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虎
激励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活动的目标。激励教学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激励、二是负激励。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正确使用激励教学法,充分发挥正激励的作用,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根据激励的效果,可以把激励教学法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按照激励教学的渠道,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的激励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目标激励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对小学体育跳绳的数目进行规定,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可以得到奖励,比如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跳到125个,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跳绳的参与度。二是言语激励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激励学生,以跳绳活动的特点用言语的激励让学生可以自主开展跳绳活动。三是竞争激励法,主要是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竞争让学生可以参与到跳绳中,营造出良好的跳绳氛围。
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法激励学生。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可以选取跳绳最规范、个数跳的最多的学生。把他在跳绳中的表现在同学中进行表扬,让学生可以向他学习。通过榜样示范,激励学生都向他学习。
榜样示范法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竞争心理,每个人都想要被老师表扬,所以在体育跳绳中就会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身心特点,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体质不一样,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合理的跳绳数量,让他们可以根据教师规定的数量进行练习即可,在不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前提,让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体魄。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多鼓励他们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在体育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于跳绳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让跳绳能力强的学生去带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方位的激励。
在进行激励教学的之前,事先的备课很重要,因此这就需要初中体育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备课对于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意义,小学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之前,要事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平等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深入分析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然后进行情景再现,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际体验,从而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例如:在学习“跳绳”这一课程的时候,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因此在进行户外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运用激励教学方法,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器材摆放在跑道上,然后让学生亲身感受进行跳绳。由此可见,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的应用,一定要做好事先的备课工作,这样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小学体育教学通常情况下都是户外活动,这就为学生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如教学生学习跳绳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一个班的所有同学根据自身能力和要求分为若干个小组,组成不同的“跳绳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激励教学,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激励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还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足球规则。又如:在学习“跳绳”这一课程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环境优美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边玩边学,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呼吸,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激励教学的优势,同时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对于身体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适当的减少其运动量,而对于身体素质较好,而且对体育活动热爱的学生,教师应该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其运用量,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水平。
小学体育教学属于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同时还能优化小学体育教学效果,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通过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地进行备课、提高自身素质等方法,努力创新体验式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总之,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激励教学法是小学体育教学中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小学体育跳绳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给提高学生的平衡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体育跳绳活动中运用奖励策略是正确的。教师在运用奖励策略时要学会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跳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林树森.小学跳绳教学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73-174.
[2]李乐鹏,崔鹏鹤.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6,18: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