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明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 321007)
小学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有效性研究
陈发明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 321007)
文学类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课程教学要服务于小教专业培养目标。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精选课程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方法;创建课程教学资源库;建立合理而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
文学类课程;小教专业;教学有效性
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目标、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合格乃至优秀的小学教师,专业课程教学急需改革,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儿童文学”、“外国文学”等小学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抓手,课程教学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对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有着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在高校教学改革活动中早已启动。由于国内各高校对人才培养和教学的定位及专业的差异,教学改革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文学类课改主要限定在宏观思路上,缺乏具体的改革措施,更未能深入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同时,文学类课程教学研究成果都是立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的借鉴性有限。笔者和文学类课程教师讨论后认为,小教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课程基本知识,更要在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教学方式,进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课程是为专业建设服务的,要服从于专业培养目标。文学课程内容丰富繁多,但课程的学习应紧跟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小教专业开设文学课程,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外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中外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掌握文学的基本常识。但文学课程学习的重点是掌握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通过文学经典作品的研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文本阅读能力及鉴赏、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为贴近专业发展,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课程教学在保留文学经典内容的同时,还应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取。笔者认为,一是要淡化“史”的观念,以经典作家作品为教学的主要载体,以经典作品解读勾勒文学史发展历程。二是要把小学语文教材涉及到的及小学生喜欢的作家作品纳入课程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建立有效链接,更能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课程不应强调文学史知识教学,不应求全而讲授过多的作家作品。古代文学应将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诗文名家作品作为教学重点;现当代作家应将鲁迅、徐志摩、冰心、老舍、萧红等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儿童文学应关注安徒生、叶圣陶、金波等中外名家作品;外国文学则重点解读莎士比亚、雨果、歌德、巴尔扎克、高尔基等名家名作。中外名家名作是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同时,这些作家作品也是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与鉴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这一现代教育理论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如何不断地探索更为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是每一位课程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和文学组老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其中三点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尝试。
课程教学务必要改变课堂上教师包场的局面,尊重并保障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尝试以问题或课题为纽带探究性学习。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是传统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成了“一言堂”,成了“灌输”教育,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探究式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是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能力的关键,应切实贯彻在课程教学中。
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得”,也要重视学生在课外的“习得”,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将课内所学与课外自习融为一体,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能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在学习1949-1976时段《青春之歌》、《红豆》等小说时,笔者指导学生根据193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罗曼蒂克”倾向,认真在课余进行阅读,并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出心得,组织学生在课堂作专题发言,然后根据学生发言时进行指导、点评,并以“革命文学中的爱情叙事”为主题,将这类小说与1930年代的爱情小说进行深入比较,揭示其背后的政治意识形态内涵。沈从文、萧红、汪曾祺小说教学,笔者也从专题形式开展比较教学分析和讨论。从教学效果看,明显好于讲授方法。
古代文学章海凤老师在古诗教学中,将古诗分为离别、山水等专题,每一个专题要求学生对作品的精读、分析、鉴赏、研究成果以课堂讨论的形式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展示,这是对学生的阅读、分析、鉴赏、研究、写作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是语文能力的一大提升。
网络的高速发展与普及给课程教学带来丰富的教育的资源,其巨大的知识容量为课程教学拓展了无限的空间,更可以借此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校园网络建设都很完善,这为课堂空间的延伸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笔者认为,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建课程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库,可以有效拓展课程教学的内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程教学补充形式。利用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师生也无须见面,就可以在网上进行教学、答疑。“儿童文学”和“古代文学”已建成校级精品资源库。
在创建课程资源库建设中,文学课程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经典作家作品教学为教学单元,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及时上传网络,一方面可以让课堂没有听懂的同学课下继续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课件推动教、学共享,师生互动。二是研发“原典研读”系列课件。课程老师结合经典作家作品教学,在教学课件之外,制作内容更为丰富、容量更大的“原典研读”课件,主要从作家创作自述、作品简要介绍、重要研究观点、主要研究论著目录、名师点评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这一系列课件,有效延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三是经典作家的影视资料收集、上网。影视课外欣赏,是一个有效的提高学生兴趣的方式。四是教师研究论文和学生优秀作品选登。师生论文,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最适合的作品,也给学生以亲近感。五是完善课程试题库建设。试题库,可以让学生明白课程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性。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利用教学资源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尝试。
课程考核体系,是引导学生课程学习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组织系统。文学课程以前的考核,一般比较重视知识和理论,以书面考试形式完成。笔者认为,作为小教专业的文学课程的考核,应按照专业育人的要求,尽量遵循“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变一元化考试为多元化考核。考核体系的构建,既要检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进行考核,全方位地动态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
基于以上思考,文学课程老师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除了期末的课程考试,也很重视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课前五分钟的“文学讲坛”。每节课正式上课之前,老师安排一个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一部(篇)。这样的演讲训练,既强化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拓展了课程学习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品分析与鉴赏能力,落实了专业培养的目标。二是“读书笔记”写作,要求学生精读经典作家作品,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与思考,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解读与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三是课程作业,这是对课程授课内容的巩固与思考,根据学生的作业写作情况,按百分制进行评分。四是课程论文,每学期要求每个学生跟踪阅读一本文学杂志,选择一篇文学作品,对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分析、鉴赏和评论写作能力。阅读文学杂志,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习惯。文学课程老师们对这种考核体系进行了两年的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课程教改的最终目标,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任何一门课程教学都应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这是课程教学也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小教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这一目标。课程教学要有基本的目标意识,不能为了一味追随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或为新潮而改革,教改应结合学情且有自己的教学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这是笔者和文学组老师课程教学实践的点滴思考。
[1]韩庆艳,邱发荣,韩庆龙.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15(02):13-16.
[2]陈新瑶. 文学滋养与科学教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04):87-89+109.
[3]黄云姬.高师小教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改策略[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4(03):93-96.
[4]何静翔.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概论”课程教改设想[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13(03):33-36.
[5]张长青.小学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12):55-56.
Study on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literature course in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Chen Faming
(Jinhu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nhua Zhejiang 321007)
The course of literatur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primary education, and the aim of teaching is to serv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sprimary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urse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select the teaching contents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actively explor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create curriculum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o establish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course assessment system.
literature courses;the speciality of sprimary education;teaching effectiveness
G622.4
A
1003-2177(2017)08-0034-03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小学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有效性研究”(Y201328020)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陈发明(1972—),男,河南信阳人,文学博士,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