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 乡缘

2017-11-14 02:22吴国荣
都市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孩子

吴国荣

乡亲 乡缘

吴国荣

迁徙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每个家族在相对的时间段、相对的时代总是不断地动迁。

屈指算来,我到太原已经近40年了。期间我的家眷、子女逐步地团聚,家庭不断地丰满,因此,也就有了一个稳定的家。由于,我在此地生活状态的变化,周围也就不断聚拢来一些和我当年一样,到城市求学、择业、讨生活的家乡侄甥晚辈,并且一茬一茬地陶冶变化,直至成家立业,成为我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这一部分,有的是我们夫妻俩的侄子、外甥辈,也包括老家我的发小、街坊邻里的孩子。他们从上学到安排就业、再到调动工作,甚至入党、评职称,还有个别提拔使用、买房子,多多少少,我都给予帮助和指点,也利用我几十年的人脉资源给予说情和求助。如果每个人每个环节的事都找我,往往昨天刚说过一件事,今天又要办另一个人的事,没完没了。没办法,为什么,因为都是乡情。有时候,有些事很麻烦、很棘手,或者目前还办不了,不是来者哭哭啼啼、愁眉苦脸,便是我夫人恫吓威逼、盛情劝解,无奈之下,我只能抱着不给粮食还不给口袋的态度,硬着头皮又去打理,果然,有时候还确实能达到目的。没办法,摊下这些事,就要有长期付出的思想准备。你想,就拿一个人来作比方,从客观上来讲,上学、择业、买房子、找对象结婚、生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中学,那一个环节顶事不顶事不得找人?从主观上讲,有了工作还要有好岗位,还要入党、还要评职称、还想升职,有的中间还想调动,这就不是简单的说情了。不管怎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能办了办不了,但不能拒绝,要把话说到,请托要到人,不然交代不了孩子们身后的人,有些身后的人不是我夫人,便是我的亲朋好友,一个也慢待不得。当然,办这些事的同时,也有许多收获感,不是体现了自己的办事能力,便是显示了自己的人脉平台,何乐而不为。然后,事成之后,对别人的亏欠,恐怕是我这辈子也还不完的人情和恩债。

2

人情和恩债需要慢慢的还,但带给我家的快乐确是凸现和浓烈的。孩子们无论是上学的、还是刚参加工作的,周末,特别是后来的双休日,我家则成了团聚和聚餐的最佳场合。孩子们初来乍到这个新的环境,不要说没有认识几个人,就连吃饱饭,或者吃好饭也没有个合适的地方。我家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临时容纳五、六个,七、八个人也是可以回转过来的。孩子们寄人篱下而很有家教,上门帮忙干点活,尽管不到位、不利索,但很有热情。我们家平时很沉闷、很忙乱,周日来一群年轻人,既来帮忙干一点活,又能带来年轻人的活力和新鲜的思维,我们很欢迎,何妨又是沾亲带故的。但是,吃饭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了。好在我们家不讲究,孩子们更不讲究。就像我当年拜访老乡,或到同事家蹭饭一样,任何一顿家常便饭,对单身汉来说,都是一顿美餐。只是准备的量要大一点。周日每顿饭,我夫人赶早要到早市买菜,除此,不是提前蒸好馍,便是在早市上一便把馍买足。要知道都是年轻人、小伙子,正是好饭量时期。不管吃什么饭,馍头要坐底。好在都是晋南人,一般礅底不了。当做饭时,大家齐上手。你剥葱,他捣蒜,还有的抹盘子洗碗,反正没有歇着的。他们之间也有个平衡,不会干的、插不上手的,站也得站到现场,不然,其他人面部就会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操厨,当然就是我夫人的事了。一般预先准备好几个凉菜,其中,包括冰箱保鲜袋里现成的,也有现场整出带有家乡风味的时令凉菜。热菜提前做好案头准备,到吃的时候,夫人当显多年历练的厨艺,并且指挥大家拿盐、取醋、花椒大料,霎时,厨房里呈现出一派“龙口夺食”的繁忙景象。菜做好了,桌子上也摆满了,不管是吃面条,还是米饭,桌子上的菜是足够吃馍用的。

开吃了,饭桌上的众生相本身就是一道景致。何况我说我单位的情况,他讲他单位的变化;我讲我单位的趣闻轶事,他讲他单位的人事更迭;还有道听途说、微信传言。整个饭局就是一个信息大派送、社情大卖场。当然,也要询问各自情况和各自家庭情况,以至交流一下故乡村里的事情。这些都给我和我的家庭带来充实、带来愉悦、带来新旧老幼思想冲撞的活力。

3

这些思想冲撞和交流,更多的是发生在我的工作室。所谓工作室,就是我独立工作的地方。也是我近些年来,寻找寂寞、营造孤独、方便书写的陋室蜗居。作为工作室,先是命名为“蜃庐”,是空中楼阁的意思。后来又转移了一个地方,命名为“黉庐”,是靠近教化之地的场所,或者直接解释为学习的地方。而这些都是心中意象的命名,没有挂牌,也没有标志。如果要说有所体现,那也只是在书法作品的落款上。有灵犀的孩子一看就能感到雅意而对应,大部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则不知所云而以为妄言。不管意识到意识不到,这都是我和孩子们谈天论地的地方。

所谓工作室,其实就是节假日我独自工作的地方,特别是履职期间,只能是节假日有时间清享孤独。但是,自从和这些漂泊城市的孩子接触上之后,工作室就成了节假日和他们聚会的地方。

我在工作室的工作形式,主要是练习书法、偿还文债和书法创作,有时也写一些文章、编辑校对书刊。不管干什么,这些孩子既是我的帮手,也是我的服务生。在工作过程中,有的书生气、有的细心,有的有心眼、有的显木讷,有的擅长打里、有的擅长照外,不管何种状态,都成为我点评的对象,或鼓励、或鞭策。在议论世味人事方面,有的深刻、有的浮浅,有的直达主题,大部分不知所云,还有的走偏跑题,对此,我给予分析,给予引导,给予匡正。这些孩子有的在经济部门,有的在文化单位,还有的在工人岗位,谈起问题,由于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往往意见不尽一致,与此同时,我总是以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的普遍规律予以解释。有时,我着意让他们鉴赏一些书法作品,也议论一些畅销书籍。对于个别有文史基础的,也讨论一些古典诗词和古文观止。通过这些作品的赏析,以提高诸位的艺术欣赏水平,掌握一些文史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强写作和逻辑思辨方面的能力,我也以弟子三、五而自足。

工作室的文化会餐是愉快而有趣的,但是她代替不了物质午餐。所以,每到中午十一点左右,就要考虑回家里吃午餐。由于吃饭的人多,往往提前打发有特长的孩子回家帮厨,以免耽误午饭。其实,即使这么多人在家吃饭,也不能打破日常规律。12点多必须吃午饭,午饭后,大家都要休息,下午还要按时到工作室去。这样,吃完午饭,家里就躺满一屋子的人。平时空着房间的床上睡满人不说,客厅的大、小沙发上也躺着人,使平时寂静的两口之家,异常的充实、异常的丰满,好不温馨、好不热闹。

4

热闹是热闹,但是在餐桌上或者在工作室的交流中,也会遇到一些尴尬或者不愉快。

大凡上了年纪或者有一些资历的人,总会倚老卖老、自以为是,而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则又是我这类人的特点。我有时还会用开玩笑的方式来包装这些意思,所以往往听话的对方云里雾里,进而产生误解。有时在大庭广众面前,用直接否定的语言,更使对方难以接受。从而产生难堪的局面。

有一位堂侄,性格直爽倔强,说话不会拐弯,眼睛装不下一粒沙子。人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有一次,在我的工作室,议论起他家庭的家务事,面对大家,我直接的裁判,说他爸爸做得不对,结果,他直接反驳的说,我认为我爸爸是世界上最能干的人。这句话,让我这个和他相差几十岁的长辈,一下子闭口无言。还好他没有摔门而走,算是给我留了面子。

还有一位族侄,在文化部门工作,热爱艺术,倾心文化,学习刻苦,执着写作。就是苦于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成果不甚明显,影响职称的评定。其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逻辑思维的训练,表现的方式是散发式的呈现,往往是你问东,他说西,不能按一条思路往下走。还有,就是没有一个稳定的言行,做事、说话往往摆脱不了否定之否定的套路。当然,这往往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只不过在他身上表现突出而已。而我则把这作为大事来对待,每每接触,说不了几句话,就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虽然是循循善诱,但是总爱刨根究底。从遗传基因、到家庭影响,从思维训练到见贤思齐,总要把人家说得面红耳赤方才罢休。尽管出发点是善意的,也是恨铁不成钢的动机,但是这种方式给了谁能接受,而且是一次又一次。实在是他的工作性质、业余爱好、家庭生活和事业追求和我息息相关,同时,他还算是有修养,不然早就受不了这种精神上的虐待而一刀两断。

还有就是说话方式的不讲究。俗言,馍送饥人,话送知人。如果面对不同的对象而不转换说话方式,那么,再美妙的语言,也是废话、错话和多余的话。有一位妻侄孙,在一家台资企业上班,小伙长得敦敦实实,笑容可掬,非常可爱。每次相聚,我总想逗一逗,而且,总是以开玩笑的方式,用幽默的语言来沟通,掺杂戏谑的成份,往往使孩子不知所措,对答不上。自己倒是愉悦了身心,可孩子却直现尴尬。你想,一个20几岁的孩子,他们成长过程和工作环境,无论是同学还是同事,哪有比他大三四十岁的人,而且是在江湖上斯混了一辈子,并且用那种变态的语言和他交流?后来,由于找对象等原因,节假日他就很少来了。我夫人对我很有意见,我说我对他挺好的,而且非常喜欢他呀。我夫人说,你的话没高没低、没深没浅、阴阳怪气,谁能听懂你的话,简直是对人的侮辱。这我才明白,对大多数人说话,要直白、要通俗、要平和、要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5

一味自谦和自我诋毁恐怕也不够公允。实际上思想交流和冲撞也是互相启发、引导和提高的过程。在我家的餐桌上或者工作室的对话和交谈,小到吃饭、喝酒,大到公关和交往,大都以我的价值观为主题来传授和交流,是谓教学相长。尽管有的能接受,有的暂时还不能接受。就像当年有代沟,我也听不进我父辈的话一样。但是,我敢说,我的价值观是普遍的、共性的,也是大多数成熟的人所一贯遵循的,因为我过的桥比他们走的路也多,我比他们年长的岁数,都是把学到的知识、传承的文化用到实践中检验而不断积累和校正的过程。这是我的优势,恰恰是他们的不足。好在,我有一个成熟的家舍、有比较广泛的人脉、也有我夫人的包容和本人善解人意的热情,因此,十几年来,他们不离不弃,无怨无悔,每个节假日或特殊事情都离不开我家的餐桌,都要到我的工作室。十几年过去了,他们一年比一年成熟,一年比一年结实。有的已有了小职务,有的也成为工作中的骨干。现在,节假日的聚会,已成为大家繁忙工作之后见面的机会,成为思想、工作交流的地方,更主要的是成为个人出现困难求助的场合。比如,谁还没对象,大家积极牵线撮合;谁要买房子,大家共同咨询比价;谁家孩子要入托上学,大家努力帮忙找关系。总之,经年累月,耳鬓厮磨,思想砥砺,文化交融,我的工作室亦成为大家的工作室。一到节假日,大家就纷纷打电话,问没外出吧,去不去工作室?我一一作答。只要我没出去,我肯定去工作室。长期以来,我的工作室已成为大家寻求精神援助的地方,有的请求给领导写字,有的提出要给朋友、同学写字,这都是为了广结善缘。同时,我的工作室也成为大家成果展示的地方。有的写完的论文,拿到这里让提意见;有的报刊上发表了文章,拿到这里让分享喜悦;有的工作有了变动,第一时间到这里来打招呼;还有的家里有了如愿的好事到这里来报喜。这些都成为中午聚餐喝酒的诱因。也真应了一幅楹联的内容: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及,乐事还同万众心。

6

这样的聚会,恐怕已经20年了。20年来,我的工作室成了乡愁的祭地。凡是每一次聚会,总要互通老家的情况和变化,我总要讲老家的过去和历史,久而久之,乡愁便成了每一次聚会的主题;久而久之,为故乡编写一本村志便成了大家的共识,大家你收集资料拉提纲,他写文章搞校对,一本像模像样的村志就印刷出来了。这既是我对家乡的回报,也是大家良好愿望的劳动果实。

20年来,我的工作室成了乡亲的福地。每一次聚会,孩子们不仅能尽情地倾诉交流、吃饭喝酒,而且,也能满足大家办事求助的心情。更主要的是,互相学长补短、借鉴启迪,增强不忘初心的信念,提高自己行事待人的水平。而且,我的工作室,本来就是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他们耳濡目染,既学到了一些书法艺术的常识,也提高了艺术欣赏的水平。

20年来,我的工作室成了接待乡客的会馆。在孩子的服务下,凡是从家乡来的乡邻乡亲,或者是家乡的父母官,当然,也有本地的老乡,要找我办事、咨询或探访,我的接待工作都是在这里进行,孩子们通过这些接待既扩大了人脉资源,又有机会增长见识。

20年过去了,孩子们也长大了。不仅有妻有房,而且有子有职。他们为衣食奔波,现在来我的工作室、到我家聚餐的次数也少了。但这种乡里乡亲的聚会,不仅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也给他们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责任编辑 高 璟

猜你喜欢
孩子
你们这群寂寞如雪的女(男)孩子!
五招搞定孩子的磨蹭
那些特别“听话”的孩子……
顽皮的孩子
孩子的画
Hey Blue!蓝孩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