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育 弘扬游学

2017-11-15 17:59蔡干豪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
海峡影艺 2017年1期
关键词:游学孔子文化

文/蔡干豪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

立足教育 弘扬游学

文/蔡干豪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一针见血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又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013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习总书记这个表态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和衷心期盼。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特色——游学,对民族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游学溯源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治学是中国的游学始源

游学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精神是中国的游学始源。孔子周游列国治学最终集大成,创立了儒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哲学,治国治家的理论基础。《史记·秦始皇本纪》:“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游学博闻,事楚襄顷王。顷襄王 以 歇 为辩,使於秦。”唐皇甫湜《祭柳子厚文》:“呜呼 柳州 ,气孤禀,弱冠游学,声华籍甚”《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自古以来有所谓游学既是一个"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过程。从游酢杨时游学程颢程颐传,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四传到朱熹,经过朱子的游学也集为大成,使理学成为中华民族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的学说。现代游学 (Study Abroad),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文化探索和发现的旅程。

翻开中国近代史,百余年来,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无数的民族精英,他们前仆后继不但在国内游学,走出国门到欧洲到日本学习,寻求救国真理。这些精英们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下,发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赶走了皇帝;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游学世界,继承孙中山遗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游学也是游家学说,是孔门十哲儒门世家学说的统称

游氏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代的郑国,是郑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宋代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将游姓归入“以字为氏”之列:“游氏,姬姓,郑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游,其后以王父字为氏。”郑国君主传至郑穆公姬子兰(公元前627~前606年在位),他有个儿子叫姬偃,字子游,史称公子偃, 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有“孔门十哲”之称。到了公子偃的孙子游皈,便以祖父之字“游”命氏,称游氏,世代相传至今。游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偃为得姓始祖。其实春秋时期,有两位著名的游氏先哲,一个是游吉,一个是子游。游氏的血缘基因和文化基因就是这样一脉相承,被称为游学。福建师大教授、民俗专家林林焱认为:游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学既是重要的理论构成,又是贯穿程朱理学的发展脉络,体现中华文化特有的亲缘联系,游学有厚重的内涵与丰富的呈现形式。大陆新儒学代表杜钢建在《游氏来源与谱系》论道:游氏从春秋时期的游吉,到宋代的游酢,再到当今的游嘉瑞先生,在中华儒家文化的发展中历史贡献突出,推波助澜,功不可没。

1、开辟游学,创儒门世家学说

游吉(?~前507),字太叔,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公孙虿的儿子。游吉是郑国于子产之外另一位贤明的大臣,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法律上执法严格,在思想上也超前于那个时代。游吉是春秋时期游氏家族中最有影响的伟大历史人物。游吉与子产均德才兼备,同为郑国栋梁。据《左传》说,游吉即太叔,美秀而文,熟于典故,原为郑国的大夫,善于外交词令,继子产为政,“不妨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按,指子产),不及此。’与徙兵以攻萑茌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中国史纲》记载,他年少有仪度,游吉长得秀美,举止又温文,宜于交际。支持子产改革,受到重视,前522年继子产执政。支持子产改革,受到重视,长于外交辞令,多次出使晋、楚大国,为政先宽后猛。时郑、宋一带流民结集在萑苻之泽(今河南中牟东北)。他大发徒兵,前往镇压,博得赞赏。从穆公到父亲公孙虿君王这几代,没有一个能与子游公相比,所以,游吉公要以驷偃公字号游字为姓,以此来表达他对偃公的为人及功德的敬佩和尊敬,让游氏后人永远不忘偃公,结合当前中华民族正在复兴,世界各国广开孔子学院,创建民主平等的和谐社会,为此进一步真正体现了游吉公在二千多年前为什么要以祖父子游公字号游字为姓的真正原因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春秋时郑国正卿。《中国史纲》云:游吉长得秀美,年少有仪度,举止又温文,宜于交际。支持子产改革,受到重视,前522年(昭公二十年,郑定公八年)继子产执政。长于外交辞令,多次出使晋、楚大国,为政先宽后猛。时郑、宋一带流民结集在萑苻之泽(今河南中牟东北)。他大发徒兵,前往镇压,博得孔子的赞赏。

子游(前506~?年) 也称言游、叔氏,游姓的始祖子游,郑穆公的玄孙,卒于公元前523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言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 曾为武城宰(县令)。受颜氏之儒曾子排挤,而被迫离开鲁国,是南方之孔子学说的传播者。《孔子家语·弟子行》说:“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故动则不妄,是言偃之行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有“孔门十哲”之一,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诗人,并深受孔子赏识,《论语》涉及子游言行的语录有8章,记子游与孔子对话有三章。为孔子儒家学说的发展、完善和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历史名人。孔子说子游长于“文学”。“文”是文化,“学”是学术,学问。从子游作宰而行礼乐教化、讥评子夏门徒无本、主张“丧致乎尽哀而止”等事来看,子游可能主要致力于礼仪文化的研究,至少是在这方面有所成就,此盖“圣人之一体”与?《礼记·檀弓》有不少关于他熟悉“礼”的记载,可见他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跻身“十哲”,非徒然也。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子游二十多岁就担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实行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诲,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甚为嘉许。子游自称重视仁义之根本,批评子夏的门人曰:“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未也,本之则无,如之何?”(《论语·子张》)其留下的名言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丧致乎哀而止” (《论语·子张》)孔子去世后,子游自己授徒徒讲学,其后学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但却受到荀子的严厉批评。唐玄宗时,子游被追封为“吴侯”,宋代又被封为“丹阳公”,后又称“吴公”。今江苏常熟存有“言偃宅”、“言子墓”等遗迹。子游的儒学思想曾为历代人们所推崇,元代翰林学士张起岩称:“夫以周之季世,列国争雄,功私是尚,以吴人乃能独悦周公之道。

2、开创道学南移,奠定理学基础

游酢(1053—1123年),字子通,改字定夫,号广平,因筑草堂于故乡豸(至)山之鹿,为豸山先生,北宋建阳县禾平里(今福建省建阳县麻沙镇长坪村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历官萧山县尉、河阳知府、泉州签判、和州知州、汉阳知军、监察御史、太学博士、府学教授等,又历舒州、濠州而卒,享年71岁。追封朝请大夫,谥文肃。清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从祀孔庙。1093年冬天年过四十游酢携杨时,前往洛阳拜师理学大家程颐。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他与杨时初次拜见程姬姓时,程姬闭目而坐,二人站在门外而不离去。等发觉时,门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门”成语典故的由来。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后程颢令扶沟,设庠序,教人召酢职学事。移守颍昌,辟为学教授。还朝复相,即除酢太常博士。纯仁罢,酢亦乞外。罢归,寓历阳,因家焉。卒葬其处。游酢从政四十余年,勤政廉洁,惠政在民,受任越州萧山尉时,该县积案甚多,经游酢审理,疑案均解,决狱有方,其精明干练,使人诚服。他政绩卓著,勤政更新。征敛有度,虽有兴作,而不劳民。功绩斐然,有口皆碑。史称“酢操行纯粹,处事优裕,历官所至,民载之如父母”。所著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学者称廌山先生。其中《易说》、《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等书,尤受学者的推崇。游酢的学生中著名的有黄中、胡文定、胡宪、吕东莱等人。黄中既是游酢门人,又是游酢的外甥,深受游酢的器重,实得游酢理学之真传。朱熹是黄中的学生,所以朱熹是游酢的三传弟子。游酢、杨时对传播洛学、开创闽学做出巨大贡献,堪称闽学的“开山鼻祖”。福建人民纪念他,文人学者崇拜他,朝廷弘扬他的业绩,在福州乌山上有“九贤祠”,奉祀着福建省历史上九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沉、黄榦、真德秀等九为位闽籍理学名贤。游酢便是九贤之首。

3、传承立雪世第 树立游学家风

千百年来,游氏的游学家风长盛不衰。游雅(404-461年),字伯度,广平任县(河北省任县),北魏太武帝朝大臣,法律学家,任县三游之一。南北朝时游明根(417—498年),字志远,北魏广平任(今河北任县)人。据《北史·游明根传》记载,游明根游雅族弟。祖父游鱓是后燕的乐浪太守,其父游幼曾任北燕的广平太守。明根幼年遭迫害,沦为栎阳王地主牧童。但他不忘学业,没钱买书,使用壶盛浆,央人作字于地自习。有一天被长安镇将窦瑾发现,很是惊叹。便把他叫到面前,让他重归学府。明根十六岁时,辞别游雅,回到故乡,在一座土坯房里继续读书。一年后,经游雅举荐,做“中书学生”综习经典。高祖即位后,命明根为“都曹主书”,又任“员外散骑长侍”冠将军,进爵为“安乐侯”。明根先后出使宋国(南朝)三次,很受宋国人的敬重,还朝升任“给事中”再升“议曹长”,后授予“尚书”,参定律令,大鸿胪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余年,处身以仁和,接物以礼让,时论贵之。孝文初,明根与高闾以儒老学业,备受礼遇,公私出入,每相追随;而闾以才笔,时侮明根。世号高、游焉。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明根卒于家乡。孝文帝派特使吊祭,曾先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追谥为“靖侯”。游肇(452年―520年),字伯始,其名为孝文帝元宏所赐 ,大鸿胪卿游明根之子,广平任县(今河北任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游肇幼年时为中书学生,博通经史以及《苍》、《雅》、《林》的学说。孝文帝初年,任内秘书侍御中散。司州初建,任都官从事,后历任通直郎、秘阁令、散骑侍郎、典命中大夫。孝文帝南征时,游肇上表劝阻,孝文帝没有接受他的意见。不久游肇升任为太子中庶子。游肇外表宽柔,内心刚直,喜好经传,手不释书。治学《周易》、《毛诗》,尤其精通《三礼》。写有《易集解》,撰《冠婚仪》、《白皀论》,并有诗赋表启一共七十五篇,都流传于世。宋代有游复(约1038—1102前后)字执中,建中靖国元年(1101),杨时权建阳县丞,得以从之游酢、游醇师。恨相得之晚。约崇宁元年(1102)卒,享年六十五,葬于建阳历冲之原。《永乐大典》所引《建安志》载:“游复字执中,建阳人。居乡,以经学教授生徒,凡受业其门者,往往率德自好。尝一举于有司,不第。行实纯明,后进于矜式,名流推重之。龟山杨公志其墓。”弘治《八闽通志》卷六十五《儒林》载:“游复字执中。建阳人。居乡以经学教生徒,游其门者多率德自好。尝举于有司,不第。行实纯明,后进矜式。龟山杨时志墓,深悼其德学不大显于时。”万历《闽书》卷一百二十八《韦布》载:“游复字执中。资性孝爱。总角,强学砥砺,竭力养亲。家乏经月之储,而亲意未尝不怡。既壮,学富行修。乡里旁郡,见服闻悦,遣子弟从游者,远近相属。其学以中庸为宗,诚意为主,闲邪寡欲为入德之途。昼验之妻子,夜考之梦寐。其与人谋,不啻自己;其教人,禁切其不善而开其善,不啻如其父兄。亦或以忠诲成怼憾,复终不改,曰:宁人负我,我毋负人。一举有司,不第而止。杨龟山志其墓。”游诚之(1142-1206),即游九言,初名九思,字诚之,号默斋,建阳(今属福建)人。早年从学张栻,以祖荫入仕,曾举江西漕司进士第一。历古田尉,江川绿事参军,沿海制司干官。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监文思院上界。后入张栻广西、江陵帅幕,以不附时相罢。宁宗庆元年(1196),起为江东抚干,调全椒令,以不便养亲丐祠。开禧初,辟为淮西安抚司机宜文字,又以不附韩侂胄罢。卒端平中,特赠直龙图阁,谥“文靖”。九言始学于栻,栻教以求放心,久之有得,尝序《太极图》,曰:“周子以无极加太极,何也?方其寂然无思,万善未发,是无极也;虽云未发而此心昭然,灵源不昧,是太极也。欲知太极,先知吾心。”读者称之,号“默斋先生”。有语录诗文集,已佚,后人辑为《默斋遗稿》二卷。事见《永乐大典》卷八八四三引《建安志》。明代理学名人还有有游芳,明代学者,通五经,精博物理,隐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三十卷。游明 ,字大升,明代丰城人,明朝天顺七年(1463年)为同安县提督学政,建文庙的大成门。游子源 江西婺源人,明洪武壬戌(1382)举明经,授苏州府吴江县学教谕。为清江王世子师傅,礼遇殊厚。游震得江西婺源人,号称"让溪公",字汝潜,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三甲一百八十名进士。由行人擢升监察御史。世宗(嘉靖)好方士,震得以疏谏,廷杖谪外。后官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以兴化失守罢归。再起,督辖南京粮储。著有《让溪甲乙集》收录于《四库全书》。可见游氏学人群星璀璨。

从子游、游吉到游酢都是著名哲学家。所以《交际大全》全面衬托了游氏家族一脉相承的儒学家声。游氏的郡望和堂号都传承了游氏家族儒学的家声,广平堂是以望立堂。游氏春秋时期发祥地在原河南广平郡(今河北鸡泽),故堂号曰“广平堂”。因游酢程门立雪,又以立雪堂著名,游氏历代名人辈出,古书《交际大全》中记载有广平郡望,其中有“声实俱茂(游雅),秀美而文(游吉),清德重名游酢,善诗卓识(游诚之),独步六朝之伯始(游肇),并膺三辟于高闾(游明根)”的佳句。括号内是历代游氏先贤名,内涵深刻。《中国名人大辞典》也收录游氏历史名人51人,排名居152(游氏人口全国排名161),占哲学家(儒学理学)地位显著。因此海内外游氏族人除了以广平堂为堂号以外,多数继承程门世第,立雪家风,以立雪堂为堂号。立雪堂:原于“程门立雪”,典出宋朝学者游酢、杨时向儒学家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道学精神,勇于开拓进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一直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源。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重大意义在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指出的基本原则: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意见》提出总体目标: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面对总体目标,任重而道远。

这些年来,中共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省人大常委、省政府常委。兼任福建省工商联(总商会)第一副会长、党组书记,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福建省红十字会副会长游嘉瑞老领导,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游酢的后裔。游嘉瑞自幼秉承先祖“程门立雪”的家风、家训,虚心好学,克服家境贫寒的条件限制,利用放牛时间,书地而学;利用闲暇时间,上私塾旁听。打下扎实的古文基础和道德基质,为步入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政后,不管顺境或逆境,除尽心为政为民的公务外,痴情翰墨,沉浸诗文,涉猎篆刻、微雕的研究和创作,取得傲世的成就,做出卓越的贡献。游嘉瑞提出“为祖国立志、为人民立本”,自己率先垂范,堪称楷模。首倡“三通”战略,首倡“五缘“文化,助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对理想的渴望更加远大,更有抱负。 他无论从政从文,其绚丽多彩、慈善慈悲的人生,犹如一本厚厚的书,值得我们去研读品读。 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还是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慈善家、诗人,更是一位弘扬儒学理学的 社会活动家,是一位大智慧的长者, 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以德艺双馨的口碑,荣获一代宗师的美誉。他退休后创办了立雪书院,退而不休,绝招连连、杰作频频。游嘉瑞老骥伏枥,出于初心,担任十年的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力推闽台民间交往破冰之旅的实现,我始终跟随和见证了他策划和组织的八届的海峡百姓论坛,冲破重重阻力和困难,开创了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特殊路径,受到党中央机关的重视。

《意见》办法以来,他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在福建乃至全国各地游学道学,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他又紧紧把握立雪书院的龙头,弘扬南道的程门立雪精神,从推动海峡两岸姓氏文化交流到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事业。成为福州重要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阵地,成为福建省闽台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他在全国各地游学,推动全国各地立雪书院的创办,促使立雪书院走进全国走进社区走进学校。

今天华光立雪书院揭牌,立雪书院走进了高校,意义非同小可,是理学文化在华光学院的有一个殷实成果。它将有利于落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的扎根,在年轻一代人中的弘扬,在华光学院扎根。华光立雪书院揭牌是《意见》精神的落实: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作为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其意义极其深远。

猜你喜欢
游学孔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理性看待“海外游学热”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谁远谁近?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寓教于游,从“新”出发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