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固定方法在深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对比研究

2017-11-14 06:31赵振华李建云黄一丹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42期
关键词:塑型粘贴薄膜

赵振华,李建云,黄一丹,姜 凤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一科,广东 广州 510317)

改良固定方法在深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对比研究

赵振华,李建云,黄一丹,姜 凤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一科,广东 广州 510317)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深静脉导管固定法对深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42例经静脉留置深静脉导管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17例)。观察组选采用改良固定法,即管道塑型无张力粘贴法联合高举平台法翼型固定深静脉导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粘贴法,即无张力管道不塑型粘贴法,固定深静脉导管;两组换药方法和使用材料均相同。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组薄膜松脱、导管脱出、置管穿刺口局部不良反应(红、肿、渗液及渗血)的发生率及平均更换敷料的时间。结果观察组导管脱出率为1.416%、薄膜松脱率为4.690%、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5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后的无张力粘贴管道塑型法联合高举平台法翼型固定深静脉导管能有效地降低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延长了敷料更换时间,减轻了护士工作量。

深静脉导管固定;管道塑型;高举平台法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在危重患者的抢救及监护中深静脉导管的应用比较广泛,深静脉置管是通过对人体较大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等)穿刺置管,达到建立静脉通路或行心导管检查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对危重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抢救给药及静脉高营养输入;周围静脉穿刺困难而又需建立长期静脉补液的途径;便于从静脉注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应不同要求可在人体保留10~30天[1]。因留置时间长,时有护理不当发生导管意外脱出、局部不良反应、感染等置管并发症,影响置管的继续使用,而且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损失,有报道置管部位的皮肤情况为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之一[2],而感染是导致导管拔除的主要原因[3]。因此,如何妥善固定导管,预防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疑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科2014年3~2016年5月收治42例深静脉置管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固定深静脉导管的方法,观察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42例留置深静脉导管的CCU住院患者,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7~89岁,平均年龄58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病情、年龄、性别、置管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1.2 置管方法

两组均使用艾贝尔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包(双腔)及附件包(广东佛山南海百合医疗科技公司),全部患者均在CCU床边由医师按规范要求穿刺成功置管,穿刺后均用医疗缝线将导管固定在穿刺点的周围皮肤上(见图1)。两组换药方法、使用材料及导管维护方式均相同。

图1

1.3 换药及固定方法

1.3.1 换药使用材料。两组均使用3M TegadermtmHP无菌透明敷料贴(美国3M公司)(以下简称:3M敷料)10×11.5 cm一张,医用无纺布3M加压固定胶布(以下简称:3M胶布)5×10 cm一块,无菌手套一副,基础治疗盘一套。

1.3.2 换药步骤。两组均在无菌操作下,以0°~180°去除敷料(勿将导管扯出体外),常规以“点而康”复合碘皮肤消毒液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充分消毒3遍置管部位皮肤,消毒范围为15×15 cm。

1.3.3 固定方法。消毒液充分待干后,观察组:第一步,采用无张力粘贴管道塑型法:先将3M敷料中点部位对准穿刺点无张力垂放,并从导管上方沿周径对贴塑型(勿将导管扯出体外),之后边撕薄膜边框边按压并驱尽薄膜下空气,使3M敷料牢固的固定于皮肤上;第二步,首先将大小为5×10 cm的3M胶布用剪刀将胶布剪成“丁”字状,将胶布分成3部分(如图2“黑线”所示),横向分别剪开4 cm,纵向剪开2 cm;第三步,采用高举平台法:首先将胶布与深静脉导管垂直横向放置,将第①部分胶布的中线对准深静脉导管,在3M敷料与外露导管处粘贴,并从导管上方沿周径对贴约0.5 cm塑型,之后两端再蝶形固定在皮肤上并抚平胶布(如图3),使导管悬空在皮肤上,避免直接与皮肤摩擦[4];第四步,将第②部与第③部分胶布分别将深静脉导管主管(白色)与侧管(蓝色)的尾端以翼型固定在左右两边(如图4)。

图2

图3

图4

对照组:第一步,采用传统粘贴法,将3M敷料中点对准穿刺点无张力固定粘贴,贴膜时抚平整块薄膜,排除薄膜下的空气;第二步,将大小为2.5×10 cm的3M胶布在3M敷料边缘与外露导管处加压固定皮肤上。两组均7天换药1次。

1.4 观察指标

APN每班观察以下情况:①观察两组薄膜敷料的固定情况:薄膜松脱或卷边。②穿刺口局部不良反应:红、肿、渗血及渗液现象。出现以上情况及时予以更换敷料,并记录导管外露刻度与更换敷料时间。③导管脱出发生率:每班记录导管外露刻度1次,若导管滑出>4 cm则认为导管脱落[5],终止本次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薄膜松脱、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导管脱出1例,是由于患者躁动不安挣脱约束带用手将导管扯出;对照组导管脱出3例。均为敷料松脱导管脱出>4 cm(P<0.01)。观察组更换敷料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

2.1 两组患者敷料松脱、导管脱出及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敷料松脱、导管脱出及局部不良反应比较

2.2 两组患者平均更换敷料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平均更换敷料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患者平均更换敷料时间比较(±s,d)

组别 n 平均更换敷料时间对照组 17 7.23±1.63观察组 25 5.39±1.35 t 6.845 P<0.05

3 讨 论

3M薄膜具有透明易观察、透气不透水、易黏贴的特点,有报道在无皮肤过敏的情况下,3M薄膜可作为中心静脉置管换药的首选敷料。3M胶布具有对皮肤无过敏、无毒、耐水、耐汗、不粘连皮肤和汗毛、不玷污皮肤、粘性持久等特点。用3M薄膜联合3M胶布固定深静脉置管,操作简单,患者舒适,是一种理想安全的预防并发症和延长置管时间的方法[6]。但临床上因为患者出汗、烦躁、昏迷或意识不清、经常翻动、导管缝线脱落、使用输液泵或微量注射泵连接深静脉输液接头增加导管牵拉的重力等原因,容易出现薄膜松脱、导管脱出,易使细菌侵入发生感染,增加了置管穿刺口不良反应发生率[7]。这些不良反应不但增加了护士因频繁更换贴膜的工作量而且不能有效的预防深静脉置管并发症。

本次研究方法通过对深静脉置管的患者采取改良后的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后,结果发现,无张力黏贴导管塑型法加强了薄膜与管道及皮肤结合的密封性,对穿刺部位封闭更彻底,能有效减少敷料不服帖引起的空气残留,继而松动;高举平台法固定后,使深静脉导管尾端紧紧固定在胶布上,胶布紧紧固定在皮肤上,克服了因输液接头等管道牵拉深静脉导管出现薄膜松脱、导管脱出等因素,也降低了因患者活动导致导管移动刺激穿刺口出现渗血的几率,有效的降低了置管穿刺口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导管脱出几率,使再次固定的次数明显减少。此方法固定深静脉导管既美观、稳固,且不会出现粘贴多条胶布的现象,又有效的延长了更换敷料的时间,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医护人员的肯定和好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次研究由于收集样本例数有限,观察指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待研究。

[1]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78.

[2] 冯裕董,苏淑云,蔡晓燕.导管固定方法对深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7):635-638.

[3] 蔡玲霞.深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3):124-126/

[4] 高艳芬,梁宝卿.管道塑型高举平台双固定法在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11):990-991.

[5] 魏清兰,于国东,梁敏安,等.锁骨下静脉导管改良固定方法的应用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4A):150-151.

[6] 刘淑珍,谢 敏,罗凝香.3M薄膜联合3M绷带胶布在深静脉置管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0):3147-3148.

[7] 程晓红.深静脉置管脱出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3):86.

Objective Discussion on two kinds of deep venous catheter fixation metho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ube related complicationsof deep vein .Methods From March 2014 to May 2016 ,42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deep venous cathet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25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17 cases), consistent in both two groups of dressing methodsand the use of materials, the observation group selected by modified fixation method, namely the pipe moldingtension free paste method combined with high lift airfoil fixed platform method deep venous catheter;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traditional paste method, i.e. no tension not plastic pipe sticking method, fixed deep venous catheter; two groups of dress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 used are the same.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film loose, catheter prolapse,catheter puncture local adverse reactions (red, swollen,oozing and bleeding) incidence rate and average change dressing time.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catheter ablation rate 1.416%, Bo Mosong (4.690), and rate of local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3.154%, (P<0.01),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Conclusion The modified without the joint high platform tension paste pipeline molding method of airfoil fixed deep venous catheter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local adverse reaction incidence rate, prolong the dressing change time,reduce the workload of nurses.

Fixed deep venous catheter; Pipeline plastic; Hold high the platform method

R472

B

ISSN.2096-2479.2017.42.55.03

本文编辑:张 钰

猜你喜欢
塑型粘贴薄膜
帖脸谱
《猫头鹰》小粘贴
β-Ga2O3薄膜的生长与应用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Organic Semiconductor Thin Films for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 ski trip to Japan
潜心·凝神·塑型
What Would I Change It To
多角度浅析剧院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盒子鱼的制作
EHA/PE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和阻透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