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蕾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青春题材的电影是一种青春文化,是对某一时期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的回应,它刻意关注的是再现过去及其延续下来的影响。青春电影在于重点展示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情感,在格调、题材和叙事办法上有很高的类似,影片一般通过青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理情感来传达创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追求。[1]青春电影更多地体现普通观众的接受心理,有温情的美好青春,有残酷主题的青春,也有另类的青春画面。在青春电影中,混合了潮流、恋情、残酷、喜剧、另类等元素,已经具有一定的票房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
我国早期的青春题材电影具有阶级导向性,重视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从生活中挖掘社会与人生的真理。第一、二代导演多被“五四运动”感染,在作品中会展示出少许的反封建思想;第三、四代导演反映青年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做出的选择和成长,如《白毛女》《青春之歌》等杰出作品。《白毛女》反映了女主角喜儿饱受旧时代社会制度的迫害躲进山林生活而成为少白头,后被共产党救出,打倒地主阶级,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故事。《青春之歌》展现了女主角林道静轻生被救后看到希望和光明,通过接触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走向一条不平庸且充溢风险的革命之路。
这一时期的电影制作人多是从电影学院毕业,年轻的导演们受到系统锻炼,在孩童时期体验过下乡、当兵、十年大难,携带革新的热情走进电影界;正是社会重大革新时期,旧体制、旧观点的瓦解,新兴思维、观念的形成和树立,对新的思想、创作手法特别敏感,力求在每一部影视中寻觅新的角度。《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典型的青春题材影片,有爱情、有幼稚、有成长,一帮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青春时代。影片《十七岁的单车》讲述了两名男主人公因一辆山地自行车而被改变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城市与乡村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及职权压迫下的青春。
青春题材的电影在近些年慢慢成为票房的主攻手,和之前的“文革”青春、边缘青春等做比较,“校园青春”成为青春电影主力军。它通过校园、家庭、职场等方面描绘了青春的景观性,[2]围绕着友情、爱情、事业、暴力等元素描绘。《我的少女时代》《匆匆那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影片营造观众所需求的情感,围绕着友情、爱情、暴力来还原校园时期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让观众感同身受。《失恋33天》等职场青春电影倡导走出低谷重新再来,最终爱情事业双丰收。《小时代》《老男孩》《夏洛特烦恼》等影片就是迫于家庭与社会的压力,纯朴的青春恋情势必成为通往成年社会的极大阻碍。
电影节奏是作品生命力之体现,没有节奏,便失去了艺术的魅力。在这些电影理论家的表述中,节奏无疑已经上升为决定一部影片生死成败的因素乃至唯一因素。节奏对于影片的重要性,不少电影理论家都持有相似的见解。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说道:“毫无疑问,节奏是影片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微妙的很少被研究过的特性。”[3]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则讲得更干脆:“节奏永远是至关重要的。”法国电影理论家莱昂·摩西纳克认为,电影的关键“是节奏,不然就是死亡”[4]。
电影的节奏不仅是由构成其运动的时间、空间变化的瑰丽造成的,而且在电影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现象的诸多因素也起到作用。电影的节奏不是单一的,其分类标准也不是统一的。有从叙事内容和形式角度划分的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5]有从受众角度划分的听觉节奏和视觉节奏。内部节奏指的是情节中角色动作、摄像机的使用方式、景别等;外部节奏指的是后期剪辑构成的节奏。内部节奏靠演员的表演,外部节奏靠镜头的连接与转换。《小时代》系列作品正是利用情感的起起伏伏为这个系列影片带来了很强的节奏感,四名女主角为了生存,各自都承担着生活所带来的压力,还要处理她们之间混乱的情感纠纷,使她们之间的友情、爱情和亲情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青春电影场景内的运动是形成节奏的基本。画面中的人物朝各个方向运动,运动速率的快慢都会造成节奏变换。控制好运动的速率、节奏,就能抓住观众的眼球,使观众观看影片时的情绪更高昂。
《我的少女时代》中一个片段:女主角给男主角送诅咒信,蹑手蹑脚,从角落偷偷进到更衣室将诅咒信放进男主角的包里。此时影片会使观看者的眼球集中在女主角身上,刺激他们的情绪更加兴奋,观看影片的同时替冒着被发现危险的女主角捏一把汗。
画面内物体突然的加速或减速可以在电影中形成较明显的节奏感。《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毕业时在海边的场景中,男主角等一行人在海里面玩水,释放青春,展现年轻的生命力的动态构图,和玩水后一起坐在坝上聊天的静止画面形成了一种对比,形成了节奏美。
镜头分为长、短镜头,长镜头的使用会使观众观看时感到沉闷,影片的节奏会变得缓慢,因而,制作人会在剧情、人物运动等方面加以衬托,从而让观众感觉不那么厌烦。《小时代4:灵魂尽头》的片尾是约十分钟的长镜头,以回忆思念为主,通过摄像机的移动速度,使其整体节奏快慢交替,使人心情感到有些沉闷,但不会让观众感到无聊,还是会很吸引观众去认真欣赏,这和剧情也有或多或少的关联。镜头一旦比剧情所要表达的内容长,就会使观众感觉沉闷,想要去做其他事情。《我的少女时代》中男主角与女主角一起跟踪各自喜欢的人,企图拆散他们,这一片段中的短镜头拍摄出两人偷偷追踪的场景,但是女主角笨手笨脚,使观众都替她担心。短镜头的连接所带来的镜头加速效果,再加上背景音乐烘托,将此时的节奏提升,使观众的情绪燃到一个高点。
《我的少女时代》里,男主角徐太宇代表一高去和别的学校争地盘,就运用了慢镜头技巧,凸显男主角下手之狠和臭名远扬的“恶棍老大”形象,一快一慢的镜头结合使用造成节奏上的强烈对比。
不一样的景别可以造成不一样的节奏感,改变景别是为了更好地描述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好地表现被拍对象的特征,突出影片的节奏感。远景镜头拥有较强的纵深感,即使物体是在运动,远景看上去和静止一样,运动缓慢,节奏感也相对地缓慢;而特写镜头就恰恰和远景镜头相反,特写镜头可以生动地表现出拍摄对象的情感深度和激情度;全景因为焦距短,所以空间感很强,如果拍摄对象在画面中最远处,那么此画面的节奏会极其缓慢。田蒙导演的《既然青春留不住》中,周慧刚做完手术去厕所照镜子时的那个片段的节奏感很强。周慧进入厕所时节奏还很缓慢,照镜子整理头发发现头发脱落时,影片的节奏突然加快,1分16秒的时间内变换33个镜头,且都是在中景、近景、特写这三个景别之间来回转换,将观众的情绪带到整部影片的顶峰。
拍摄角度可以说是导演的眼睛,可以精确地给观众带来视觉的节奏。角度改变可以给观众的眼球造成剧烈的冲击,使影片产生节奏。《我的少女时代》中就有在水里、海里拍摄的镜头,由于水中有浮力,拍摄时也会一上一下地漂浮,可以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的情感发生变化。
摄像机的运动主要包括推拉摇移,不同的运动可以形成不同的节奏感,让观众感受到节奏变化的主要方法。摄像机运动可以使关注重点改变,从一个人或物转到另一个人或物身上,调整被摄对象的景别可以使画面中的前景与后景的透视结构发生改变。运动摄像使被摄者在镜头中的位置不断改变,破坏镜头对空间的束缚,加强被摄者的表现力。
《小时代》中顾里从车中下来那一幕是电影开头最长的跟拍镜头。顾里下车后镜头就随着顾里的移动速度在其身后进行跟拍,转个弯后镜头从内侧移到顾里的正前方跟着她的脚步节奏继续跟拍,之后又移到侧面跟拍,在顾里转弯后镜头没有移动,只是继续跟着她的步伐进行拍摄。这样的做法使得影片既真实又自然,让观众观看也会感到舒适。
在电影中,光线的强弱能营造不同的氛围,一般光线都是配合影片的故事情节结合使用,长时间的曝光过强或太暗会使观众的眼睛产生疲劳,恰当地使用光线可以使观众产生恐慌、紧张、舒适等内心感受。电影《小时代》中林萧去面试时摔倒后的幻想画面,光线比正常画面中的光线调得明亮,此时的照明度和幻想中的画面情调相吻合,配上音乐的烘托,使整体进入比较缓和的节奏中。
色彩在生活中代表着文化、心情和情绪变化。冷暖色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心情或此时此刻画面中场景的格调。冷色调通常用来表现悲伤、狠毒、胆怯等;暖色调通常用来表现生机、期望、光明等。两种色调组合起来时能缓解观众焦灼的心情,两种色调交互出现时能够加快影片的节奏。同样在《既然青春留不住》中,周慧在病房厕所内照镜子时的深蓝色调,有一种庄严肃穆感,接近无边的悲凉、残酷。配合着音乐,观众的情绪提升到影片的最高,之后又慢慢松弛、平静。
声音是电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声音的大小、频率能使人的心情产生变化。声音包括人声、音乐、音响,本身就拥有极强的节奏感。电影中声音形成的节奏通常与画面结合或不结合,或单独,都能形成节奏感。
《既然青春留不住》中,女主角在病房厕所内的背景音乐十分伤感,配合剧情的发展,将观众的情绪带动到影片的高潮。《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几个男生在教室捣乱时的音乐欢快有节奏,随着音乐节奏越来越快,影片的节奏也越来越强,直到谈皮筋的音响声出现,节奏缓缓地平静下来。
青春题材的电影多关注的是年轻人,但是如何去表现年轻人,在不同的电影中就可以通过职业的差异、身份的不同、生活的环境来进行表现。节奏是青春电影中必备的良药,生动的剧情故事与无悔的青春,用真诚向热血和美妙的青春致敬。通过专业的镜头语言展示,音乐中“调皮”的音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再配合剪辑师优秀的剪辑,场面调度的恰当性都会使观众很好地进入影片的节奏当中,并产生影片所期待的效果。当然,也有些青春题材的电影通过追求一种强烈和直观的视觉形态,表现残酷和另类青春的纪实风格。同样的题材,在人物的创作、叙事的表现和影像风格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电影中节奏的运用就呈现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