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林
远山·教育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教育之道,博大而精深,当悟之,不可一成不变而守之。学生之情,教育之境,因人因事因时而变化无穷,故教育之道当以正合,以奇胜,以正固本,以奇为策,奇正相应,以变应变。
【案例再现】
2001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小升初考试时得八九十分的学生多数在及格线上下。周五下午放学前,我叫四个“退步”明显的学生周六上午到学校打羽毛球。
周六上午九点左右,这四个学生都背着书包到学校来了。最先到的蔡某生问:“今天要补课吗?”我反问:“干吗要补课?”他说:“没考好啊。”我回答:“没考好是你们的事,我才不用周末时间给你们补课呢。今天只打球。”
从九点半开始,我们一直打到十一点多,边打球,边聊一些生活话题。在那之前,我没有打过羽毛球。因此,和我对打,学生不但没有压力,反而很有成就感,气氛相当轻松。
打球结束后,蔡某生和颜某生问:“老师,您叫我们过来,仅仅是打球吗?”
我说:“是啊。你们以为还要干吗?”
他们说:“如果只打球,您不可能只叫这次没有考好的吧?”
我笑了一笑,说:“既然觉得自己没有考好,那你们说说以后该怎样学好。”
他们说:“上课好好听讲,有不懂的就问同学,或者您课后给我们补课,我们一定会赶上的。”
我反问:“我为什么要给你们补课呢?”
他们回答:“小学每次考试后,老师都把没考好的同学留下来,帮他们补课,直到每个人试卷中的内容都过关为止。有的同学经常在学校被留到晚上七八点,周末还要去学校补课。每天晚上学到十点多,我们已经习惯了。”
我说:“如果你在课堂上都没有学好,课外再去补课,能有多大效果?这不是既增加你们的学习负担,也增加我的工作量吗?再说了,你们一个月没学好的课,就算我给你们辅导,今天也补不完吧?”
上课没有学好,就课外辅导,或者课外请家教。很多学生这么认为,不少教师也这么认为。其实,由于考试成绩评比压力大,有些教师下午放学后就开始在黑板上抄满习题,让学生将题目抄回家再做,经常导致学生放学了还无法回家,晚上学到十点以后。
在接下来那周的班会课上,我宣布:“每天晚上8点半后,不许做作业,但可以看书或预习;9点后,必须休息,不能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我会经常电话家访,发现晚上9点后还在学习的:第一次,我们私下沟通;第二次,这些同学需要写学到那么晚的说明和反思;第三次,要在班级公开分析这些同学为什么学习效率不高,做反面典型。”
那年刚参加工作,而且作为新增设的两个科技班之一的班主任,我和学生都铆足干劲,想证明自己不负“科技班”这三个字。但是,“想学好点,熬夜学习”,不仅不被表扬,反而会挨批评。很多学生表示不理解,无法认同和接受。
我告诉他们:“提高成绩,不是要打疲劳战、耗时间,而是要提高学习效率。”
事实上,被我“折腾”一个学期后,全班绝大部分学生“上路”了,学习起来变得轻松多了,成绩也提高了。
【智慧点击】
做任何事情,做只是一个开始,用心地做才是关键,才是影响效率的重要因素。如果只有行为参与,只有低效的重复活动,而没有心的参与,其效果必定不会理想。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道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秘密,在教师中的传播度和认同度都很高。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将其蕴含的道理迁移到学生的学习中。有些学生学不好,并不是时间花得不够长、精力用得不够多,而是学习不得法,学习低效。在此种情况下,如果简单地增加学习时间,靠教师课外“加灶”辅导或家长另外请家教补习,加强重复的学习活动,效果或许有,但必定不明显、难持久。
每个教师都会碰到智力和态度都不存在问题但仍然学不好的学生。此时,该怎么办?“加灶”进行课外辅导,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是必要的措施,有时短期效果还特别好。在笔者看来,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要做到谋定而动,“三思”而行。
一思WHO:为谁辅导?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却是最难解决的。现在,很多小学生家长利用周末和晚上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有些小学教师牺牲课外时间给学生“加灶”,这些本意都是好的。但是,有些小孩抱怨“他们(父母)老是让我参加培训班”“老师常常课后把我们留下来”,在他们看来“补”是父母和老师的需要,而不是他们的需要,他们只是被动地配合完成大人们的“任务”。“不是我想給你辅导(补课),是你还没学好,需要帮助,我才这样做。”“学习是你的事情,不是父母的,也不是老师的。”这是教师在给学生“加灶”辅导时需要让学生明确并且发自内心认同的道理。否则,补习的效果很难持续,甚至连短期效果也不会太好。有些教师给学生辅导时潜意识想的是“影响了班级的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被他拉低了”。这样,可能因为过分关注教学成绩而让学生反感,更可能因为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而导致辅导行为低效。因此,给孩子进行个别辅导时,教师需要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你的事情”“老师是在为你补课,帮你提高”。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小学生并不认为学习很重要,更不认为学习是他们的事情:学得好坏,对他们现在的生活有影响吗?显然,没有任何影响。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有影响吗?显然,他们感受不到。如此,学习所谓的价值、重要性,在他们看来便极有可能是大人们抽象的说教之词。每每遇到儿子不认为“人需要学习”“学习是你的事情”“学习是在为自己长本事”时,我只好专制地告诉他:“学习,是你现在的责任。”“学习,是你现在的义务。”“不管理解不理解、认同不认同,你现在必须学好。”
二思WHAT:辅导什么?对需要辅导的学生而言,表面上看缺的是知识,从短期看缺的也是知识,但深层次分析,他们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清晰的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不知道自己要学到什么程度,更不知道学了知识有什么用,该上哪个年级就上哪个年级,老师上什么课就学什么课,这是很多小学生目前的状态。浑浑噩噩地学习,必定低效。二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听课走神,效率低下;课前没预习,听课抓不住重点;课后不整理,所学知识碎片化;缺漏不查补,多次出现同样的知识或思维错误;作业没计划,想起哪项做哪项。三是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两个层次:较高层次是自己根据学习活动,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执行、监控调整学习过程,反思学习结果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较低层次是某个知识没搞懂,自己看例题、看教辅资料或者回忆教师的上课细节,并主动寻求适度的帮助,掌握学习内容。自主学习能力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发展的,需要辅导的学生首先需要提升的是低层次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所缺的这些,比知识更需要补。
三思HOW:怎么辅导?对学生的辅导性补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知识驱动,就知识补知识,教师给学生“加灶”,将某个知识点讲得更细致些,不求举一反三,但求举三反一。这样的效果很明显,但难以迁移到其他知识的学习。第二个层次,行为监控,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纠正“学不会”“学得慢”等行为,使学生走上学习的“正途”。一旦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第三个层次,思想引导,给学生明确的目标,引导他们形成某种对待学习活动的清晰意识或思想,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如,我当年在班会上强调:“如果初一晚上就要熬到9:00,初三要熬到几点?高中呢?高三呢?如果每天熬到9点后,才考90分,不要指望我表扬你们勤奋。因为,学习要讲效率,没有效率的勤奋就是磨洋工,就该被批评。”学生很清楚地意识到“提高成绩不能靠打消耗战,而应想办法提高学习效率”,就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去弥补知识缺漏。这三种辅导思路虽有层次,但相互关联、互有促进,其中思想引导是灵魂,行为监控是关键,知识驱动是载体。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350003)
【延伸链接】
1.教育疑难案例求助或给本栏目投稿,请加入群“远山·教育非常道”(QQ群号295678024),或联系385652983@qq.com.
2.更多精彩案例,更多个性解读,尽在“山声月影”和“教学月刊”,请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