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红艳如血
——电影《杜鹃花红》观后

2017-11-14 13:29王红彬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杜鹃花纪念碑编导

王红彬

杜鹃花红艳如血

——电影《杜鹃花红》观后

王红彬

杜鹃是一种高原上的植物,高原上的植物大多长在荒山僻野,风里雨里,不挑地盘,都会迎风舞蹈,异常茁壮。它们的命贱,但有韧性。怪不得这部反映云南老乡80年看守红军墓的故事片电影,要用《杜鹃花红》作为片名,片中所塑造的一家三代,都像杜鹃花那样朴实、自然,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却能开出艳丽的花朵。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红军长征过云南,一支红军小分队路过滇东北一个名叫干海子的村背后,属于与战争有关的题材,但在影片中,“战争”其实就是小分队与国民党匪徒短兵相接的遭遇战,战斗很快结束,场面也不大。影片更多地落笔在“后战争”的部分:班长背着身受重伤的“小红军”来到这个开满鲜花的山地,长官背负着士兵、红军不抢老百姓放牧的羊群,这样的细节深深打动了在山上放羊的汉子邵长庚,他不忍受伤的小红军继续行军,主动要求将小红军留下照顾,谁料小红军伤势严重,他将小红军背回家,让身为乡村郎中的哥哥邵长辰救治,仍然不治而亡。故事讲述到这里,便抛出一个“烫手的山芋”: 邵长庚将来如何向红军交代?但编导没有将注意力放在这里。接下来,电影不厌其烦地叙写邵长庚一家如何厚葬这个与自己非亲非故的“小红军”,甚至通过家族表决的方式,将这个无名无姓的陌生人埋进了家族的墓地。这还不算完,此后,一家三代相继守墓,对于这个一无血缘、二无回报,甚至一开始还冒着生命危险的活计,他们却一干80年。影片中,这个“红军墓”一开始只是一个被灌木盖住的圹坑,被当地人年复一年、人复一人地用上坟的土一抔又一抔地堆高,后来有了一个一人高的墓碑,最后成为一个巨大的需仰视的纪念碑。当然,更大的纪念碑不是在墓地,而是在人的心里,所谓公道自在人心。

说到“纪念碑”,人们立马想到的一定是“高大”这个词。纪念碑是高大的,但我们看到的这部电影,角度却是平视的。虽然这是一部正能量的电影,写的是英雄人物——在我的眼中,带领小分队的班长是个英雄,“小红军”是个英雄,一家三代人守护小红军的同样是一个个英雄——但编导没有将他们无限拔高,相反,影片将这些“高大上”的人物拉回到现实,拉回到普通的生活中来,让他们回归普通人的角色。电影中,邵天良对着墓碑口口声声尊称埋在地下的人为“前辈”,其实他只是一个无名无姓的小红军。这个小红军从小失去爹娘,在他生活的故乡,山坡上也长满了杜鹃,这样的书写方式,拉近了“英雄”与平民百姓之间的距离。这部电影塑造英雄的方式,不是拼命抬高英雄的形象,而是不断缩小英雄与普通百姓的差距。这样做的结果是,英雄人物们活得自然生动,周围的人也无需担心因时时刻刻仰视而患上颈椎病。谁说这不是一种解放和变革?由于编导沿用这样一种平实的手法,故事也就不用生编乱造、而可以从容不迫地娓娓道来。这一方面创造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战争片拍摄手法,同时也反映出编导对自己写作技巧的自信。

据说,这部电影的原型,取材于云岭大地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杜正云一家三代守护红军墓的故事。真人真事改编电影难,难就难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如何取舍。这部电影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绕弯子,他们将一部虚构的电影也拍得很“真实”。确实,“真实”是这部电影的基调,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不但整个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采用生活中真实的诸多事件,布景也居多采用实景,主人公讲的是“人话”,干的是“人活”,触及的是人的灵魂:影片中,由于父亲只知道守墓,不知道赚钱,儿子埋怨父亲“有钱人家都搬到城里去了,只有我们还留在这个穷山沟”,影片对生活中的矛盾毫不回避,将电影的“真实”推到了一种极致。这时候观众的审美认同也被完全调动起来:原来,英雄的生活离我们并不远啊!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也能如同他一样做么?这样一种对自己良心的拷问,不但没有削弱英雄的形象,反而使得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更加真实可信。编导看起来在压低高度,但最后却让人物更加高大。一个小村庄,一家三代人,他们任劳任怨、代代相守,为的就是“信守承诺”这四个字。事件虽小,主题博大。就仿佛电影里那个不断成长的墓碑,最后需仰视才见,信仰的力量不断地在观众的心里发酵,最后在观众的心里,矗立成一座高耸云天的纪念碑。这不就是红军精神的传承和延续,不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思想吗?

影片充满了象征意味。“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它红得像烈士的鲜血。”正如电影的片名《杜鹃花红》,电影里满山是红艳艳的杜鹃,十分惹眼,十分火红,但它红得自在,红得真实——这是看完电影过后,在我眼前挥之不去的经典画面。如同干旱天气的高原作物,云南今年的电影如同干旱的年成,产量有些偏低。眼看就到了10月的秋收时节,但截至今日,送审过会的电影不到10部。数量且不说,好的电影也是寥寥可数。除了之前的《刀安仁》,《杜鹃花红》算得上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皆佳的作品。愿云南本土的电影出现更多像《杜鹃花红》这样的扛鼎之作。

(作者系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影视中心主任,一级文学编辑)

责任编辑:胡耀池

猜你喜欢
杜鹃花纪念碑编导
射阳湖畔的一座威严纪念碑
纪念碑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井冈山十里杜鹃
杜鹃花的药用验方
圣堂山的杜鹃花海
浅谈电视编导能力与艺术修养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
“坚苦卓绝的登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