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悦
作为全省首个“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和率先所有区一次性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认定的地级市,2017年年初,广东省佛山市提出了建设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2020年目标,并将核心直指现代化强师队伍建设,拟在今年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佛山市“强师工程”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佛山“强师工程”)。“强师工程”政策设计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到2020年三年目标任务为驱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激发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构建教师成长成才通道,消除教师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阻碍和“天花板”,营造唯才是用的人才生态,努力打造南方教育人才高地。
一、解决师资配置紧张和结构优化问题
强师工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是强大的师资配置和结构优化。然而,对于教育较发达的佛山而言,在师资配置方面,遭遇到的挑战日益加大。
佛山是全国制造业名城,在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战略任务下,新市民数量快速增长。据统计,2010年在佛山登记的流动人口为299万,2015年增长到457万,平均每年递增约31.6万,5年增加了158万,人口流入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前来佛山就学的随迁子女快速增长,呈现“两个高于”的态势:一是在校随迁子女人数增长高于学生总人数的增长。据统计,与“十一五”末期相比较,佛山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增长约2.8%,其中,新市民随迁子女增长约26.3%;二是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人数和比例增长高于随迁子女人数增长,全市入读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人数增加了26.6%,随迁子女和户籍学生的比例接近5∶5。在全国接收随迁子女超过30万的大中城市当中,在佛山就读的随迁子女人数位列全省第二、全国第三,其中,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位居全国第二。2016年,全市新市民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学校39.5万人,占义务教育在校生的55.73%,其中,入读公办学校27.9万人,占比70.61%,佛山在妥善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方面,综合工作成效居全省第一。此外,近年来,随着广佛同城化进程的加快和广佛地铁网的形成,从广州到佛山来购房的人口数激增,随之而来的是购房人口子女就学数激增。佛山所具备的优质教育资源和较好的政策体系,加速吸引了更多的新市民子女前来就读,教育资源特别是公办教育资源供给矛盾突出。
为了解决学位压力问题,市政府出台了《佛山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教育设施五年提升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全市新建、改建、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76所,新增学位约18万个,其中公办学位要达15万个。按照18万个学位要求,全市要配置近9000位教师。但是,在目前教师编制标准政策和编制总量无法突破的情况下,佛山面临着教师数量紧张、师资配置困难的巨大压力。此外,由于教师退出机制难以真正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长期只进不出,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矛盾普遍
存在。
针对上述问题,佛山“强师工程”政策设计一方面提出了积极扩大教师数量、提高生师比、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队伍学历水平等目标任务;另一方面,推进师资配置管理改革,加强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开展教师“区管校聘”改革,探索待遇统一、管理规范、能进能出、灵活有效的教师合同聘用新机制,探索临时性空缺教学岗位购买服务,多措并举优化教师编制配备、合理设置教师岗位、开展教师招聘补充、实施教师多元交流、加强教师待遇保障,努力解决师资配置紧张和结构性矛盾问题。
二、解决教师成长成才通道问题
佛山基础教育教师总量达72136人,人才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人才的“两头”建设不畅问题,塔底的校级骨干人才建设不牢,缺乏整体政策设计、有效资源支撑和系统规范推进,上升通道不畅;塔尖的高精尖人才数量少,名师骨干囿于旧有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束缚,难以突破成长的“高原现象”,上升登顶难度大。二是人才结构单一化问题,创新型青年教师人才少并且成长通道缺乏,后备队伍准备不足,特色师资人才和新兴师资人才缺乏。三是各层级之间的人才设定标准、条件及其成长通道混淆重叠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人才发展政策缺乏错位互补,人才资源投放不精准、重复浪费,出现资源反复集中投放在少数人才乃至个别人才身上的
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佛山“强师工程”政策设计提出了“十百千万”强师队伍建设目标,即夯牢强化塔底的万名校级骨干师资队伍,着力壮大中层的千名市区两级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队伍,筑峰造就塔顶的百名省级领军人才和十名国家级杰出人才。同时,推进建设1000名青年后备人才队伍以及特色师资和新兴师资人才
队伍。
三、解决优质师资布局均衡优化
问题
当前,佛山基础教育发展正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实现转型的关键是优质师资的均衡,需要着力解决如下问题:学前教育合格师资数量低、持证率低、缺乏有效补充,优秀师资主要集中在大园名园;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名师骨干人才分布不均衡,相对薄弱和偏远学校缺乏优秀师资;普通高中学校缺乏拔尖创新型名师带动,中職学校缺乏双师型人才支撑,高精尖人才往往集中在大校
名校。
强师队伍建设不仅仅在于培养造就了多少优秀师资,更在于实现了多大程度和范围的优秀教师均衡分布。实现优质师资在学校分布、区域分布、层级分布上的均衡优化,成为佛山“强师工程”重要目标;构建学前教育优秀达标师资“填谷”提升布局、义务教育名师骨干“强基”均衡布局、高中阶段教育杰出领军人才“筑峰”布局,成为佛山“强师工程”重点突破的任务;各级各类学校形成名师骨干全覆盖,学前教育教师实现全员持证上岗、每所幼儿园至少拥有1名园级以上骨干教师,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平均每百名学生拥有至少1名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相对薄弱区域和学校高层次人才分布比例加大,成为佛山“强师工程”实现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endprint
四、解决增量人才引进与存量人才培养问题
通过人才引进加快实现增量优质,是解决师资队伍人才不足、优化师资结构的快捷途径。但是,仅仅着眼于高精尖人才,忽视引进人才的结构问题,容易带来教师队伍建设的失衡;在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倾斜资源吸引和争夺人才的同时,忽视了存量人才的培养提升和资源投放,容易导致人才生态的失衡。佛山“强师工程”政策设计强调引进人才的整体性和“外引内提”的两条腿走路,重视引进人才的引领作用和存量人才的主力军作用的共同发挥。
在引进人才方面,佛山实施五类人才引进,包括国家级杰出人才、省级领军人才、地市级“三名”(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高校优秀毕业生的引进。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四类人才培养,包括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骨干人才培养、青年拔尖教师培养和教育家型校长与班主任培养。同时,将基础教育国家级杰出人才、省级领军人才、市级“三名”人才纳入到全市范围内高层次人才序列,获得和全市其他各个领域高层次人才同等的人才政策待遇,解决中小学教师人才仅限于基础教育领域认定认可的问题。按照这一政策精神,佛山引进的基础教育国家级杰出人才最高可享受200万元的安家补贴,基础教育地市级“三名”人才可享受到住房补贴待遇。引进人才和本土培养出的人才全部纳入佛山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序列,均可享受人才津贴、科研经费以及优医优教等人才服务政策,使得本土培养出的人才同等享受人才待遇政策。
五、解决统筹规划、资源措施配套和错位发展问题
佛山“强师工程”着力实施“出台管理办法、给予政策待遇、构建成长通道、实施错位培训、建立培养平台、创新人才统筹使用”六大配套措施,推进2020年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其主要思路是:
一是强调全市统筹、市区叠加给予高层次人才政策待遇。将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纳入《佛山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和区一级政府高层次人才序列,市区叠加享受其政策待遇。
二是强调市区责任分解,打通成才通道,分级分层梯队培养培训。实行人才培养对象的三年一周期培养,分级分层梯队推进。市主要负责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培训,区主要负责骨干人才、青年教师人才、特色人才培养培训,学校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同时,强化校本研修,驱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三是强调高层次人才的全市统筹使用和资源共享,加强人才对薄弱区域的指导,发挥人才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
推进教师管理机制改革,打破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是佛山“强师工程”政策改革的难点,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学校选才用才自主权,探索教师退出机制;加强优教优酬績效工资改革,推进岗位竞聘,完善绩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建立特色师资人才和校外人才柔性引进和聘用机制,设立特聘教师、兼职教师岗位,积极探索协议工资制;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双向聘用
机制。
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建设,激发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是佛山“强师工程”政策创新重点,其主要内容是:推进“一名师一工作室”“一工作室一导师”制,建立全市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名校长、名专家结对导师制;建立青年拔尖教师跨区域、跨领域的跟岗挂职制度;与著名高校院所合作建立学科名师培训基地,与著名中小学合作建立名校长和班主任培训基地,与著名企业行业合作建立双师型“工匠”人才培训基地;创新顶岗置换研修机制,通过高校师范生实习置换在岗中小学教师脱产培训;鼓励教师自我进修和提升,创新学分制教师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广“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教师自主培训
模式。
(作者系广东省佛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