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为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黏连性肠梗阻行腹腔镜肠黏连松解术与开腹肠黏连松解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5年3月~2017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黏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腹腔镜肠黏连松解术治疗(观察组,25例)与开腹肠黏连松解术治疗(对照组,23例)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术后住院时、肠蠕动恢复时间等手术及术后情况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在治疗黏连性肠梗阻时可采用腹腔镜肠黏连松解术进行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众多显著优势,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粘黏性肠梗阻;腹腔镜;肠黏连松解术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8..01
粘黏性肠梗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外科疾病类型,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腹部手术、外伤性创伤亦或是感染因素所致,当前临床上在治疗这一疾病时多以手术治疗方法为主。尽管绝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症状均可得以明显改善,然而导致患者病发的解剖因素依旧未能够得到彻底处理,存在着反复性发作的可能性[1]。随着近年来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腹腔镜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也愈发普遍。经临床研究表明实施腹腔镜肠黏连松解术有着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将以我院所收治的48例黏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的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3月~2017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黏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3例)。其中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6~66岁,平均(47.6±1.5)岁,既往手术史:胆囊切除术6例,阑尾切除术5例,剖宫产3例,子宫全切术2例;对照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24~65岁,平均(47.3±1.6)岁,既往手术史:胆囊切除术7例,阑尾切除术4例,剖宫产2例,子宫全切术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手术史等一般统计资料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术前均采取禁食、补液、胃肠减压等措施。对照组:依据标准手术操作规程实施开腹肠黏连松解手术。观察组: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在于原切口相距5 cm位置作一观察孔,同时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依据标准次序探查腹腔,在腹腔镜引导下无黏连位置作3个操作孔,将电凝剪刀、超声刀置入实施黏连松解。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均采用生理盐水对患者腹腔进行冲洗,同时将液体完全吸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术后住院时、肠蠕动恢复时间等术中及术后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9.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术后住院时、肠蠕动恢复时间等术中及术后情况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粘黏性肠梗阻是一种在临床外科上十分常见的疾病类型,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患者在接受了多次手术治疗后由于感染、创伤或是大量出血等原因导致机体应急,进而使得腹腔中的纤维蛋白无法有效渗出,腹膜纤溶活性大幅度下降,无法快速吸取并溶解纤维蛋白,从而导致黏连现象的发生[2]。
传统开腹手术可直接对黏连位置实施松解,但对患者所造成的创伤性较大,术后恢复较慢且更易复发。而采用腹腔镜下辅助实施肠黏连松解术治疗,其创伤更小,有助于促進患者的术后恢复。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术后住院时、肠蠕动恢复时间等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临床上在治疗黏连性肠梗阻时可采用腹腔镜肠黏连松解术进行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众多显著优势,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亚洲.腹腔镜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对黏连性肠梗阻患者黏连及炎症状态指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72-74.
[2] 黄和艮,杨卫富.腹腔镜与开腹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对术后黏连性肠梗阻的影响观察[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4,9(6):416-416,419.
本文编辑: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