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品
钟云舫(一八四七︱一九一一),又名祖棻,自号硬汉,又号铮铮居士。同治六年(一八六七)考取秀才,补廪生,后迁居县城设馆授徒,晚年曾因参与告发贪官遭报复,被无端关押于成都待质所达三年之久。
钟云舫有『长联圣手』之称,是清代联坛乃至中国对联史上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钟云舫工诗文词曲,但对联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振振堂联稿》集收入他的对联作品一千八百五十一副,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了对联文化的各个门类,达到了无事不用联的程度。其数量之多,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在对联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探讨钟云舫联语的地位及其价值,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可以用钟氏自己的诗文作品与对联作品进行自身比较,可以用与其同时代的联家作品与钟氏的联语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用历代著名联家的作品与之进行纵向比较。本文试图从最后一种角度,对钟云舫联语在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
重要联家作品的研究是中国对联发展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把中国对联发展史比作流淌着的星河的话,那么重要联家及其作品便是其中最为璀璨的巨星,在普通人的眼光看来,正是这一颗颗巨星的连线才勾勒出了中国对联发展史的基本脉络。在对联发展史上有两类知名度很大的联家无法作为严格意义上的重要联家,其一是只有一两副作品作为联史上标志性的转折点的人,如孟昶、朱元璋等; 其二是民间对联故事中习惯附会的著名文人,如苏轼、唐寅等。严格意义上的联史重要联家必须在联作的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一个基本的数量级,这些作品可以是作者专门的结集,可以是个人文集中的附录,也可以是后代学人甄别辑录的本子。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说,一位作者的地位与价值只与他作品的内在质量有关,一位诗人可能只因为一首好诗而名存青史,一位联家也可能只因为一副佳联而地位崇高(如孙髯的大观楼长联)。但若从对联发展史角度立论,一位联家的地位却应该与其联作的数量、长度、题材等等外在形式相联系。这些因素构成了综合的和更为直观的可比性,使我们更方便地对不同的联家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从这一角度来考量,我们便能够开列出一个大致的联家及其联集的名单来与钟云舫的《振振堂联稿》进行纵向的比较:朱熹《朱文忠公文集》『联语卷』、李开先《中麓山人拙对、续对》、李渔《李渔全集》『联语卷』、郑燮、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以上四人均有近人辑本)、俞樾《春在堂楹联录存》、王闿运《湘绮楼联语》、赵藩《介庵楹句正续合钞》、吴恭亨《悔晦堂对联》以及方尔谦《大方联语辑存》等等。
通过这种纵向的比较,我们会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钟云舫是中国对联发展史上最为多产的重要联家。
《振振堂联稿》及其续集共收录钟氏所作联语计一千八百五十一副,据说还是在门人郑埙『力争』的情况下,仅得其总作品的『其半』,北京常治国先生曾推测钟氏平生联作当在四千副以上。不过我们据这一千八百五十一副联语已经可以说:钟云舫是中国对联发展史上最为多产的重要联家。
最早有意识地把对联当成一种表达工具而致力于创作的联史人物,当属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后人为他编辑的《朱文忠公文集》之后,附有『联语』一卷,据梁章钜转录的情况来看,数量不过十余副而已。
中国对联史至明代才进入了一个重要联家辈出的时期,《徐渭集》中收录有对联一百一十八副,担当和尚的《罔措斋对联》收联达到了三百六十七副之多。真正在联语创作数量上迫近钟云舫的倒是明代联家李开先,李氏曾将联作编为《中麓山人拙对》和《中麓山人续对》二书,计收录联语一千六百二十一副,若加上此书跋语中亲朋补遗的约一百六十二副联作,李开先联作存世数量达到了一千七百八十三副,与钟云舫的一千八百五十一副仅差数十副。
有清一代是对联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清初李渔的《李渔全集》中附有对联一卷,收联一百九十五副。晚清著名学者王闿运的《湘绮楼联语》实际收录联语二百九十四副。清末民初著名联家赵藩的《介庵楹句正续合钞》实际收录联语为五百四十二副,清代联家联集中真正达到上千副的是俞樾,他的《春在堂楹联录存》共收联一千三百五十九副,但其中有六百八十八副为附录中的集字联。曾国藩应该说是清代联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位,据《曾国藩日记》从道光经咸丰到同治这十六年时间的统计,他制联数量应该在三千副以上,但因曾氏并未将联语结集以存世, 所以真正流传下来的曾氏联语并不多。
根据上述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的重要联家中,钟云舫的联语创作数量和存世数量都是首屈一指的。
二、钟云舫是中国对联发展史上对于对联体制的把握最为全面的重要联家。
对联艺术具有多元化的本质内涵,它应该是文学性、实用性与谐巧性非有机的统一体。说它是『非有机』,是因为在一般的对联创作实践中,把这三种特性统一在一副联中的情况是极其少见的,举个例子: 只有像是题酒馆联『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种联语,才可能算是三种特性的统一,即将文辞的文学性、酒馆的实用性以及集句的谐巧性集于一体。一般时候能做到文学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或是实用性与谐巧性的统一也就不错了,最多的情况当然是联语只能体现其中的一种特性。
出于这种先天性的原因,对联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从至雅的高端到至俗的低端的分化。而多数的联家在这种光谱一样的分布中,一般只能占据一个相对较窄的『波段』。如在至雅的一端,写景(名胜联)、抒情(题赠联)和说理(哲理联)的联作牢牢占据着纯文学的高地,如孙髯的名胜联,林则徐的格言格联等等。再往下推,便是那种极具文学性的实用性对联,如曾国藩、俞樾等人的大量挽联及喜庆联语。再向下分布,便是市井中大量流传的略有俗套的实用对联,如通用的行业联、春联之类。再住下,便是一些具有谐巧性的实用对联,如集中药名的药铺联等等。最后,便是一些纯粹谐趣的巧对。历史上的联家在这个图谱上占据着各自的位置,他们心目中往往也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占据文学性一端者即便是偶尔写了巧趣类的对子,但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联集中将其淘汰掉。反观钟云舫《振振堂联稿》,我们可以说钟氏是一位『全波段』的联家,试析如下:
——《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锦城江楼联》可以算是纯粹写景抒情的联语,《振振堂联稿》『名胜类』中的三十四副联语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振振堂联稿续》中的『自用联』中不少也属于很优秀的自题联。
——以《六十自寿》联为代表的『祝嘏类』、『吊挽类』等部分的联作(包括卷首的《吊鲍武襄联》)有许多都是文学性较强的实用类联语。
——《振振堂联稿》中『庙宇类』、『各色春色』等部分中存在着大量单为实用而制作的联语,如花炮铺联:『有时天上飞声去; 多为人间报喜来。』再如寺庙联:『天竺有天天不老; 佛门供佛佛如来。』之类,只是一些切题的纯实用性联语。
——带有谐巧性的实用对联也可以算是钟氏联语的特色之一,如同偏旁的婚庆对联: 『素纸绾绸缪,絪緼细结红丝綵;紫绳经组织,絺綌绒纁绛线纹。』而其『药草类』也可视为集中药名的技巧类医药行业联语。
——纯谐巧性的对联在钟氏对联中也为数不少,除集句类的联语,在其『泛酬杂缀类』中,还有对古代绝对的联: 『烟锁池塘柳; 油烧铁板街』和『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花开弹子石石子弹开花』等。
综上所述,钟云舫完整把握了对联艺术的本质内涵,即景为联,缘情为联,因事为联,循趣为联,高者直追风雅,中者足堪实用,下者亦得巧趣。更重要的是作者对各类联语心无偏见,分门别类悉数收入集中,其对对联艺术的识见要比联史上的其他联家要更为客观,更为全面。
三、钟云舫是中国对联发展史上对联题材最为广泛的重要联家。
明代之前的联语多为题桃符的春联,用于祝寿或哀挽的联语仅偶尔出现过,只有朱熹的部分对联用于题书院甚至用于赠人。明初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而使春联全面兴盛之后,在婚丧嫁娶之际和园林祠庙之中题写对联渐渐融入民俗之中,行业对联也在市井上逐渐兴起,于是对联创作的题材也变得丰富起来。明代李开先的联语中,用于园林、室宇、哀挽和喜庆的联语占了很大的比重,他在《自序》中说:『近世士大夫家, 或新岁,或创起亭台楼馆,门楹之间,颇尚对语。』
入清之后,对联艺术在文学的高度与实用的广度上较之前代又有很大发展,特别晚清以后向近代社会转型后,社会分工更趋于细致,实用对联的类型也随之大大增加。但对于明清对联名家的创作来说,每个人的题材分布还是相对较窄的,大致局限于名胜题赠、贺寿悼亡方面,纯粹的实用对联创作主要还是由民间的文士进行,纯粹谐巧对联的创作同样由这些人完成,只是大多被伪托成知名文人的作品,而这些民间文士一般很难被纳入对联发展史的视界,只能作为无名的大多数。
纵览《振振堂联稿》,我们会惊奇于钟云舫联作题材之广泛。可以说从山水景观、人文遗迹,到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再到文字技巧,笔墨游戏,钟氏的联语几乎无所不涉及。我们试罗列此书『民国丁丑年版』版本的分类名目,便可见端倪: 第一卷卷首有《吊鲍武襄》、《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和《六十自寿》三副长联,之后依次是名胜类、祝嘏(即贺寿)类、喜姻(即贺婚)类、庙宇类和颂扬类,第二卷分春联、祠堂类、吊挽类、泛酬杂缀类、药草类、四书对、古句对、地名类八类,续稿第一卷分祝嘏类、喜姻类、吊挽类、庙宇类、自用联、祠堂类、杂缀类七类,续稿第二卷全部为『各色春色』,也即各行业春节用联之意。其中分有客栈、茶社、饮食馆、烤房、绸缎、剃头、糖房、面房、铁匠、木匠、炭厂、柴厂、油房、灯笼铺、鞋铺、钉鞋、草鞋、斗笠、伞、扇、 苏货、 帽、 袜、 毡、 毯、 席、 染、 顾绣、 织棉、织麻、织丝、裁缝等一百六十多种行业,外加衙门内的十五种分工。统而观之,简直就是晚清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这在对联史上重要联家的作品之中是绝无仅有的。
四、钟云舫是中国对联发展史上联语作品最能体现思想情感的重要联家。
时值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华帝国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文化变革,有识之士称其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但在这欧风美雨强势登陆之际,绝大部分的官吏和文人还继续沉溺于天朝上国、礼仪制度、文章教化以及骈词俪句的虚幻中自我陶醉, 真正能够『睁眼看世界』者只似凤毛麟角,但就在那个官昏民愚的时代,远在江津小城的钟云舫却得风气之先,较早接受了民主的先进理念,民主启蒙思想使得钟云舫能够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审视那个时代,而且,他还能用他最擅长的对联形式来表现他的观察和思考。
从钟云舫的联语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孤愤与块磊当然与他在下层社会所遭受到的迫害有关,也与他性情真挚、刚简不能谀有关,但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的批判却是站在了一个先觉者的立场上的理性行为,与之所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并无直接的关系。钟氏在江津设馆教授新学,向学生介绍自然科学知识,说明他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对于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是持认真学习的态度。『英耶、德耶、班耶、葡耶,拒俄耶、联美耶、购倭械耶、增比款耶。』说明他时时关注着时局的变幻。『而朝修船政,暮整海军,忽焉偿息京垓,忽焉赔兵亿兆。羲农之胄裔,改号野蛮。』反映了他对民族屈辱的沉思。『帝国务壅民愚,阿国务牖民智。』说明他对于开启民智,振兴民族抱着巨大的希望。而把这些思考用联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对联文化中的确是破天荒的事。与此相对比的是同时代甚至之后的知名联家们争相用充满『庙堂之气』的文笔来表现着他们的『温柔敦厚』,用充满『山林之气』的文笔来展现着他们的『恬淡超逸』。
钟云舫的这类对联的确是『以泪和墨,以血染纸』而写成,他展现给后人的是『开拓往哲之心胸,推倒亚洲之豪杰』的大气概,是『铮铮铁汉』的真性情。他的民主启蒙思想即便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旧有其积极的意义,而他以真性情入联,以独立思想入联的创作手法, 则永远向后世的对联作者指示着正确的创作方向。
总之,钟云舫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特定时期,以及中国对联发展到一个『极度成熟』的特定时期所产生的特殊人物,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说,他都会是一座高耸的丰碑,成为中国对联发展史上一位标志性的人物。二十一世纪初的今天,历史的『变局』还在继续中,而中国对联发展史却面临一个沉沦之后新的繁荣期,所以无论是今天还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钟云舫及其对联对于中华对联文化,对于江津地域文化都会具有特别的意义,这种意义正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的思考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