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林永芳(福建龙岩)
让互信之光照亮新生之路
文_林永芳(福建龙岩)
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他在朝中以武勇和正直出名,只认法纪,不避权贵。特别是担任御史中丞后,连梁王司马肜违法都敢纠举,把梁王给得罪了。到了公元296年,西北氐族反叛,朝廷让梁王做统帅,却让他做先锋。他自知这回落入梁王掌中难免遭到暗算,但以自己的身份,国家有令,没有理由推辞,于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西征。就连敌人都觉得,这小子若当主帅则无法抵挡,若受制于人则必可擒获。
结局果然如此——翌年初,敌军屯兵七万,梁王逼他仅以五千兵力发动攻击,不但不给后援,而且士兵连饭都没吃就被推上战场。他奋勇杀敌数以万计,坚守阵地拒不逃跑,力战至死以身殉国。
如此英勇忠直、德才兼备、为维护法纪不惜冒犯权贵的人,肯定一直遵纪守法、从小优秀到大,做惯了大家的榜样吧?非也。此人名叫周处。你一定在中学课本里读过他当年的劣迹——年少时纵情肆欲,凶暴强悍,只信奉拳头,视法纪如无物。乡亲们将他和河中蛟龙、山上猛虎并称为“三害”,且视其为“三害”之首。为了借刀杀人、为民除害,人们故意劝他去杀猛虎、斩蛟龙。杀虎斩蛟途中他一时失联,乡亲们顿时热烈庆祝,以为他已经死了。他这才蓦然意识到自己有多么不受欢迎,于是“有自改意”,想重新做人,可又担心已经回头无路,困惑中找到陆云。且看陆云是怎样帮助、开导他的:“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在陆云的安慰、鼓励和点拨下,周处改过自新,终于名扬千古。
周处的故事证明: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能成才。可,假如当他有心改悔、登门求助时,陆云躲避他、鄙弃他,或者冷嘲热讽,并且全社会都如此排斥他,那么,除了破罐子破摔,他还能如何?
事实上,坚信“浪子回头金不换”,是古今中外的普遍共识,而非只有中国古人有此慧眼。伦勃朗大师晚期的代表作、圣彼得堡冬宫的镇馆之宝《浪子回家》,便是以耶稣所讲“浪子回头”的故事为蓝本:小儿子挥霍尽了向父亲索要的资财,受雇为人放猪,食不果腹,想要点饲料来充饥都不可得,遂幡然悔悟,回家跪在老人面前。双目已失明的父亲,屈身俯下,伸出颤抖的双手去拥抱他,并告诉大儿子:这个儿子失而复得,实属喜庆!耶稣以此告诉他的信徒:迷途知返最可贵,上帝不会因某人曾迷失而抛弃他。
是的,世上的路有千百条,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找到最正确的那一条。犯下罪错的人,固然必须为自己的错误选择买单;可倘若他们在接受法律的严惩、命运的敲打之后已经有了重启人生的愿望,有什么理由一定要排斥他们呢?
长沙有个商会会长谢著辉及其穗诚集团,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刑释人员铺起重返社会之路,该公司因而成为全省刑释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被青少年称为“孟妈妈”的孟繁英,则创办了湖南省首个社区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长沙孟妈妈青少年保护家园,十几年来,帮助了数千名特殊群体青少年。他们的行动令人尊重,也值得各界反思: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迷途的羔羊”?
人为什么会犯罪?概言之,无非两类:一是价值观“病”了,需要矫正;二是性格冲动暴躁,一时控制不住自己,事后懊悔莫及。可犯下罪错,不等于彻底无可救药。当他们想重返正轨时,拉一把可能就成了“周处”,至少是自食其力、无害于社会的人;可如果用冷漠和白眼“推”一把,他们很可能就因正路不通而更加死心塌地倒向“邪路”,甚至绝望中往往更加不计后果。前者,是互利共赢的模式;后者,则无异于在整个社会埋下一颗颗不定时炸弹,你以为受害者只有他们,实则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因此处于险境,因而是不折不扣的“互害模式”。
从“互害、互疑”到“互利共赢”,二者之间,一个必不可少的路基,就是“互信”——你相信他诚心诚意重返社会,他相信你能够包容接纳全新的他。
基于文明、基于宽容,甚至,哪怕只是为了自己,也应当主动敞开胸怀,释放善意,帮助、接纳他们获得新生,让这个世界少一些敌对,多一些温暖。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