑盈盈地说道。
“武汉诗歌节已经是第三届了,连续性地举办下去,就会成为新的文化地标。”车延高如是说。
一句句由各国语言吟诵出来的美妙诗句,一曲曲赏心悦目的曼妙歌舞,一场场生动深邃的国际化诗歌文化对谈,为江城留下了绵绵诗意。
茶水续过一遍,在清香扑鼻的茗茶中,本次编辑会也渐近尾声。那就让我们期待着明年的诗歌节更加富有创新性的活动策划,为读者朋友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